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灯光调亮
2016-11-02张抗抗
张抗抗
一
好几个月过去了,卢娜总觉得这个人出现得有些蹊跷。
所谓蹊跷,只是一个说法。让卢娜郁闷的是,这人走后好多天,自己竟会常常想起他来。
这人是书店的一位陌生顾客。讲一口还算标准的普通话,面生,一听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地人。本城常来的买书人,卢娜差不多都认识。顾客顾客,是店家的客,光顾之后走人。在本地方言里,“过客”和“顾客”,是同一个发音,意思也差不多了。
他进门时,朝卢娜客气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此后无话,独自一人站在书架前一排排看过去,他蹲下去又站起来,一本本看得仔细,拿出来又小心地放回去,有时还把书翻开,翻到版权页,查看出版日期,让卢娜想起上级部门来人“打黄扫非”。他下午四点多钟进店门,在书店里站了大半个钟头。其实每排书架的角上,都有弧度的木沿,专门给那些来蹭书看的学生坐的。卢娜很想和他打个招呼:你要看书,爽性坐下来嘛。想了想,又忍住。这种“书痴”,时髦的叫法是“书虫”,卢娜以前也见过几个,随他。
那天下午,到了五点多钟,他的购书筐已经满了,又回身去抱了几本,一起放在收银台上。卢娜一眼看过去,算出有二十多本。等着卢娜翻查的辰光,他踱步走到店门外去,抬头朝着门楣上的招牌看,然后一字一顿念道:明光书店!
又自言自语:明光书店,这个名字,蛮好!
明光——卢娜心里忽然被狠狠地剐了一下。明光?自己有多久没喊这个名字了?
就这一声唤,像招魂一样,另一个人在刹那间就回来了。那个人站在卢娜面前,使她一时乱了方寸。卢娜用手指敲打计算机,一次次敲错,重来,还是错。有人招魂,就有人失魂落魄了。
他站在一边耐心看着卢娜结账,当她拿起那本精装的《宽容》扫码时,他开口问:
明光书店开业有几年了?这本书,你店里前后卖过多少种版本?卢娜的手指哒哒响,闷头答道:我的书店开了有十多年了,这本《宽容》,除了三联的老版本,起码还有过七八个版本,有中英文双语版、摄影艺术版,还有房龙文集呢,你买下的这一本,是三联去年新版的精装,前面的序言你有空看看,里面都写得蛮清楚的……
这人有一刻没说话,卢娜能感觉到他惊讶的目光。然后,他伸出手把这本书抽了出来,把书翻到扉页,摊开在她面前:
请问明光书店有书章吗?就是,那种藏书用的书章,很多书店里都有的。你能不能帮我盖一个?我到这个县城好几天了,想寻一家像样的社科书店,我说的不是新华书店,就是明光这样的民营书店,还真被我寻到了。我第一次到这里,也算留个纪念。
她摇头:没有,对不起哦。
他显然感到意外,抬眼环顾书店,又说:明光书店,这么好的名字。读书就是给人带来亮光,你为啥不刻个章呢?有些书店,收银台上放一排书章,读者自己就可以盖……
卢娜有些愣神。明光书店开业十几年,她为啥一直没有刻个书章?她问自己。这些年,书店生意越来越难做,为了让那些爱读书的老顾客满意,她去省城进货的频率越来越高,事先还要上网做功课,反复选择图书书目,以便在第一时间让“性价比”最高的图书在“明光”上架。不过,忙不是理由,以前再忙,每逢端午,她也会亲自到小商品市场去挑选面料、蜡染、丝绸、蕾丝花边,做成各式各样的香袋,散发出好闻的香料气味,就像一只只小巧玲珑的五彩小粽子,送给书友和老顾客,作为明光书店的谢礼。还有中秋节,哪怕是自己设计的一张小小月亮卡片,也代表了“明光”的心意。但这两年,实际上她并不算太忙,甚至可以说越来越不忙了,顾客正在一天天少下去,那些她千挑万选购入的新书,常常被冷落在那里,封面上连个手指印都没留下。
她当然不会告诉这位顾客,她不刻书章,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刻书章。她不想让“明光”这个名字,被人盖在书页上,跟着别人走了,然后住在别人的家里,被别人的手指触摸……
不过,这位陌生客人的建议,让卢娜在那个临近黄昏的时刻,不得不面对着另一个人。他不会晓得,明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很久以前的人,确切说,是她童年的伙伴,消失在她高考落榜那一年。这个陌生顾客身上好似发出了一种超能电波,把那个被她假装忘掉的人,一下子吸了出来,像一幅放大一人高的图书封面广告,竖立在她面前。
这个轮廓清瘦、眉眼细长的中年人来过以后,他的身影常常无端从她眼前闪过,渐渐和另一张年轻的面孔叠在一起,难分彼此。卢娜忽然明白,她想的、等的那个人,其实不是面前这个买书人,而是当年的那个小男生。尽管“明光”每天都悬在店门的匾额上,漠然望着出出进进的顾客,卢娜却已经和那个“明光”生分了。是这个素不相识的人,把那个走远的人牵回来了?
那天傍晚,面对这个一下子买了二十多本书的人,卢娜拿不出一枚书章给他盖,觉得有点对不住,只好略带歉意地对他说:那我给你办一张优惠卡吧,今天就可以打九折。这几本,都是旧书,封面都被人看脏了,我按七折给你……
他笑着说,不用不用,开书店不容易的。我在这里大概要住好几个月,假如不走,下次来,你再打折好了。
卢娜没有遇见过不肯打折的顾客,觉得这人有点好笑。转念一想,办卡是要填写他的名字和手机号的,他大概是不想让人家知道他的名字吧。下次再来?也就是说说罢了,他一下子买这么多书,要看上好几个月呢。真想问问他,为啥不去主街上的新华书店买书,他是从哪里听说明光书店的呢?
话到嘴边,又咽回去。卢娜心里其实还有更多问号,比如,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买的都是社科类的书?《李光耀论世界与中国》、秦晖的《南非的启示》、徐贲的《明亮的对话》都是前两年进的货,封面早已被人摸得脏兮兮,每种只剩下最后一本,她却一直舍不得退货,倒好像是专门给他留的。王蒙的《中国天机》、托克维尔的《法国大革命与旧制度》,早几年都已经流行过了。他好像平时没有很多时间看书的,所以偏爱老书?卢娜有点感激这个人,他好像特地来给明光书店“清仓”呢。县城还有几家小书店,从来不进这种土布般的素封面道理书。所以本城的老顾客都有数,要买这种书,只能到明光书店里淘。这样一想,卢娜心里有点高兴,可见明光书店的牌子和名气早已传得很远了。卢娜用余光扫他一眼,她卖了十几年书,眼光很刁,你只要看看他买什么样的书,就晓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判断此人的学历和职业,十有八九是不会错的。不过,眼前这位顾客,让卢娜有点拿不定主意。县城附近有驻军,那里的军官士官都是书店的常客。可是这个人呢?一副文弱书生的面相,既不像穿便服的军官,更不像医生,也不像工程师,那么,他只能是一位大学教授了?当然是文科教授,理工男一般不读《巨流河》《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种书的。他买的都是历史人文类,连一本小说都没有,可见他也不是文学教授,而且是不会操作网购的那种老派教授。否则,卢娜倒有好几种最近大受欢迎的小说推荐给他,英国作家鲁西迪的长篇《午夜之子》、波兰小说家布鲁诺·舒尔茨的《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还有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年轻人都很喜欢。县城里现在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多的是,北上广刚开始流行什么好书,这里的读者就来电话催了……
这么啰嗦的问题,面对的又是一个陌生人,卢娜自然不好意思开口。她心想,卢娜你现在真是闲得要死了啊,这个人跟你半点不搭界,管他是教授还是工程师呢?
卢娜没开口,他却开了口。他抽出那本巨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好奇地问她:这部书去年刚上市,你这里怎么能进到货?县城的读者,不容易买到经典书吧?我听说,《耶路撒冷三千年》连县城的新华书店都进不到几本,不要说民营书店了……
卢娜看他一眼,笑着说:卖书人总有办法的,不要小看了县城书店,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本店已经卖出去一百多本了……
她不想告诉他,为了让明光书店第一时间进到最新最抢手的书,她曾经动过很多脑筋。有个本城书友的女儿在北大读书,离五道口的“万圣书园”很近。那个女孩春节回来探亲,卢娜一次次叫她来吃饭,亲手做了梅干菜烧肉、鱼头炖火腿,就像亲女儿回来了一样。惹得邻居说闲话:小娜你儿子高中还没毕业呢!那女孩回北京后,每礼拜都会去一趟“万圣”,把“万圣”的权威推荐“每周书榜”用手机拍了照,微信给她。卢娜再按图索骥直接去出版社进货,快捷度自然超高。按常规,民营书店只能从省城的博库书城及县新华书店进货,这一条,也被她七拐八弯地钻空子破了戒……书店书店,有了好书,才会有好顾客!是她的回头客支撑了书店,这个他总应该懂的吧?
插图/戴未央
在他惊诧的目光里,她亲自为他把书捆好,再套上了一只大号的塑料袋,这样拎起来就稳当了,不会把书角折皱。现在人工越来越贵,很多琐杂的事情,她常常都是自己做的。书店员工是体力劳动,拆包搬书上架,文弱小姑娘做不动;肯吃苦出力的年轻人,多半是从乡下出来打工的,连书名都记不牢,她哪里敢要呢?她见过网上一张图片,一家书店招聘员工的告示,只写了五个字——要求:女汉子。书店员工的工资低,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明光书店目前总算留住了两名职高毕业生,早上9点到夜里9点,两个人轮流倒班,样样要现教现学,老板当得格外吃力。
他拎起那袋书,说了声谢谢,却不走,犹豫了一会,又说:我还想麻烦你一点小事,有一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叫王京生。有人推荐给我,我在省城没买到,刚才找了一会,也没有。但我蛮想看这本书,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代购一下?
