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偿策略下的译本再现

2016-11-02李琴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阿Q正传平衡

李琴

摘 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系之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失衡现象。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阿Q正传”为研究对象,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运作”四步骤的最后一个步骤“补偿策略”为理论基础,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并归纳译本中所用到的补偿策略。在面对原语与目标语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等不同观念,译者在翻译中运用斯坦纳的补偿策略使译文恢复平衡。

关键词:阐释理论 补偿策略 平衡 《阿Q正传》

一、引言

自罗马帝国时期翻译理论家西塞罗的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之后,大批的优秀翻译理论家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20世纪出现了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被认为是“曾经最深入人心及最被广泛引用”的翻译理论。(张美芳,钱宏 2007:10)而面对表情性文学作品,对等理论对原语的文化、政治背景、意识形态、习俗规范、语言习惯等方面缺少足够的关注。因此笔者采用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运作”四步骤中的补偿策略来对鲁迅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阿Q正传》的英译本作对比分析。

二、《阿Q正传》文学特点

《阿Q正传》是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作品,其创作背景为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为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行文中的民族特点与当时政治色彩无处不在;而且中国的传统思想主要来自儒家思想。面对文化特点如此浓厚的文学作品,简单的直译与意译无法满足目标语读者。因此译者需在原文向译文转换的过程中进行补偿,以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最大限度的平衡。

三、斯坦纳的阐释观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出版于1975年的《通天塔》一书系统地介绍了阐释翻译观,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The hermeneutic motion(阐释运作) 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当译者在实施“信任”的第一步骤之后,译作会倾向于原作,而“ 侵入”和“ 吸收”之后,译作又会倾向于译入语,因此在两次失去平衡之后,译作需要进行“补偿”,使译作与原作在语义及结构上尽可能的对等。

四、补偿策略

补偿策略所要达到的平衡是建立在翻译过程中的源语与译文不同的文本、文化、语境以及语言习惯的总和之上,并不是单一的语义转换。当译者在“侵入”和“吸收”过程中带有的倾向性,其结果会导致原文失去平衡,必须通过不同的补偿策略来使文本更接近原文本。

(一)注释补偿

文化背景不同,会造成源语语译语的不平衡现象,某些历史文化事实对于源语读者来说是常识,他们很容易理解,但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完全不知所云,若没有注释来解释,会严重影响读者的理解。以下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

1. 物质名称的注释

(1)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前的宣德炉。(鲁迅文集,2006:68)

The censer① before the shrine of Kuan-yin, the goodness of mercy, had also disappeared. Highly decorative bronze censers were made during the Hsuan Te period (1426-1435) of Ming dynasty. (Yang Hsien-yi : 51)

在明代宣德三年,明宣宗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批用黄铜铸成容器宣德炉,其做工非常精致。对于没有任何中华文化底蕴的英语读者来说根本不知所云,因此杨译在翻译过程中对censer进行注释,以期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对阅读原文减少一定的难度。

2.专有名词的注释

(1)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鲁迅文集,2006:69)

All the Weichuang villagers were overawed, and said that this was the badge of the Persimmon Oil Party equivalent to the rank of Han Lin②.

The highest literary in the Ching dynasty(1644-1911).(Yang Hsien-yi : 58)

在当时大革命的年代,认为这样一个徽章竟可抵得上一个 “翰林”,足见当时民众的麻痹状态。若将原文中的“翰林”直接译为译出,会给目标语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惑,因此作者采用注释的方法来清楚地解释出 “翰林”这个词承载的文化意义,便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 结构补偿

综合性与分析性的思维分析方式的差异性造成中西方语言组织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综合性,语言组织与接收时主要依靠悟性,即用意合的方式来组织语言。其句子结构及语法关系呈隐性。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崇尚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结构和形式趋于完整,因此在语言学研究中,句子结构与语法结构也应注重形式完整且呈显性,句子结构清晰明了,逻辑性强。在汉译英过程中,汉语中的意合走向英语须在结构上进一步的补偿,使之更容易为目标语读者接受。下面通过杨译的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结构补偿的方式。

1.主语补偿

(1)赵府的全眷都很着急,打着呵欠,或恨阿Q太飘忽,或怨邹七嫂不上紧。(鲁迅文集,2006:63)

