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寻根小说理论与创作实绩的悖离

2016-11-02尹鑫华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尹鑫华

摘 要:寻根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流向发生了重要转折,文学从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发现,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与它重要的文学史地位相比,寻根小说理论与创作实绩之间却存在悖离,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暧昧、对“非规范文化”的“热捧”以及对西方启蒙现代性和审美文化的无力挣脱三个方面。

关键词:寻根小说;悖离;传统文化;非规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1

1985年之后的这批力图以中国文化之“根”与世界对话的文学作品与深切号召“文学之‘根 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1],要“建立在一个广泛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2],要开掘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塑造“民族自我”的“宣言”之间出现了某种暧昧、模糊甚至悖离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一、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暧昧

郑义曾提出:“‘五四是传统文化的“断裂”,一代作家必须弥补这个断裂所带来的“民族文化修养的欠缺”,“跨越文化的断裂带”[3]。从价值立场上而言,寻根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普遍持一种积极肯定的认同态度,也就是说,寻找一种激扬民族活力的“优根”,而不是腐朽不堪的文化“劣根”。作家的目标是明确的,然而到具体创作时,作品对传统民族文化积淀下的“劣根”进行充分的暴露、批判则成为了寻根文学的真正主流。

地域封闭、经济落后、文明缺失是作家笔下人民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爸爸爸》中鸡头寨的村民仍处于混沌蒙昧之中,在杀人祭神仪式上,竟使这个永远穿着开裆裤,只会说“爸爸”和“X妈妈”的长不大的丙崽一跃为丙仙,人人奉若神明,让人啼笑皆非。《老井》中孙老汉逼迫孙旺泉“换豆腐亲”破坏他与巧英的爱情,反映出了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对健全人性的摧残。《小鲍庄》中“仁义”的小鲍庄却循着“不仁义”的原则,鲍秉德的媳妇美丽贤惠因连生五个死胎而被丈夫和“舆论”逼疯;拾来和寡妇二婶相好,却始终被村里人看不起;作为孩子的捞渣背负着“仁义”,直至最后为救鲍五爷献出了生命……这些作品无不显示着理论与创作实绩之间的悖离,为什么理论试图使传统文化“复活”而文本却宣告了传统文化的“死亡”?这值得我们思考。

二、对“非规范文化”的“热捧”

寻根文学理论上提倡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活力和希望,然而作家却显现出对边缘文化的“偏好”,而放弃了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热捧”,“非规范文化”成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关于“非规范文化”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少数民族文化。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写的是古代楚地的苗族文化,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的岁月》和《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写的是西藏和神秘的藏族文化,而乌热尔图书写的则是大草原上的鄂温克族文化。

(二)区域文化。李杭育作品中葛川江流域的吴越文化(《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京味”文化(邓友梅的《那五》《烟壶》),天津的市民文化(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苏州的吃文化(陆文夫《美食家》),等等。它们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但又包含了一个关于民族文化的成长或衰老的历史叙事。

三、对西方启蒙现代性以及审美文化的无力挣脱

寻根文学作家普遍认为“五四”和“文革”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希望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重构,来跨越“文化断裂带”,形成新的文化主体认同。然而,当他们正面触及传统时,总会表现出对传统的犹疑甚至批判,他们回望传统所持的“现代观念”并没有超越启蒙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他们的创作仍然不由自主地与先驱一起站在启蒙现代性的价值起点和问题框架中[4]。为什么寻根作家重构传统文化的愿望会不由自主地回到西方启蒙现代性的价值起点和问题框架中?值得思考。

寻根文学存在着一种从古典美学中寻找新的范式的自觉(如阿城《棋王》),但是进一步关照作品,我们发现这些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寻根作家仍然不同程度地受着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如寻根小说的经典之作《爸爸爸》,打破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打破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在贾平凹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结构主义的影子;在郑万隆的作品里,可以看到早期象征主义和现代派首发的多重复合;在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里,亦可体味到荒诞派韵味;在吴若增的‘蔡庄”系列中,可以看到象征主义的魔力……[5]为什么寻根文学创作会出现这种“形东实西”的审美追去?这值得思考。

作为八十年代以来饱受争议的文学事件之一,“寻根文学”有着太多的言说话题。它既研习与实践西方现代叙述技巧与经验,又充分而全面地看待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资源,既扭转了“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一味“西化”的倾向,又开阔了本土写作的视野与能力。虽然“寻根文学”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仍要肯定它巨大的文学史价值。“寻根”体现出的对于重获世界文化大国地位的渴望,同样也是今天中国作家心中的期许。因此,全面而细致地分析“寻根文学”对于客观审视今天的文化格局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4).

[2]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N].文艺报,1985-7-6.

[3]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N].文艺报,1985-7-13.

[4]朱水涌、张静.传统重建为何尴尬——以“寻根文学”为例[J].文艺争鸣·当代文学视野,2009,(6).

[5]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蹒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百鸟朝凤》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