卢娜有点犹豫。她和省里博库书城批销部门很熟,再冷门的书都找得到。问题是……这种书一旦进了来,本城没有人会看的,他如果不来买,书就压在她手里了……
他好像看出了她的难处,解释说:这次他从省城来这个县城,是出长差,有一个大项目要完成,大概要蛮长时间。他平时喜欢看书,如今独自一人在外,只要晚上不加班,就可以把拖了好几年没看的书,一本本都补上。他指指书袋,又说:你看这几本老书,我以前早就看过了,还想再看一遍……
她记得他好像提了一句新区。她晓得县城往东的一片沙洲上,正在建一座新的小镇,听说平整土地的基础工程都已经做完了,卢娜还没有抽出时间去看看。老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像一条狭长的船,搁浅在岸边。不想办法劈山填滩,再不会生出一寸空地。对于一座山区县城,政府举债发展是硬道理,不欠账发展就没有出路。这些消息都是店里买书的老顾客带来的。
卢娜不晓得说什么好,再说就是不相信人家了。一般情况下,她都愿意相信人家的。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种一心挣钱的人,她好心建议说:其实呀,你也可以到网上去寻,当当网,亚马逊,网上的图书,品种多,速度快……她奇怪自己怎么突然变成了电商推销员。
他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我不在网上买书,我一向都在书店里买书。我,想让书店活下去。
卢娜心里一震,一股电流从头顶瞬间传到脚底。我想让书店活下去——除了那几位明光书店的铁杆书友,隔三岔五给她发几条暖心的微信,鼓励她坚持下去,这句话从一个陌生人口里说出来,不由让卢娜一下子对这位神秘的顾客增添了几分好感。他到底是什么人呢?卢娜有点好奇。
书店里暗下来,已经快要六点钟了。卢娜走过去开灯,啪嗒啪嗒,店里所有的灯都亮起来。不过,这几年,为了省电,她早已把所有的灯泡都换成了低瓦的节能灯。
他走到门口,回头看了看天花板,转过身,像是无心地随口说一句:书店的灯光好像暗了点,夜里来买书的人,看不清书名。你看,能不能,把灯光调亮一点?
卢娜心里咯噔一声,好像有个暗角忽然被照亮了。对呀,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等了他那么多年,挂了一块“明光书店”的牌子,不就是希望他哪一天回老家来探亲扫墓,路过这条小街,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也就看见了她……书店的灯光那么暗,假如他偏偏天黑时经过这里,连个招牌都看不见,她不就全都白费心思了么?说白费心思也不对,她又不是为他开的书店,而是为自己!她没考上大学,不等于没文化,她只不过是借他的名字给自己一点动力罢了……
等卢娜回过味醒过神,眼前还没亮灯的昏暗小街上,这个人已经走远了。
这是不是卢娜后来一直等他再来的原因呢?卢娜不知道。
第二天,卢娜把墙上的壁灯、天花板上的筒灯,全都换了灯泡,书店好像一下子睁大了眼睛。
二
好几个月过去,每天每天,上午下午,像往常一样,店里客人很少。
不是没有人,而是没有卢娜的顾客。街上的行人多的是,男人女人老人小人,一个一个,从她的店门口急匆匆路过。看上去,个个都像是赶长途汽车赶火车的人,急得一刻都不能耽误。当然,闲人也有,慢悠悠的脚步,从她的店门口,走过来又走过去。眼睛在额头下骨碌碌转圈,看东看西,看天看地,看着街对面的一家家店铺,服装店美容店手机店烟酒店小吃店足浴店,只要看到一家店,一个个的眼睛就像灯泡一样亮起来,只可惜,一线亮光都不肯落在“明光书店”四个字上。
他们难道都不识字么?官方统计数字公布说,中国的文盲还剩下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左右……但卢娜知道还有一个数字:中国的人均阅读量,在全世界排在倒数十几名……
那些路人,难道真的看不见“明光书店”的招牌吗?卢娜不相信。门楣上浅褐色的匾额,“明光书店”金黄色的大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只要一抬眼就看得见。那四个字,当年她专门去省城,请美院一位书法家写的,十几年前,三千块的润笔费,可以买一台立式空调了。“明光书店”在县城的这条小街上,老字号不敢当,也算是有年头的“资深书店”了。七八年前,来店里买书看书的人,挤得转不开身,都说这书店好是好,就是小了点。如今,顾客一天天少下去,这个一层九十平方米的店铺显得空落落,倒像是扩建了面积一样。
这些人,为啥就不肯多迈一步,走进书店来看看呢?哪怕不买书,翻一翻书也是好的呀。
记得书友会有个老书友说过:中国人虽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但古人读书多半是为了“取仕”。今人谋官另有门道,不再读书取仕,人们也就不肯读书了。此话也许有一点道理?
那天下午,明光书店的“老板”卢娜,坐在书店临街的一小角窗边,望着街上的行人发呆。她在等什么呢?卢娜当然是在等顾客,就像一个蹲在水边等鱼上钩的垂钓者。这样说也不对,鱼竿是那个陌生的买书人亲手递给她的——他应承过还会来的,他应该知道卢娜在等他拿书。他要的那本《文化繁荣》,早就给他准备好了,是特地请人从省城快递来的。
也不一定是等他。卢娜心里知道,自己是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人。
书架书铺上的书,早已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没人动过,就没什么可整理的了。以前忙的时候,几个钟头一刹过去,书架又被人翻乱了。那是以前的事了,辰光总归往前走,回是回不来的。卢娜是爱看书的人,如今清闲下来,按说应该把那本看了开头、最多看了一半的书,接着读下去。那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就放在侧身的窗台上,露出一角书签。卢娜很喜欢这个女作家,她的文字背后都是血迹,却又不那么悲伤,而有一种力量。但此时卢娜却不想伸手把书打开。不想看书,是因为没有心思,没有心思,是因为有别的心事。心思和心事是不一样的。她撇开心事问自己:就连开书店的人,都不想看书,还能指望谁看书呢?县城不比省城和首都,喜欢看书买书的人,都是有数的。虽然明光书店办了书友会,每个会员都有打折的购书卡,可是,就这百十个固定的老顾客,如今也来得越来越少了,偶尔来了,也不一定买书。二楼有个茶吧,两圈围拢的小沙发。晚餐前,看书的孩子们都散了,晚饭后来的老顾客,多半是带朋友来这里谈事情的,她多少能挣一点茶水钱,只当补了书店的图书损耗。
卢娜此时没有心情看书,但也不想看手机。她把手机调到振动状态,任凭它在柜台上发出一阵吱吱的颤动声。手机这个小东西,如今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导航、购物、打车、挂号、订票、查询……只要你想让它做的事情,它没有办不到的,像一个忠实的仆人,以最快的速度,为你搞定所有的事情。卢娜每天用手机微信处理所有的书店杂务,包括查询新书信息、订购添货付款、与省城及邻县的书店同行们交换图书信息……使用微信的成本,低廉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聘用一个四体不勤的大学生划算多了,所以,若是从经济的角度看,购买手机的投入,与它的产出相比,实在超值。
但卢娜仍然和手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与这个服务周到的“贴身秘书”,始终无法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友谊。看它二十四小时躲在你的身边,像一个鬼精灵、一个影子一般跟着你,从办公室餐桌厨房卧室一直跟到洗手间,在暗中窥视你的所作所为,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简直可以说居心叵测。它看似乖巧驯服顺从,样样事情与你配合默契。然而,你在这个世界上做过的一切,都会在它那里留下痕迹与记录。你点击点击再点击你刷屏刷屏再刷屏你转发转发再转发……你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难舍难分生死与共,它就这样渐渐控制了你,让你分分钟记挂它想念它,离开它一会儿工夫,就像离开了心爱的情人,魂灵都没有了……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她觉得自己的智商就开始直线下降,一有不明白,随时随地去问度娘。度娘姓百,长年累月住在手机里值班值夜,随叫随到百问不厌。从此,天下好像没有卢娜不知道的事情,她再也不需要去动脑筋想事情、记事情,手机像一只平面的卡通小老鼠,鬼头鬼脑尖牙利齿,成天贴着你的耳朵甜言蜜语,或是挡住你的眼睛,只许你看着它盯着它抚摸它,一个个旧日老友看似近在眼前,却又被它阻挡在千里之外。它一寸寸咬噬着你的时间,把你一点点咬成粉末啃成碎屑,然后让你不知不觉地被它一口口吞进微小的芯片。卢娜已经感觉到了,好像不是手机在为自己服务,而是自己在为手机服务。不是手机在侍候她,而是她在侍候手机,接电话回短信转发点赞充电交费响铃静音……不敢有一丝怠慢,生怕侍候不周错过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消息。记得去年报纸上曾经有一场讨论:我们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问得好蠢,时间都到手机里去了!手机里有娱乐新闻明星结婚离婚出轨生孩子股票房市涨落楼盘开业养生保健新产品环球豪华游轮红海死海地中海冰岛巴尔干半岛巴厘岛济州岛欧洲足球联赛美国竞选伊拉克难民南美七胞胎婴儿……你只要抱着手机不放,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悉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只要拥有一台4G,你即刻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
然而,卢娜对此始终很疑惑:一个人,真的有必要知道世界上那么多不相干的信息吗?一生如此宝贵有限的生命,难道就这样交付给一台只会发布新闻、查询信息的手机了么?如果一个人终身与手机为伴、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岂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傻越来越笨,变成一个根本不会用脑子的人?