The Chao household was yawing with impatience, some of them resented Ah Qs undisciplined ways, others angrily blamed Mrs. Tsou for not trying harder to get him there.(Yang Hsien-yi: 40)

此结构是典型的意合结构,其内在联系呈隐性,原语读者会根据已有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后面的隐含主语,即有的人恨阿Q,有的人怨邹七嫂。但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这是隐晦难懂的句子结构。因此杨译采取了结构补偿的方法。用some…others…的结构明确指出这个句子隐含的内在关系,使句子前后之间指代明确,连贯通顺,句子结构严谨,形式完整,语言结构呈显性,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因此这会更好地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文章。

2.句式结构补偿

在汉语中多见短句、分句;而英语中多用复合句、并列句的长句型。这里的补偿策略就是在文化输出时进行的表层结构的重新构建。

(1)阿Q虽答应着,却懒洋洋地出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放在心上.(鲁迅文集.2006:64)

Although Ah Q agreed, he slouched out so carelessly that they did not know whether he had taken their instructions to heart or not.(Yang Hsien-yi:41)

源语没有明确的关系词连接,且这三个句子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没有明确的主语会造成指代不明,逻辑混乱。因此杨译采取了补偿策略,使用复合句来译汉语中的简单句。首先将原语三个分句的隐含的内在关系用连词although译出,使句与句的关系明朗化;其次将二三句用so…that…结构译出,而且第三句的主语作补偿,使这个句子的内在隐含的关系呈显性,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原文。

(三)文化补偿

译者的败笔在于(我仅举一些普通的例子)消解原文中最持久的活力,将天才之作中晦暗含糊的部分投影到屏幕上,使其具体场景化(localize)(Steiner: 317)。每一部文学作品都熔铸着生活中大量的感性材料,因此,在分析这部文学作品时很难从单一的线性的角度去分析。据此,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读者的接受能力等因素调整文化输出策略。也就是译者在将源语译入目标语时要进行恰当的文化补偿。

1.称谓补偿

(1)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鲁迅文集,2006:68)

The magistrate was still the highest official… (Yang Hsien-yi:52)

以上所列举之称谓,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下特有,英译文本旨在传播中中华文明,若保留太多的民族文化词,则无法起到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因此在杨译本中将“知县大老爷”译为the magistrate,目标语中造成的文化缺失,译者采用目标语所熟知的词汇对称谓这一缺失进行补偿,读者易于接受。

2.数词补偿

(1)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鲁迅文集,2006:65)

Who would have guessed they could so frighten a successful provincial candidate renowned for thirty miles around? (Yang Hsien-yi,1972:45)

英汉数量词可表达实义或虚义,即在翻译时要求准确无误或用习惯用法来翻译。在译入目标语应考虑到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及其风俗习惯,尊重其语言习惯。因此对数词的阐释是不可避免的,在杨译本中将“百里”译作thirty miles,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便于其理解。

(四)语内释义

(1)……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安排了“转折亲”。(鲁迅文集,2006:65)

…he had sent a long letter tracing some dista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o family.(Yang Hsien-yi,1972: 45)

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其词也会有其独特的文化负荷,直译或意译无法将其内涵的独特性外显,需通过阐释来将其独特内涵展现给目标语读者,上例中“转折亲”即有点亲戚关系,但已经很生疏了,杨译将其内在意义阐释出来,以使读者容易理解。

五、结语

正如乔治·斯坦纳言:“世上绝无完美对等的‘一对(double)事物存在”,完全对等只存在于理想状态下,但译者可以对其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名称、风俗习惯及文化词等进行“补偿”,以达到源语与译语的最大限度的平衡。在源文本输出过程中,阐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阐释不同于其他翻译策略,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它随着文化语境、语篇功能及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文集(小说散文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4.

[2] 张美芳,钱宏.翻译研究领域的“功能”概念 [J].中国翻译,2007(3):10-16.

[3] 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Yang Hsien-yi & Glady Yang.The True Story of Ah Q By Lu Hsun.[M].fifth ed. P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2.

猜你喜欢

阿Q正传平衡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对一道杠杆的平衡试题的探讨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李显龙谈南海争议玩“平衡”
从小D到大同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