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绩的提升有赖于学科教研
2016-11-02沈岚
沈岚
这次我随贵阳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一行来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城市——上海。在上海的卢湾区听了很多示范课和讲座,我的感受非常深刻。上海教育之所以这么优质,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老师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了同事间互相学习和进行个人职业发展。整个教育系统把原本普通的老师变成了非常有工作效率的老师。这次学习让我深切认识到教研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因为它根植于日常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科教学中最真实的实践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产生实质性作用。多年来,我们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研方式,如集体备课、听评课、公开课教学、质量分析等,容易被基层老师所接受,现在仍然需要继续深入推广。我们虽然不可能在短期内要求我们学校的教研组建设像上海的那样成熟,以及教研组长能迅速转变为研究者、引领者。但是,学科教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当然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现在我们学校正在做并且会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做的是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抓实学科组教研,在教研中优化教学
以我们学校的优秀教研组(语文组和数学组)为例,首先我们鼓励教研组根据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梳理问题、形成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来促进教学。比如,我们学校正在准备结题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的课题以及我领衔的名师工作室正在研究的课题“贵阳四十中落实有效教研打造有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都是对教研组日常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另外,我们学校的“青蓝工程”一直做得很实,有经验的教师不遗余力地帮带年轻教师已经形成传统。通过学科教研,让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师傅)先在组内上示范课并组织大家观摩,然后请大家找亮点,并对问题困惑进行评析,最后让组内年轻教师(徒弟)上研讨课,大家都来帮他磨课、听评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综合各方面意见和自身的感知把理论内化为实践。这个过程结束以后,无论是骨干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会有一个涅槃。其次,我们邀请市、区教研员和外校专家来学校给大家做专题培训,同时我们也把老师送出去学习省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回来之后都要在组内进行交流,以期让大家共同提高。我们做这些的目的是为教师打造更为深厚的功底,吸取百家之长,克服一己之短。学校要求教研组每个学期都要拟定计划,明确本学期的教研工作重点,让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计划开展。通过这些方式,我们的年轻老师快速成长,所带的班级成绩绝不逊色于老教师,在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次也很棒。最后,我想说一下中传媒附小温建新老师的微格式教研,这个理念和我们学校正在摸索的新型教研模式不谋而合。所谓微格式教研就是聚焦课堂细节,即发现问题、录像回放、聚焦问题、寻找原因、研究策略、行动跟进。我认为微格教研如果深入推广的话,教师教学会更精准,学生答题的准确性会更高,语文能力会日益提升。
二、明确教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这些年来,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太理解教研的老师,他们很有教学经验,教学成绩也不错,但他们认为自己教了一辈子书也没教研过什么还不是一样把学生教得挺好。教学任务这么重,升学压力这么大,班主任工作又这么繁琐,哪里来的时间教研啊。针对这部分老师,我们的态度是不苛责,我自己也承认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做的是尊重并认可他们、肯定他们,继而慢慢影响他们、带领他们。学校通过打造得益于教科研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通过他们的优于老教师的统考成绩、他们的各类赛课得奖、他们的飞速进步来无声的宣传教研给教师成长带来的无限益处。我们引领教师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搞研究,例如如何让课堂更高效一点、如何在不布置作业的情况下让学生仍能成绩正增长等。我们要求教研组让老师的备课有备而来,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备课,带着延展能力的训练备课。我们用实践、用效果来检验教师的教学过程,用成绩说话。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我们要求教师进行专题板块的备课,每个人负责一个板块,比如诗歌赏析板块、阅读板块、作文板块等,然后组内资源共享。除此之外,我们还交叉年级来出题阅卷,大家互相补位受益,实际操作下来教学效果确实有很大提高。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学校学科教研中的一些粗浅感受,当然我的确从中受益不少。希望在接下来的学校教研工作中,我能和我的同事们摸索出更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模式。我们准备在下一个阶段进一步改进学科教研的工作,其思路如下。
(一)改进备课管理
备课环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科教学质量。以往,由于只强调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这种方式只关注形式,忽视实际效果,最重要的是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大部分教师都是照抄往年教案应付。现在,我们正在逐步推行集体备课制度。我们的尝试做法是:教研组活动时大家坐在一起,以一个单元为单位集思广益,确定教学目标,找出重难点和创新思路,探讨教学步骤,揣摩课堂上学生可能会临时生成的问题然后打印出来大家资源共享,这样做既节约时间和精力,而且又高效。
(二)合理有效地布置作业
其实,我个人从很早以前就在尝试真正落实学生减负。我从不让学生抄写词语、生字,我也从不留学生背书,但是我每天都听写并且在课堂上马上订正消化;我一个学期只布置3-4篇作文,而且全批全改、精讲面谈、重质不重量,效果显而易见。我的每一届学生从来都是年级同类班级平均分、优分率、提高率第一。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觉得轻松愉快,而且成绩又好。我现在正在协同我们的教研组长们按照学科特点摸索这条高效减负的作业之路。
(三)改进学校教研管理
其实,我们的教研组长已经非常尽职尽责了,但有的时候费了力效果却不明显。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教研组长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地培训教研组长,以强化他们对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调控意识,变按照学校要求的办为自己创造性地开展组内教研。另外,作为管理者的学校要建立能凸显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体系来对教研组进行考核,要强调组内人员的和谐及共同成长。要逐渐淡化个人成绩,强调教研组的成绩。这样的管理肯定会正面推进教研组工作。当然,为了让教研组里的老师互动密切、情感加深、合作愉快,学校要在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适当的奖励能让老师感受到个人进步与团队进步学校的成绩休戚相关,团队精神才会得到升华。
以上只是我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想法,目的是想通过以上的措施推动自己学校的教研组建设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的正在逐步施行,有些措施还待继续摸索、思考,并且在和学校其他部门的领导以及各位教研组长们深入探讨后再施行。希望我们学校的教研之路越走远、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