所以,卢娜除了书店业务联系的朋友圈和书友微信群,通常不看其他短信或微信。若是有一点闲空,她还是喜欢泡一杯清茶,在窗边的阳光下抱一本书看。手机屏幕在亮光下通常会有反光,而书籍恰好相反,书页喜欢让阳光照亮,一行行黑字像是在白云间飞翔起伏的大雁……坐在窗前,微风拂过书页,纸面上散发出一种干草的气息;指尖摩挲书页,指肚能感觉到纸张的润泽与温度。卢娜对这种感觉太熟悉,她就是在无数次摩挲书页的感觉中长大的。记得她十二岁那年,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本《爱丽丝漫游奇境》,书的封面有点破旧,爱丽丝的裙子皱巴巴的,裙带上盖着一个椭圆形的图书馆蓝印。卢娜不知道母亲那时候已经生病了,母亲想让这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来陪她。后来母亲去世了,父亲很快有了新的女人,就把卢娜送到了外婆家。过了几年,外婆也生病了,卢娜从十四五岁开始,就独自照顾瘫痪的外婆。下课回家、冬夏长夜、星期天、寒暑假,她一个人守着外婆,端茶送水服药喂粥,不敢走远。亲戚们很少来看望外婆,只有那个可爱聪明的爱丽丝,一直留在她家里,和她一起陪伴外婆。每天夜里,爱丽丝就会跑出来,带卢娜去神奇的兔子洞里玩耍,那里有一只会咧嘴微笑的神出鬼没的猫、一只长着鼻子眼睛的鸡蛋、一只伤心流泪的甲鱼、一条抽着东方水烟管的毛毛虫、还有一个凶狠的红心王后……
他就是在卢娜最孤单无助的日子里,像一本新书,出现在卢娜的家门口。卢娜守着煤炉给外婆煎药,被那只会讲干巴故事的老鼠逗得笑个不停,忽然,书页上的阳光,被一条细细的小黑影挡住了。她抬头,看见他伸手递过来半只剥开的橘子:喏,和你换!把这本书给我看看!
后来,他和她常常一起头挨着头,坐在门槛上看同一本书,爱丽丝的奇幻树洞,成了她和他共同的秘密。他曾用大人的口气对她说:小娜,不要怕那个红心王后,她只不过是一副扑克牌……
再后来,他给她带来新的书:《班主任》《青春万岁》《撒哈拉沙漠》《心有千千结》……再再后来,是《人生》《古船》《呼啸山庄》《复活》……自从有了书本以后,卢娜再也不感到孤单了。从那时开始,卢娜知道书本是一个有呼吸有生命的伴侣,假如世界上所有人都抛弃了你,只有书本不会离开你。那些读过的书,会走进你的心里脑子里,和你成为同一个人。从他那里,卢娜知道了天下有那么多好书,可以去学校图书馆、县城文化馆借书,也可以省下零用钱去书店买书。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辰光,外国书中国书,多得像大湖里的鱼一样。高中三年,她差不多把所有中国当代作家写的书都看过了,结果离高考分数线只差了三分。那年夏末,他拿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他们全家都搬离了这座县城。他说过,他会给她写信,给她寄最新的新书……然后,他就消失在那些从未降临的新书里了。
很长一段时间,卢娜痴痴等待着远方的来信,没有心情翻开他曾经送给她的那些旧书。但卢娜不得不去参加工作养活自己啊,商场邮局电影院好几个岗位招人,她却还是和书有缘,偏偏被县新华书店选上了。新华书店那栋二层楼的老房子,开在城中心最热闹的主街上,房产是国有的,每年卖教材吃饱到肚胀,每月奖金比合资企业都多。卢娜走进新华书店去上班,她忽然发现,没有他的世界里,依然到处都有书。她随手拿起一本书,书上说:书可以把人带到任何地方,人也可以把书带到任何地方。她想:书能够到达的那些地方,人却不一定能够到达。她当然是要去书能够到达的那些地方!当她从童书架上一眼看见了那本新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她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复活”了。封面上的爱丽丝,穿上了崭新的漂亮裙子,那是一个新的爱丽丝,爱丽丝重新回来陪伴她,她从此再不寂寞了。
卢娜在新华书店当了四年营业员,后来结婚生孩子。老公是县城对面大湖景区旅游公司的轮船机械师,专管修理游轮船舱下面的机器。当初书店的同事介绍卢娜和他认识,见过几次后,卢娜一口答应了这门婚事。原因说起来也好笑,第一次见面,卢娜试探着和他谈小说,这个男人坦诚说,除了技术书科技书,他是没有工夫读闲书的。卢娜心中暗喜:假如未来的老公像她一样喜欢读书,以后家里的事情谁管呢?如果没人管家务,有了孩子以后,她肯定就读不成书了。于是她对这个男人提了一个条件:他可以不喜欢看闲书,但不许妨碍她看闲书。老公竟然痛快应承了。老公在一座新建的小区买了一套单元房,把卢娜婚前住的一楼一底的街面房出租了,那是“文革”后退赔给卢娜娘家的私产,外婆临终前,念着卢娜独自照顾她七八年,就把房子留给了卢娜,遗嘱都公证过的。等到卢娜的儿子满月后,老公说他打算把那份陪嫁的店面老房子,用来给卢娜开一家美容店,平时也方便照顾家里和孩子。
老公说到开美容店后的一天晚上,卢娜给老公说了爱丽丝的故事。她说自己十二岁那年,爱丽丝就住进了这间老房子,爱丽丝比老公先到了十年,所以,她要用老房子开一家书店,让爱丽丝回来,在这里长住……老公惊诧地张大嘴巴看着卢娜,好像她变成了另一个人。那一刻,卢娜的老公才明白,这个女人不仅欢喜看书,原来她心里是有梦的。他晓得这个已经晚了,爱丽丝说来就真的来了。
等到老公下个月放假回来,书店已经注册下来了。再下个月,老租客已经搬走,清空的房屋,等着他帮她去装修。老公替她忙里忙外买建材,过了两个月,书店开业那天,老公亲自给她在“明光书店”的招牌下点鞭炮。卢娜每天走进书店,心里欢喜得就像走进爱丽丝的那个兔子洞,有多少奇迹在等着她发现呢? 所以卢娜至今喜欢纸本书,因为书本早已和她的生命连在一起了。
说起来,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卢娜有过几年卖书的经验,明光书店很快上路。虽说比起在新华书店当营业员,辛苦操心了好多倍,但是店小船小好掉头,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还是开心的辰光多。书店附近有个小学校,她就专门为学龄儿童办了个寄托班,小孩下午放学后,家里没大人的,都到书店来。二楼小书屋的小人儿,在窗下排排齐坐一圈免费看童话书,小红帽美人鱼皮皮鲁鲁西西,中国外国一样不缺,还兼卖些酸奶饼干小零食,小孩们来了书店就不肯回家,除非父母把童书买下了带回去看。没过半年,附近居民都成了她的顾客。也是赶上了图书销售的好年头,新书来了就走,很少压货。那时店里请了四个员工,除去工资水电,又不用交房租,一年下来,最好的月份,书店的纯利有好几万。顶要紧的是,卢娜的儿子放学后,就来书店做作业,其他地方从来都不去的。她在后墙的屋檐下搭了煤气灶,让员工小姑娘搭把手,煮饭蒸鱼炖肉炒菜烧汤,解决了大家的晚饭,顺便把自家儿子的教育也一起管了。
那辰光,每天晚上,儿子就乖乖伏在二楼做功课。老公专门为儿子在天花板上凿洞穿线,加了一盏伸缩灯,用的时候拉下来,不用的时候升上去。金黄色的灯光铺满了小桌子,墙上映出个小人的影子,躬身低头,像个专心念经的小沙弥。到了九点,书店打烊,卢娜牵着儿子的小手一起回家。四五月间,窗外的广玉兰开花了,藏在浓绿的阔叶里,圆月的晴夜,灼亮的月光洒在硕大的花朵上,树丛里好像挂起了一盏盏小灯,为读书人照亮……月色下,老远望见巷口老公的身影,来接他们母子,然后一手牵一个,走在月光下,三个人脸上的笑容,像月光一样亮晶晶……
那些年,卢娜觉得自己是天下最称心如意的女人和妈妈。她心想,自己兴许就是为了儿子才开了这家书店?让儿子从小就欢喜读书,长大了考北大清华。总有一天,那个日日悬在头顶上的“明光”会晓得,不是只有他才能考上博士,她的儿子一定比他更有出息,不像他那样留洋读了博士就从此没有音信,儿子将来肯定会记得年年回老家来看看。卢娜卖书一直卖到去年,才读到那本美国人写的《岛上书店》。当她一眼看到书里那句话:一个小孩,你把他放在什么地方,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她惊诧得差点叫出声来:哎呀卢娜你好眼光,十几年前你就晓得把儿子放在书店里长大,那个岛上的美国人,难道听你讲过故事?
