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6-11-02丁凯翔
摘 要 网络银行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其低廉的成本和广阔的前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剖析我国目前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入手,并针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旨在探讨促进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一些对策措施。
关键词 网络银行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银行的概念
网络银行是建立在IT(计算机通信技术)之上的网上金融,是一种以高科技高智能为支持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并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它是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将引发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业务运作方式,经营理念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同时,网络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网络银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2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
(1)设立网站或开展交易性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数量增加。自中国银行之后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陆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络银行业务,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也正在筹划逐步涉足这一领域。
(2)网上银行业务量在迅速增加。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如2014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1304.4万亿元,增长率为40.2%,增速较2013年的24.6%有一定幅度提升;截止2014年底,个人网银用户达3.82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比例达到58.9%;企业网银用户达到1729.5万户,同比增长27.7%。网上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起较为稳定的用户群,庞大的电子银行用户为银行业拓展电子商务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业务将成为电子银行交易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
(3)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账户查询、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
3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具备的优势
首先,网络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经营理念。其次,网络银行将改变传统的银行营销方式和经营战略。
(1)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建立和新市场的开发,不再凭借传统营业网点的扩张和分布,节省了大部分的房屋和人工费用。在线自动提供各种标准化的服务,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银行组织内部传递成本和市场信息的收集成本,从而使银行的经营和运作更加有效。
(2)规模经济优势。随着整个信息产业特别是网络规模的发展,银行将随之迅速完成庞大的网络建设,就可以以相当低的成本,大批量地迅速处理大量的金融业务,实现大范围的规模效益。
(3)信息和技术竞争优势。信息在当前网络时代是企业竞争的首选资源,网络银行具有更强地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传输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这将是银行的重要资产和竞争手段。
4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发展不健全。目前国内网络银行是在现有银行基础格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银行延伸服务即所谓的传统业务外靠的电子银行系统,大多只满足存款、汇款、汇兑等业务,只是一个简单化的传统业务外挂,其实只能算照搬柜面业务的“上网银行”。
(2)我国网络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狭窄,缺乏差异性服务。我国银行业开始了一些网上银行方面的业务,如中国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拥有了具有支付功能的网上银行,提供包括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在内的各种网上金融服务,办理信息查询、银企转账、代发工资、定向转账、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业务。
(3)监管意识和现有监管方式的滞后。在网上银行时代,账务收支的无纸化、处理过程的抽象化、机构网点的虚拟化、业务内容的大幅增加,均使现有的监管方式在效率、质量、辐射等方面大打折扣,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权威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业务监管将出现重大变化。
(4)法律法规与现实的需求脱节。网络银行仍然是经济金融活动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护,而现行的法律又很难规范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5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建议
(1)大力营造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扩大网络银行的生存空间,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规模的水平,信息终端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程度。其次,结合信贷登记系统和存款实名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2)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网上银行经营管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银行业拓展全新的服务,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智能化、标准经、个性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开发新的产品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银行业务拓展。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结合,采用新的业务开拓视角,新的操作方式,金融服务的延伸来赋予传统业务以新的内涵外延网络银行。
(3)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政府必须对金融机构实施广泛的监管。市场缺陷包括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再加上银行业较强的外部性和天然的脆弱性,都容易引发消费者对银行体系的不信任。因此,政府要进行干预,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提升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作者简介:丁凯翔(1991-)男,湖北鄂州人,汉族,本科。武汉东湖学院金融专业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1] 尹龙.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与监管问题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6.
[2] 谢康.中国加入WTO对网上银行的挑战与对策[J].金融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