书店二楼东窗外的天井里,有一棵广玉兰树,高过房顶,宽大的叶片绿得乌亮,像一把把小扇子。广玉兰的叶片肥厚,这扇子看起来有点重,春风秋风,风来了,满树的小扇子笨笨地摇起来,没有声响。县城的大街小巷,汽车喇叭摩托车自行车大屏幕广告理发店里震耳的音响餐馆门前长声的吆喝……没有一个地方不在发出各种响声。明光书店缩在小街的一个拐角上,就连窗外的广玉兰,都是规规矩矩的。书店书店,除了书店,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会这样安静呢?所以,到书店里来喝茶的人,欢喜的是书店楼上的清静,即使不买书,卢娜也欢迎。她听说北京的锣鼓巷里,有一家砖墙石阶的“朴道书堂”,后院有个“阅读空间”,要买门票才能进去,那个空间里没有宽带没有WiFi,一点声响都没有,那才是读书人待的地方。
然而,明光书店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北京上海广州还有各个省城,时不时传来民营书店倒闭的坏消息。北大校门口曾经很有名的“风入松”书店,当年和“国林风”等几家书店一起被称为“四大天王”,据说“风入松”明明前一天晚上还亮着灯,第二天就人去楼空了,真好像应了南宋文人吴文英填的那首《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骤然间“幽阶一夜苔生”,听说北大学生还给“风入松”开了追悼会。还有北京的“第三极”、“光合作用”……上千平方米的大书店,说关门就关门了。书店关张,当然不是因为经营不善,是因为房租和员工工资一年年上涨,营业额一年年下降,连续亏本经营,哪个老板吃得消呢?这几年明光书店的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明光书店一直苦捱到前年,上头总算下了红头文件,对全国所有书店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明光书店算是柳暗花明了大半年。可惜减税架不住减顾客。利润扣除了店员工资和水电开销便所剩无几。从去年开始,书店已经开始严重亏损。到了下半年,说不定她连倒贴的私房钱都拿不出来,那就真的山穷水尽了。
每年春秋的旅游季节,老公在湖区忙得回不了家,等到放假回来,见她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只好陪她一同叹气:小娜小娜,书店刚刚开门那辰光,你说书店里看书的人,多得挤坐在瓷砖地上,坐得屁股冰凉都不肯走。前年我帮你装了地板木楼梯,如今冬天不冷了嗳,怎么反倒没人来了?书又不是鸡蛋西瓜猪肉,价格跌上跌落,书不就还是那个书嘛,不会坏掉不会过期,怎么说卖不动就卖不动了呢?幸亏明光书店不交房租,要不然就连你也一道赔进去了。书店书店,命里注定,恐怕只输不赢了……
卢娜苦笑。除了“输”,书还能叫什么呢?书院书吧书楼,不都是读一个“输”字的音么?若是写成“素”,没有油水;写成“黍”,是杂粮;写成“舒”,也不对,读书那么舒服,为啥现今那些贪图舒服的人,都不肯读书呢?开书店当然只输不赢了。前一段时间,她听人说新华书店的日子也不好过了,书店电脑设备坏了都没钱更新,员工的福利越减越少。卢娜心里有数,新华书店退休员工多,生老病死都要钱,书店也像人走长路,一副担子越挑越重。何况书店的书越卖越少,只出不进,好比胃肠出血的人,输进去的血不及流失的血,血管瘪掉了,命就没了……
老公埋怨归埋怨,却是从来没有逼她关门。卢娜心想,只要老公能容下书,她就能容下他。
卢娜挥了挥手,幅度很大地撩开眼前的一只小飞虫,像在驱赶那些烦心事。儿子蛮争气,高中两年下来,考试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前三名。可惜县中的教学质量总不如省城,明年要想考上重点大学,还要拚一把。她和老公商量过,万一儿子考得不理想,就让他申请去国外自费读大学。全家拼拼凑凑,头一年的二三十万还是拿得出来。再往后呢,就不好说了。读到博士毕业,学费加生活费,没有百十万恐怕下不来……想起儿子明年读大学的事情,卢娜心里有点纠结。
街上人来人往,仍然没有人走进书店。前几天曾经来过一家三口,男女都穿得时髦,女的拎一只香奈尔包,男的戴一串手指粗的金项链。那个八九岁的小孩,一进门直奔童书架去,捧起一本最近刚刚出版的童话《不平凡的约克先生》,坐在楼梯上就看起来。这套书一封五本,卢娜拆成单本,方便孩子们看书。那女的走到“家庭实用类”专柜,拿起一本营养食谱翻了翻,不过三分钟,脖子转过去,大声催小孩快点。小孩说,妈你让我看一歇歇,这本书真好看,我看一歇歇。女的不耐烦起来,说你蹲坑拉屎呀?不是说好买一本就回家吗?孩子撅嘴站起来,拿起那本《伟大的约克先生》,又拿起《傻傻的约克先生》,两本都抱在怀里,空出一只手,又去拿《森林里的约克先生》,小手抱不住,哗啦一下全掉地上了。卢娜走过去帮他捡书,轻声说:这套书一共五本,你想要哪一本呢?小孩吞吞吐吐说:五本我都想要!那男的大步走过来,勾起食指,在小孩脑袋顶上敲了一记,呵斥道:五本?你想要五本?当饭吃啊?你看你看,封面上是一只小猪嘛,小猪有啥好看?越看越笨了喏!他抓起小孩的胳膊就往外拉,女的抓起小孩的另一只胳膊。小孩用求救的眼神看卢娜,卢娜刚开口说一句:童话书都很薄的,加起来也就是大人一本书的量……女的抬头狠狠瞪了卢娜一眼:一只小猪猡要写五本书,你当是动物电视连续剧啊?小孩被拽出门外,手里一本书都没有了,哭喊声从书店门外传来,伴随着小轿车重重关门的声音。卢娜被震得心里一阵疼痛,眼泪都涌上来。其实,这种人她见多了,珠光宝气衣着光鲜,看上去家里一点都不缺钱,可就是不肯花钱买书,好像买了一本书,衣裳就会少一只角;买了一本书,身上就会掉一块肉。他们舍得花钱买进口水果进高档饭店,就是舍不得买书,几十块钱呀,不就是一盒高档烟、一份麦当劳的价钱啊……可他们只问这个物事有啥用场?便宜多少?划算不划算?卢娜每次遇见这种人,有一本书的题目就会自动跳出来:《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哦,看这个书名起得多少聪明!不想花钱买书的人,就是那种赖床的人,床头一排闹钟震天响,假装听不见。这种人,恐怕一辈子都不肯为买书花一分钱。
偶尔,也会有相反的情况。上个月,店里来过一个女人,黑瘦,头发花白。她从一只环保布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片递给卢娜,一边小心问:还没有过期吧?是我女儿给我的优惠券,一张券买几本打折书呢?我骑车从城西赶到城东,路上大半个钟头,今天多买几本,你再打点折给我好不好?卢娜接过优惠券看一眼,是那种不含店家赠送金额的打折券。为了这一张券的优惠价,她跑那么远的路专门来一趟。每次遇上这样的顾客,卢娜也一阵心痛。
那位妇女直奔《红楼梦》去,说自己想买一套精装本,想了好几年。原来的那部书太旧了,字都看不清了。把《红楼梦》买下后,又寻出了一本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卢娜给她结账时,手一哆嗦,打了个七折。那女人又在店里来回走了一圈,回头又拿了一本冯骥才的《俗世凡人》,那本书很薄,她坚决不让卢娜打折了……
像她这样的顾客,不在少数。尽管钱包拮据,心里都是喜欢书的。假如每一位过路客,都像几个月前来过的那个人,一口气买二十多本还不要她打折,明光书店的日子就好过了。卢娜转念到那个人身上,心里有点烦,他要的那本什么《文化繁荣》,过了三个月再不来取,就很难退货了,等于死在她手里了。这种书,就算白送给县委宣传部门,人家也不见得识货。政府的人买书,零售也好团购也好,都像钱塘江涨潮一样声势逼人。前些年,宣传部突然来问有没有《万历十五年》,再有一年,县政府的官员忽然得了什么消息,一窝蜂到新华书店去买《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其实,这本书那年刚上市,就有书友来通报卢娜,说它在北京很走俏,让明光书店赶紧进几本。卢娜心想,大革命与小县城有什么相干呢?心里不托底,先试试进了五本,没几天就被抢光了,又赶紧去添货。等到县政府那些官员十万火急寻这本书又到处寻不到的时候,终于想起了明光书店,寻到她这里,竟然还有几本存货。宣传部门就在明光书店一口气订购了一百本,县委县政府全体科级干部人手一册。书店老板当然喜欢单位团购,生意做得爽快。没想到那段时间,这本书热得在博库书城都脱销了,好像万历皇帝和路易十五马上要从棺材里爬起来,到本县来检查工作。
卢娜的图书信息灵通,除了业内的朋友推荐,主要还是靠她自己勤看勤记勤查。每天上午到了书店,先扫一遍京东网北发网博库网云中书城当当榜单开卷榜单,书店开门之前,她早已在网上浏览过一大圈了。所有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动一动她都有数。各大出版社新书上市,凡是业绩好的,第一时间下订单,先买三五本试试,卖好了再进,快进快出。所以,不要小看县城的民营书店,信息时代,谁拥有信息谁就拥有读者和顾客。她还订《中国图书出版传媒商报》《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这些和图书有关的报刊杂志,只要有时间,短书评也是要浏览一番的。多年来,明光书店在读者里有个好口碑,都是她一本书一本书做出来的。哪怕有一个顾客订购一本薄书,只要说得出书名或是作者,卢娜都会千方百计去帮他寻来。她从不拖欠出版社和经销商的回款,哪怕把自家的钱垫进去。所以,批发商手里凡有好书,总愿意先发货给她。她开书店十几年,该做的、能做的,都做到了。可为什么,书店的营业额还在直线往下落?每天晚上九点,卢娜打烊关门,一盏盏顶灯壁灯筒灯,啪嗒啪嗒全都灭了,最后漆黑一片。书店消失在黑暗的街角,像一艘冰海沉船……
假如有一天,明光书店夜里关了门,第二天上午再也没人来开门了。那会怎么样呢?卢娜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其实,这个想法已经在她脑子里闪过好几次了,每次她都有一种被撕裂被剜剐的感觉,就像她前些年做过一次人工流产,活生生的一块肉,被搅成一摊肉泥从身体深处吸出来……
卢娜曾经看过一本新书《我们这个时代的爱与怕》。她知道自己爱什么,却不明白自己到底怕什么?越是怕的事情越是会来,谁知道明光书店还能坚持到哪一天?
三
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一般要等到周六、周日下午和晚上,书店才会多一点人气、生气与活气。渐渐地,卢娜觉得眼皮发涩,两只眼睛都睁不开了。她靠在收银台的桌面上眯了一歇工夫,梦见了电影里的泰坦尼克号还有冰冷的海水,有人把她推到了一条小舢板上,小船在海浪中一晃一颠,眼看就要靠岸了,又被一个浪头弹开去……
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好像是窸窸窣窣的脚步声,警醒地抬起头,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总算挑了几本书,然后拿出手机,眼睛一边往她这厢溜,一边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用手机拍下封面,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网上买书的价格,比书店差不多便宜了一半,现在的年轻人都把实体书店当成了一个不付费的图书体验店。网上买书不用出门,给你寄到家里,还只须付一半书款,真叫人想不通。这些年实体书店的销售量急速下降,书店一家家难以为继,就是因为最具购买力的年轻读者,大多转向了网购图书。卢娜到省城去参加民营书店协会的交流会,所有的书店老板都叫苦连天,就连新华书店的老总,在质疑网购图书这一点上,也和民营书店迅速结下了临时同盟,成了同一条战壕的战友。
但卢娜是懂道理的人,她知道网购是大趋势,那个托夫勒应该去写一本《第五次浪潮》。卢娜并不是绝对反对网购,她自己的手机上,也装了支付宝,收银台的角落里,就有一堆从网上买的铁皮书立,价格比文具店便宜一半。只不过,她认为网购也该有个规矩、有个法规条款的约束,不可以随意任意叫价的,尤其是图书。书价就印在书上,是出版社按照图书成本和利润计算出来的,实打实没有一点水分。网上和网下,用行话说,就是“地面店”和“空中店”,天上地下,卖的书,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像网购的衣物日用品,常有以次充好的冒牌货)。却为什么同书不同价呢?书还是那个书,网上打那么低的折扣,和实体书店的实价相差那么大,还有多少人愿意去书店买书呢?这样的商业竞争,实在太不公平了!
卢娜硬压着火,把脸扭过去,一边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纸本书,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不是手机和电脑屏幕上的电子书。学生去网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网购图书折扣低,有利于低收入消费者,她能理解。卢娜之所以默许这些年轻人拿书拍封面,眼开眼闭不计较,为的也是这一点。她最怕年轻人捧着手机和IPad看书,那种光不是自然的亮光,也不是灯光,而是蓝幽幽的电子光,X光射线一般,从字面背后透出来,会把人的眼睛灼伤。再说,电子书摸上去冷冰冰硬邦邦的,哪里像纸本读物摸上去那么温暖那么柔软,在她看来,那根本不能称作书,只能说是机器,机器里装的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学问,而是玄幻穿越一类的畅销流行的娱乐性读物,就像麦当劳肯德基,偶然吃一顿,或充饥或尝尝无妨,若是顿顿麦当劳,肯定会营养不良。四十岁出头的卢娜,对机器有着本能的排斥,对纸本书怀有一种偏执的热爱。儿子上了高中后,央求她给买一台iPad,她回答说:你考上大学之前,我宁可给你买一辆上万块的山地车,也不会给你买平板电脑,你死心吧!儿子委屈地咬住嘴唇,终于还是忍不住:妈,你真是老土了哦!还用英语说了一声:OUT!卢娜读过高中,听得懂OUT——她在店里听年轻人挂在嘴上的,没想到如今在儿子眼里,她也该出局被淘汰了?
她的年纪还轻呢,就已经老土落伍了?如今人人都在拚命赶潮头,只怕自己赶不上。然而,卢娜却不这样认为:说不定哪天钱塘江的潮头退了,落在最后的那条船,转身一掉头,最先驶入东海也说不定。书友会那些消息灵通的朋友,曾经对她说过,不要绝对排斥平板电脑,现在的电脑都可以下载经典文学作品,有一种叫做“掌阅”的手机阅读器,可以装上几千万字的图书,文史哲经样样都可以输入,出门旅行,再不用带那些又重又厚的纸本书,又便宜又方便。卢娜摇头。她相信,世界上只要还有造纸厂,就会有纸本书。只要世上还有纸本书,就会有人去书店买书,书店的书,看得见摸得到。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天刚擦黑,她就把书店的灯全都打开了,忽然听见有人在门口跺脚,后来门推开了,有人走进来,身上冒着一股湿重的寒气。那人揭下头上的绒线帽,原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书友,大概有六十多岁年纪了,羽绒服的肩膀后背都湿了一大片。他的手冻得红肿,掏出一块手帕揩去脸上的雪水,然后从塑料袋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她。她隐约想起来,这本《民国清流》,好像是不久前他刚从明光书店买去的。
他把书翻开,用手指点着扉页上用小楷工整书写的一行字,说:
就要过年了,没有东西送给你。今天刚好路过这里,就来送你一句话。
卢娜看清了扉页上的那行字:是谁在黄昏里亮起一盏灯——祝明光书店新春吉祥。
她知道这是台湾诗人痖弦多年前的一句诗,黄昏里那一盏灯,是书店。
卢娜的眼泪涌上来,喉咙被一股热气堵塞了,说不出一个谢字。老人走后,她看着地面上两个拖泥带水的湿鞋印,像两只风雨飘摇的小舢板,航行在茫茫书海里……她的泪水落在水迹上,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她心想,自己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多半是为了这些爱书的读者。前几年,有一位常来买书的中年女子,好像是搞室内设计的,面容姣好,衣着的款式色调搭配都很讲究。但她买书很挑剔,装帧封面的品相哪怕有一点瑕疵,她也是坚持要换一本的。她不是书友会的人,卢娜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有一段日子,那女人没来店里,过了大半年又忽然出现了,卢娜差点没认出她,人瘦得脱了形,扶着门框,一条粉红色的长纱巾,从头顶到后脑,包裹得严严实实……卢娜不敢问她是不是病了,倒是她自己对卢娜说:我做了手术,正在养病,有很多时间可以看书。但我没有力气寻书了,你帮我推荐几本新出的小说,品相要好,故事不要太悲情……卢娜叫道:你为什么不打电话来?我可以把书给你送到家里去的呀!后来,卢娜常常去给她送书;再后来,那个女人去了省城的大医院;再后来,有一天卢娜收到一只小纸盒,打开了,里面是几本新书,一张印着玫瑰花的粉红色信笺飘下来,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这些新书,我来不及看完了,寄还给你,也许还有别的人可以看。人生在世,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谢谢明光书店。
这几本书,都是她以前从明光书店买去的,封面还像新的一样。卢娜把她的信笺用一只白色的镜框镶起来,挂在书店一角的墙上。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是的,卢娜每天抬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总是会微微一颤。即便就是为了她的顾客和书友,明光书店也没有理由不硬撑下去的,至少,她要撑到实在撑不下去为止……
所以,几个月前,当那个陌生人来买书那天,临走时对她说:最好把灯光调亮一点。她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微弱的光亮下,飘过了她粉红色的纱巾。有一天晚上她来买书,书店这一线的店家,忽然跳闸了。她耐心等着她点亮了一支蜡烛,一边安慰卢娜说:不要着急,等一歇歇就会来电的,只要线路没有坏掉就不要紧……
把灯光调亮,自然没有错,但谁能保证电路不出毛病呢?不过,陌生人那句话,毕竟是暖热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她一直在等待他再来……
卢娜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她接过一个电话,是县里一家柑橘贸易公司的老板,也是她老公的一位远亲。老板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块的订单,凡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统统要豪华包装的精装本,书越厚越贵越好,他见过一套一套带锦缎盒子的那种,一盒就要好几万……卢娜一听就明白,老板是要买书当春节礼品。如今上头查得严,给官员送礼收礼是行贿,只剩下送书不违规,这点小心意,既风雅又安全……面对这笔即将到手的大生意,卢娜却并不领情,心说书是用来看的,什么时候图书都变成摆设了?不过,老板又补了一句:卢娜,这个订单数目不小,你有得赚了。你卖了那么多年书,晓得什么样的书拿得出手,买什么书,都由你说了算,我十万个放心。但我有一个条件,你听好了:书价嘛,你要按网上进货的价格,加一成给我。如果我让人到网上去买,肯定便宜很多。我把这个单给你做,是为了照顾你的生意,你老公关照过的……卢娜被他噎在那里,半天才换过一口气。她想告诉他,网上卖的那些书,从出版社进价的折扣,都在三折左右,网上书店没有店面房租压力,按五折的价格卖出去,还有赢利空间。何况很多网站也是为了打广告赚人气,常常低价倒赔卖书,属于恶性竞争。而她这样的实体店,一般进货的图书折扣都在六折以上,即使全价卖出去,书店租金、物业管理、图书损耗,加起来占到成本百分之五十,再加百分之二十的人工成本,一本书的纯利,只剩下一折左右了……她拿着话筒,一时不知该和他怎么说。图书当然是商品,但这个商品的精神价值,恐怕比封底的书价,要高出多少倍呢,算不出来的!她虽然是卖书的,但卖书和卖柑橘,不是同一个生意经。
卢娜想了想,客客气气回答说:你还是到网上去直接进货的好,网上品种齐全,你想要什么都有的……她刚要挂断电话,话筒那边大声喊道:哎哎,好说好说,只要你去帮我买来,价钱好商量,你叫我到网上去买?我又不懂书……卢娜好气又好笑,心里舍不得错过这笔生意,又有老公的情面在里头,便顺势落台,和他讨价还价了一番,柑橘老板知趣地让了价,最后是卢娜五折从网上帮他进货,六折卖给他。礼品书到货,彼此皆大欢喜,这是卢娜去年做成的最大一笔生意了。
她的年纪还轻呢,就已经老土落伍了?如今人人都在拚命赶潮头,只怕自己赶不上。然而,卢娜却不这样认为:说不定哪天钱塘江的潮头退了,落在最后的那条船,转身一掉头,最先驶入东海也说不定。书友会那些消息灵通的朋友,曾经对她说过,不要绝对排斥平板电脑,现在的电脑都可以下载经典文学作品,有一种叫做“掌阅”的手机阅读器,可以装上几千万字的图书,文史哲经样样都可以输入,出门旅行,再不用带那些又重又厚的纸本书,又便宜又方便。卢娜摇头。她相信,世界上只要还有造纸厂,就会有纸本书。只要世上还有纸本书,就会有人去书店买书,书店的书,看得见摸得到。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天刚擦黑,她就把书店的灯全都打开了,忽然听见有人在门口跺脚,后来门推开了,有人走进来,身上冒着一股湿重的寒气。那人揭下头上的绒线帽,原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书友,大概有六十多岁年纪了,羽绒服的肩膀后背都湿了一大片。他的手冻得红肿,掏出一块手帕揩去脸上的雪水,然后从塑料袋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她。她隐约想起来,这本《民国清流》,好像是不久前他刚从明光书店买去的。
他把书翻开,用手指点着扉页上用小楷工整书写的一行字,说:
就要过年了,没有东西送给你。今天刚好路过这里,就来送你一句话。
卢娜看清了扉页上的那行字:是谁在黄昏里亮起一盏灯——祝明光书店新春吉祥。
她知道这是台湾诗人痖弦多年前的一句诗,黄昏里那一盏灯,是书店。
卢娜的眼泪涌上来,喉咙被一股热气堵塞了,说不出一个谢字。老人走后,她看着地面上两个拖泥带水的湿鞋印,像两只风雨飘摇的小舢板,航行在茫茫书海里……她的泪水落在水迹上,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她心想,自己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多半是为了这些爱书的读者。前几年,有一位常来买书的中年女子,好像是搞室内设计的,面容姣好,衣着的款式色调搭配都很讲究。但她买书很挑剔,装帧封面的品相哪怕有一点瑕疵,她也是坚持要换一本的。她不是书友会的人,卢娜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有一段日子,那女人没来店里,过了大半年又忽然出现了,卢娜差点没认出她,人瘦得脱了形,扶着门框,一条粉红色的长纱巾,从头顶到后脑,包裹得严严实实……卢娜不敢问她是不是病了,倒是她自己对卢娜说:我做了手术,正在养病,有很多时间可以看书。但我没有力气寻书了,你帮我推荐几本新出的小说,品相要好,故事不要太悲情……卢娜叫道:你为什么不打电话来?我可以把书给你送到家里去的呀!后来,卢娜常常去给她送书;再后来,那个女人去了省城的大医院;再后来,有一天卢娜收到一只小纸盒,打开了,里面是几本新书,一张印着玫瑰花的粉红色信笺飘下来,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这些新书,我来不及看完了,寄还给你,也许还有别的人可以看。人生在世,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谢谢明光书店。
这几本书,都是她以前从明光书店买去的,封面还像新的一样。卢娜把她的信笺用一只白色的镜框镶起来,挂在书店一角的墙上。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是的,卢娜每天抬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总是会微微一颤。即便就是为了她的顾客和书友,明光书店也没有理由不硬撑下去的,至少,她要撑到实在撑不下去为止……
所以,几个月前,当那个陌生人来买书那天,临走时对她说:最好把灯光调亮一点。她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微弱的光亮下,飘过了她粉红色的纱巾。有一天晚上她来买书,书店这一线的店家,忽然跳闸了。她耐心等着她点亮了一支蜡烛,一边安慰卢娜说:不要着急,等一歇歇就会来电的,只要线路没有坏掉就不要紧……
把灯光调亮,自然没有错,但谁能保证电路不出毛病呢?不过,陌生人那句话,毕竟是暖热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她一直在等待他再来……
卢娜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她接过一个电话,是县里一家柑橘贸易公司的老板,也是她老公的一位远亲。老板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块的订单,凡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统统要豪华包装的精装本,书越厚越贵越好,他见过一套一套带锦缎盒子的那种,一盒就要好几万……卢娜一听就明白,老板是要买书当春节礼品。如今上头查得严,给官员送礼收礼是行贿,只剩下送书不违规,这点小心意,既风雅又安全……面对这笔即将到手的大生意,卢娜却并不领情,心说书是用来看的,什么时候图书都变成摆设了?不过,老板又补了一句:卢娜,这个订单数目不小,你有得赚了。你卖了那么多年书,晓得什么样的书拿得出手,买什么书,都由你说了算,我十万个放心。但我有一个条件,你听好了:书价嘛,你要按网上进货的价格,加一成给我。如果我让人到网上去买,肯定便宜很多。我把这个单给你做,是为了照顾你的生意,你老公关照过的……卢娜被他噎在那里,半天才换过一口气。她想告诉他,网上卖的那些书,从出版社进价的折扣,都在三折左右,网上书店没有店面房租压力,按五折的价格卖出去,还有赢利空间。何况很多网站也是为了打广告赚人气,常常低价倒赔卖书,属于恶性竞争。而她这样的实体店,一般进货的图书折扣都在六折以上,即使全价卖出去,书店租金、物业管理、图书损耗,加起来占到成本百分之五十,再加百分之二十的人工成本,一本书的纯利,只剩下一折左右了……她拿着话筒,一时不知该和他怎么说。图书当然是商品,但这个商品的精神价值,恐怕比封底的书价,要高出多少倍呢,算不出来的!她虽然是卖书的,但卖书和卖柑橘,不是同一个生意经。
卢娜想了想,客客气气回答说:你还是到网上去直接进货的好,网上品种齐全,你想要什么都有的……她刚要挂断电话,话筒那边大声喊道:哎哎,好说好说,只要你去帮我买来,价钱好商量,你叫我到网上去买?我又不懂书……卢娜好气又好笑,心里舍不得错过这笔生意,又有老公的情面在里头,便顺势落台,和他讨价还价了一番,柑橘老板知趣地让了价,最后是卢娜五折从网上帮他进货,六折卖给他。礼品书到货,彼此皆大欢喜,这是卢娜去年做成的最大一笔生意了。
她的年纪还轻呢,就已经老土落伍了?如今人人都在拚命赶潮头,只怕自己赶不上。然而,卢娜却不这样认为:说不定哪天钱塘江的潮头退了,落在最后的那条船,转身一掉头,最先驶入东海也说不定。书友会那些消息灵通的朋友,曾经对她说过,不要绝对排斥平板电脑,现在的电脑都可以下载经典文学作品,有一种叫做“掌阅”的手机阅读器,可以装上几千万字的图书,文史哲经样样都可以输入,出门旅行,再不用带那些又重又厚的纸本书,又便宜又方便。卢娜摇头。她相信,世界上只要还有造纸厂,就会有纸本书。只要世上还有纸本书,就会有人去书店买书,书店的书,看得见摸得到。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天刚擦黑,她就把书店的灯全都打开了,忽然听见有人在门口跺脚,后来门推开了,有人走进来,身上冒着一股湿重的寒气。那人揭下头上的绒线帽,原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书友,大概有六十多岁年纪了,羽绒服的肩膀后背都湿了一大片。他的手冻得红肿,掏出一块手帕揩去脸上的雪水,然后从塑料袋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她。她隐约想起来,这本《民国清流》,好像是不久前他刚从明光书店买去的。
他把书翻开,用手指点着扉页上用小楷工整书写的一行字,说:
就要过年了,没有东西送给你。今天刚好路过这里,就来送你一句话。
卢娜看清了扉页上的那行字:是谁在黄昏里亮起一盏灯——祝明光书店新春吉祥。
她知道这是台湾诗人痖弦多年前的一句诗,黄昏里那一盏灯,是书店。
卢娜的眼泪涌上来,喉咙被一股热气堵塞了,说不出一个谢字。老人走后,她看着地面上两个拖泥带水的湿鞋印,像两只风雨飘摇的小舢板,航行在茫茫书海里……她的泪水落在水迹上,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她心想,自己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多半是为了这些爱书的读者。前几年,有一位常来买书的中年女子,好像是搞室内设计的,面容姣好,衣着的款式色调搭配都很讲究。但她买书很挑剔,装帧封面的品相哪怕有一点瑕疵,她也是坚持要换一本的。她不是书友会的人,卢娜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有一段日子,那女人没来店里,过了大半年又忽然出现了,卢娜差点没认出她,人瘦得脱了形,扶着门框,一条粉红色的长纱巾,从头顶到后脑,包裹得严严实实……卢娜不敢问她是不是病了,倒是她自己对卢娜说:我做了手术,正在养病,有很多时间可以看书。但我没有力气寻书了,你帮我推荐几本新出的小说,品相要好,故事不要太悲情……卢娜叫道:你为什么不打电话来?我可以把书给你送到家里去的呀!后来,卢娜常常去给她送书;再后来,那个女人去了省城的大医院;再后来,有一天卢娜收到一只小纸盒,打开了,里面是几本新书,一张印着玫瑰花的粉红色信笺飘下来,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这些新书,我来不及看完了,寄还给你,也许还有别的人可以看。人生在世,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谢谢明光书店。
这几本书,都是她以前从明光书店买去的,封面还像新的一样。卢娜把她的信笺用一只白色的镜框镶起来,挂在书店一角的墙上。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是的,卢娜每天抬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总是会微微一颤。即便就是为了她的顾客和书友,明光书店也没有理由不硬撑下去的,至少,她要撑到实在撑不下去为止……
所以,几个月前,当那个陌生人来买书那天,临走时对她说:最好把灯光调亮一点。她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微弱的光亮下,飘过了她粉红色的纱巾。有一天晚上她来买书,书店这一线的店家,忽然跳闸了。她耐心等着她点亮了一支蜡烛,一边安慰卢娜说:不要着急,等一歇歇就会来电的,只要线路没有坏掉就不要紧……
把灯光调亮,自然没有错,但谁能保证电路不出毛病呢?不过,陌生人那句话,毕竟是暖热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她一直在等待他再来……
卢娜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她接过一个电话,是县里一家柑橘贸易公司的老板,也是她老公的一位远亲。老板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块的订单,凡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统统要豪华包装的精装本,书越厚越贵越好,他见过一套一套带锦缎盒子的那种,一盒就要好几万……卢娜一听就明白,老板是要买书当春节礼品。如今上头查得严,给官员送礼收礼是行贿,只剩下送书不违规,这点小心意,既风雅又安全……面对这笔即将到手的大生意,卢娜却并不领情,心说书是用来看的,什么时候图书都变成摆设了?不过,老板又补了一句:卢娜,这个订单数目不小,你有得赚了。你卖了那么多年书,晓得什么样的书拿得出手,买什么书,都由你说了算,我十万个放心。但我有一个条件,你听好了:书价嘛,你要按网上进货的价格,加一成给我。如果我让人到网上去买,肯定便宜很多。我把这个单给你做,是为了照顾你的生意,你老公关照过的……卢娜被他噎在那里,半天才换过一口气。她想告诉他,网上卖的那些书,从出版社进价的折扣,都在三折左右,网上书店没有店面房租压力,按五折的价格卖出去,还有赢利空间。何况很多网站也是为了打广告赚人气,常常低价倒赔卖书,属于恶性竞争。而她这样的实体店,一般进货的图书折扣都在六折以上,即使全价卖出去,书店租金、物业管理、图书损耗,加起来占到成本百分之五十,再加百分之二十的人工成本,一本书的纯利,只剩下一折左右了……她拿着话筒,一时不知该和他怎么说。图书当然是商品,但这个商品的精神价值,恐怕比封底的书价,要高出多少倍呢,算不出来的!她虽然是卖书的,但卖书和卖柑橘,不是同一个生意经。
卢娜想了想,客客气气回答说:你还是到网上去直接进货的好,网上品种齐全,你想要什么都有的……她刚要挂断电话,话筒那边大声喊道:哎哎,好说好说,只要你去帮我买来,价钱好商量,你叫我到网上去买?我又不懂书……卢娜好气又好笑,心里舍不得错过这笔生意,又有老公的情面在里头,便顺势落台,和他讨价还价了一番,柑橘老板知趣地让了价,最后是卢娜五折从网上帮他进货,六折卖给他。礼品书到货,彼此皆大欢喜,这是卢娜去年做成的最大一笔生意了。
她的年纪还轻呢,就已经老土落伍了?如今人人都在拚命赶潮头,只怕自己赶不上。然而,卢娜却不这样认为:说不定哪天钱塘江的潮头退了,落在最后的那条船,转身一掉头,最先驶入东海也说不定。书友会那些消息灵通的朋友,曾经对她说过,不要绝对排斥平板电脑,现在的电脑都可以下载经典文学作品,有一种叫做“掌阅”的手机阅读器,可以装上几千万字的图书,文史哲经样样都可以输入,出门旅行,再不用带那些又重又厚的纸本书,又便宜又方便。卢娜摇头。她相信,世界上只要还有造纸厂,就会有纸本书。只要世上还有纸本书,就会有人去书店买书,书店的书,看得见摸得到。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天刚擦黑,她就把书店的灯全都打开了,忽然听见有人在门口跺脚,后来门推开了,有人走进来,身上冒着一股湿重的寒气。那人揭下头上的绒线帽,原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书友,大概有六十多岁年纪了,羽绒服的肩膀后背都湿了一大片。他的手冻得红肿,掏出一块手帕揩去脸上的雪水,然后从塑料袋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她。她隐约想起来,这本《民国清流》,好像是不久前他刚从明光书店买去的。
他把书翻开,用手指点着扉页上用小楷工整书写的一行字,说:
就要过年了,没有东西送给你。今天刚好路过这里,就来送你一句话。
卢娜看清了扉页上的那行字:是谁在黄昏里亮起一盏灯——祝明光书店新春吉祥。
她知道这是台湾诗人痖弦多年前的一句诗,黄昏里那一盏灯,是书店。
卢娜的眼泪涌上来,喉咙被一股热气堵塞了,说不出一个谢字。老人走后,她看着地面上两个拖泥带水的湿鞋印,像两只风雨飘摇的小舢板,航行在茫茫书海里……她的泪水落在水迹上,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她心想,自己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多半是为了这些爱书的读者。前几年,有一位常来买书的中年女子,好像是搞室内设计的,面容姣好,衣着的款式色调搭配都很讲究。但她买书很挑剔,装帧封面的品相哪怕有一点瑕疵,她也是坚持要换一本的。她不是书友会的人,卢娜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有一段日子,那女人没来店里,过了大半年又忽然出现了,卢娜差点没认出她,人瘦得脱了形,扶着门框,一条粉红色的长纱巾,从头顶到后脑,包裹得严严实实……卢娜不敢问她是不是病了,倒是她自己对卢娜说:我做了手术,正在养病,有很多时间可以看书。但我没有力气寻书了,你帮我推荐几本新出的小说,品相要好,故事不要太悲情……卢娜叫道:你为什么不打电话来?我可以把书给你送到家里去的呀!后来,卢娜常常去给她送书;再后来,那个女人去了省城的大医院;再后来,有一天卢娜收到一只小纸盒,打开了,里面是几本新书,一张印着玫瑰花的粉红色信笺飘下来,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这些新书,我来不及看完了,寄还给你,也许还有别的人可以看。人生在世,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谢谢明光书店。
这几本书,都是她以前从明光书店买去的,封面还像新的一样。卢娜把她的信笺用一只白色的镜框镶起来,挂在书店一角的墙上。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是的,卢娜每天抬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总是会微微一颤。即便就是为了她的顾客和书友,明光书店也没有理由不硬撑下去的,至少,她要撑到实在撑不下去为止……
所以,几个月前,当那个陌生人来买书那天,临走时对她说:最好把灯光调亮一点。她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微弱的光亮下,飘过了她粉红色的纱巾。有一天晚上她来买书,书店这一线的店家,忽然跳闸了。她耐心等着她点亮了一支蜡烛,一边安慰卢娜说:不要着急,等一歇歇就会来电的,只要线路没有坏掉就不要紧……
把灯光调亮,自然没有错,但谁能保证电路不出毛病呢?不过,陌生人那句话,毕竟是暖热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她一直在等待他再来……
卢娜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她接过一个电话,是县里一家柑橘贸易公司的老板,也是她老公的一位远亲。老板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块的订单,凡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统统要豪华包装的精装本,书越厚越贵越好,他见过一套一套带锦缎盒子的那种,一盒就要好几万……卢娜一听就明白,老板是要买书当春节礼品。如今上头查得严,给官员送礼收礼是行贿,只剩下送书不违规,这点小心意,既风雅又安全……面对这笔即将到手的大生意,卢娜却并不领情,心说书是用来看的,什么时候图书都变成摆设了?不过,老板又补了一句:卢娜,这个订单数目不小,你有得赚了。你卖了那么多年书,晓得什么样的书拿得出手,买什么书,都由你说了算,我十万个放心。但我有一个条件,你听好了:书价嘛,你要按网上进货的价格,加一成给我。如果我让人到网上去买,肯定便宜很多。我把这个单给你做,是为了照顾你的生意,你老公关照过的……卢娜被他噎在那里,半天才换过一口气。她想告诉他,网上卖的那些书,从出版社进价的折扣,都在三折左右,网上书店没有店面房租压力,按五折的价格卖出去,还有赢利空间。何况很多网站也是为了打广告赚人气,常常低价倒赔卖书,属于恶性竞争。而她这样的实体店,一般进货的图书折扣都在六折以上,即使全价卖出去,书店租金、物业管理、图书损耗,加起来占到成本百分之五十,再加百分之二十的人工成本,一本书的纯利,只剩下一折左右了……她拿着话筒,一时不知该和他怎么说。图书当然是商品,但这个商品的精神价值,恐怕比封底的书价,要高出多少倍呢,算不出来的!她虽然是卖书的,但卖书和卖柑橘,不是同一个生意经。
卢娜想了想,客客气气回答说:你还是到网上去直接进货的好,网上品种齐全,你想要什么都有的……她刚要挂断电话,话筒那边大声喊道:哎哎,好说好说,只要你去帮我买来,价钱好商量,你叫我到网上去买?我又不懂书……卢娜好气又好笑,心里舍不得错过这笔生意,又有老公的情面在里头,便顺势落台,和他讨价还价了一番,柑橘老板知趣地让了价,最后是卢娜五折从网上帮他进货,六折卖给他。礼品书到货,彼此皆大欢喜,这是卢娜去年做成的最大一笔生意了。
她的年纪还轻呢,就已经老土落伍了?如今人人都在拚命赶潮头,只怕自己赶不上。然而,卢娜却不这样认为:说不定哪天钱塘江的潮头退了,落在最后的那条船,转身一掉头,最先驶入东海也说不定。书友会那些消息灵通的朋友,曾经对她说过,不要绝对排斥平板电脑,现在的电脑都可以下载经典文学作品,有一种叫做“掌阅”的手机阅读器,可以装上几千万字的图书,文史哲经样样都可以输入,出门旅行,再不用带那些又重又厚的纸本书,又便宜又方便。卢娜摇头。她相信,世界上只要还有造纸厂,就会有纸本书。只要世上还有纸本书,就会有人去书店买书,书店的书,看得见摸得到。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天刚擦黑,她就把书店的灯全都打开了,忽然听见有人在门口跺脚,后来门推开了,有人走进来,身上冒着一股湿重的寒气。那人揭下头上的绒线帽,原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书友,大概有六十多岁年纪了,羽绒服的肩膀后背都湿了一大片。他的手冻得红肿,掏出一块手帕揩去脸上的雪水,然后从塑料袋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她。她隐约想起来,这本《民国清流》,好像是不久前他刚从明光书店买去的。
他把书翻开,用手指点着扉页上用小楷工整书写的一行字,说:
就要过年了,没有东西送给你。今天刚好路过这里,就来送你一句话。
卢娜看清了扉页上的那行字:是谁在黄昏里亮起一盏灯——祝明光书店新春吉祥。
她知道这是台湾诗人痖弦多年前的一句诗,黄昏里那一盏灯,是书店。
卢娜的眼泪涌上来,喉咙被一股热气堵塞了,说不出一个谢字。老人走后,她看着地面上两个拖泥带水的湿鞋印,像两只风雨飘摇的小舢板,航行在茫茫书海里……她的泪水落在水迹上,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她心想,自己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多半是为了这些爱书的读者。前几年,有一位常来买书的中年女子,好像是搞室内设计的,面容姣好,衣着的款式色调搭配都很讲究。但她买书很挑剔,装帧封面的品相哪怕有一点瑕疵,她也是坚持要换一本的。她不是书友会的人,卢娜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有一段日子,那女人没来店里,过了大半年又忽然出现了,卢娜差点没认出她,人瘦得脱了形,扶着门框,一条粉红色的长纱巾,从头顶到后脑,包裹得严严实实……卢娜不敢问她是不是病了,倒是她自己对卢娜说:我做了手术,正在养病,有很多时间可以看书。但我没有力气寻书了,你帮我推荐几本新出的小说,品相要好,故事不要太悲情……卢娜叫道:你为什么不打电话来?我可以把书给你送到家里去的呀!后来,卢娜常常去给她送书;再后来,那个女人去了省城的大医院;再后来,有一天卢娜收到一只小纸盒,打开了,里面是几本新书,一张印着玫瑰花的粉红色信笺飘下来,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这些新书,我来不及看完了,寄还给你,也许还有别的人可以看。人生在世,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谢谢明光书店。
这几本书,都是她以前从明光书店买去的,封面还像新的一样。卢娜把她的信笺用一只白色的镜框镶起来,挂在书店一角的墙上。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是的,卢娜每天抬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总是会微微一颤。即便就是为了她的顾客和书友,明光书店也没有理由不硬撑下去的,至少,她要撑到实在撑不下去为止……
所以,几个月前,当那个陌生人来买书那天,临走时对她说:最好把灯光调亮一点。她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微弱的光亮下,飘过了她粉红色的纱巾。有一天晚上她来买书,书店这一线的店家,忽然跳闸了。她耐心等着她点亮了一支蜡烛,一边安慰卢娜说:不要着急,等一歇歇就会来电的,只要线路没有坏掉就不要紧……
把灯光调亮,自然没有错,但谁能保证电路不出毛病呢?不过,陌生人那句话,毕竟是暖热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她一直在等待他再来……
卢娜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她接过一个电话,是县里一家柑橘贸易公司的老板,也是她老公的一位远亲。老板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块的订单,凡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统统要豪华包装的精装本,书越厚越贵越好,他见过一套一套带锦缎盒子的那种,一盒就要好几万……卢娜一听就明白,老板是要买书当春节礼品。如今上头查得严,给官员送礼收礼是行贿,只剩下送书不违规,这点小心意,既风雅又安全……面对这笔即将到手的大生意,卢娜却并不领情,心说书是用来看的,什么时候图书都变成摆设了?不过,老板又补了一句:卢娜,这个订单数目不小,你有得赚了。你卖了那么多年书,晓得什么样的书拿得出手,买什么书,都由你说了算,我十万个放心。但我有一个条件,你听好了:书价嘛,你要按网上进货的价格,加一成给我。如果我让人到网上去买,肯定便宜很多。我把这个单给你做,是为了照顾你的生意,你老公关照过的……卢娜被他噎在那里,半天才换过一口气。她想告诉他,网上卖的那些书,从出版社进价的折扣,都在三折左右,网上书店没有店面房租压力,按五折的价格卖出去,还有赢利空间。何况很多网站也是为了打广告赚人气,常常低价倒赔卖书,属于恶性竞争。而她这样的实体店,一般进货的图书折扣都在六折以上,即使全价卖出去,书店租金、物业管理、图书损耗,加起来占到成本百分之五十,再加百分之二十的人工成本,一本书的纯利,只剩下一折左右了……她拿着话筒,一时不知该和他怎么说。图书当然是商品,但这个商品的精神价值,恐怕比封底的书价,要高出多少倍呢,算不出来的!她虽然是卖书的,但卖书和卖柑橘,不是同一个生意经。
卢娜想了想,客客气气回答说:你还是到网上去直接进货的好,网上品种齐全,你想要什么都有的……她刚要挂断电话,话筒那边大声喊道:哎哎,好说好说,只要你去帮我买来,价钱好商量,你叫我到网上去买?我又不懂书……卢娜好气又好笑,心里舍不得错过这笔生意,又有老公的情面在里头,便顺势落台,和他讨价还价了一番,柑橘老板知趣地让了价,最后是卢娜五折从网上帮他进货,六折卖给他。礼品书到货,彼此皆大欢喜,这是卢娜去年做成的最大一笔生意了。
她的年纪还轻呢,就已经老土落伍了?如今人人都在拚命赶潮头,只怕自己赶不上。然而,卢娜却不这样认为:说不定哪天钱塘江的潮头退了,落在最后的那条船,转身一掉头,最先驶入东海也说不定。书友会那些消息灵通的朋友,曾经对她说过,不要绝对排斥平板电脑,现在的电脑都可以下载经典文学作品,有一种叫做“掌阅”的手机阅读器,可以装上几千万字的图书,文史哲经样样都可以输入,出门旅行,再不用带那些又重又厚的纸本书,又便宜又方便。卢娜摇头。她相信,世界上只要还有造纸厂,就会有纸本书。只要世上还有纸本书,就会有人去书店买书,书店的书,看得见摸得到。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天刚擦黑,她就把书店的灯全都打开了,忽然听见有人在门口跺脚,后来门推开了,有人走进来,身上冒着一股湿重的寒气。那人揭下头上的绒线帽,原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书友,大概有六十多岁年纪了,羽绒服的肩膀后背都湿了一大片。他的手冻得红肿,掏出一块手帕揩去脸上的雪水,然后从塑料袋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她。她隐约想起来,这本《民国清流》,好像是不久前他刚从明光书店买去的。
他把书翻开,用手指点着扉页上用小楷工整书写的一行字,说:
就要过年了,没有东西送给你。今天刚好路过这里,就来送你一句话。
卢娜看清了扉页上的那行字:是谁在黄昏里亮起一盏灯——祝明光书店新春吉祥。
她知道这是台湾诗人痖弦多年前的一句诗,黄昏里那一盏灯,是书店。
卢娜的眼泪涌上来,喉咙被一股热气堵塞了,说不出一个谢字。老人走后,她看着地面上两个拖泥带水的湿鞋印,像两只风雨飘摇的小舢板,航行在茫茫书海里……她的泪水落在水迹上,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她心想,自己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多半是为了这些爱书的读者。前几年,有一位常来买书的中年女子,好像是搞室内设计的,面容姣好,衣着的款式色调搭配都很讲究。但她买书很挑剔,装帧封面的品相哪怕有一点瑕疵,她也是坚持要换一本的。她不是书友会的人,卢娜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有一段日子,那女人没来店里,过了大半年又忽然出现了,卢娜差点没认出她,人瘦得脱了形,扶着门框,一条粉红色的长纱巾,从头顶到后脑,包裹得严严实实……卢娜不敢问她是不是病了,倒是她自己对卢娜说:我做了手术,正在养病,有很多时间可以看书。但我没有力气寻书了,你帮我推荐几本新出的小说,品相要好,故事不要太悲情……卢娜叫道:你为什么不打电话来?我可以把书给你送到家里去的呀!后来,卢娜常常去给她送书;再后来,那个女人去了省城的大医院;再后来,有一天卢娜收到一只小纸盒,打开了,里面是几本新书,一张印着玫瑰花的粉红色信笺飘下来,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这些新书,我来不及看完了,寄还给你,也许还有别的人可以看。人生在世,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谢谢明光书店。
这几本书,都是她以前从明光书店买去的,封面还像新的一样。卢娜把她的信笺用一只白色的镜框镶起来,挂在书店一角的墙上。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是的,卢娜每天抬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总是会微微一颤。即便就是为了她的顾客和书友,明光书店也没有理由不硬撑下去的,至少,她要撑到实在撑不下去为止……
所以,几个月前,当那个陌生人来买书那天,临走时对她说:最好把灯光调亮一点。她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微弱的光亮下,飘过了她粉红色的纱巾。有一天晚上她来买书,书店这一线的店家,忽然跳闸了。她耐心等着她点亮了一支蜡烛,一边安慰卢娜说:不要着急,等一歇歇就会来电的,只要线路没有坏掉就不要紧……
把灯光调亮,自然没有错,但谁能保证电路不出毛病呢?不过,陌生人那句话,毕竟是暖热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她一直在等待他再来……
卢娜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她接过一个电话,是县里一家柑橘贸易公司的老板,也是她老公的一位远亲。老板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块的订单,凡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统统要豪华包装的精装本,书越厚越贵越好,他见过一套一套带锦缎盒子的那种,一盒就要好几万……卢娜一听就明白,老板是要买书当春节礼品。如今上头查得严,给官员送礼收礼是行贿,只剩下送书不违规,这点小心意,既风雅又安全……面对这笔即将到手的大生意,卢娜却并不领情,心说书是用来看的,什么时候图书都变成摆设了?不过,老板又补了一句:卢娜,这个订单数目不小,你有得赚了。你卖了那么多年书,晓得什么样的书拿得出手,买什么书,都由你说了算,我十万个放心。但我有一个条件,你听好了:书价嘛,你要按网上进货的价格,加一成给我。如果我让人到网上去买,肯定便宜很多。我把这个单给你做,是为了照顾你的生意,你老公关照过的……卢娜被他噎在那里,半天才换过一口气。她想告诉他,网上卖的那些书,从出版社进价的折扣,都在三折左右,网上书店没有店面房租压力,按五折的价格卖出去,还有赢利空间。何况很多网站也是为了打广告赚人气,常常低价倒赔卖书,属于恶性竞争。而她这样的实体店,一般进货的图书折扣都在六折以上,即使全价卖出去,书店租金、物业管理、图书损耗,加起来占到成本百分之五十,再加百分之二十的人工成本,一本书的纯利,只剩下一折左右了……她拿着话筒,一时不知该和他怎么说。图书当然是商品,但这个商品的精神价值,恐怕比封底的书价,要高出多少倍呢,算不出来的!她虽然是卖书的,但卖书和卖柑橘,不是同一个生意经。
卢娜想了想,客客气气回答说:你还是到网上去直接进货的好,网上品种齐全,你想要什么都有的……她刚要挂断电话,话筒那边大声喊道:哎哎,好说好说,只要你去帮我买来,价钱好商量,你叫我到网上去买?我又不懂书……卢娜好气又好笑,心里舍不得错过这笔生意,又有老公的情面在里头,便顺势落台,和他讨价还价了一番,柑橘老板知趣地让了价,最后是卢娜五折从网上帮他进货,六折卖给他。礼品书到货,彼此皆大欢喜,这是卢娜去年做成的最大一笔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