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者手册:对西方政治病理的探究
2016-11-02赵义
赵义
如果只看书名,你会认为《独裁者手册》是一本讲什么内容的书?友情提示一点,和国内很多翻译过来的书有意取一个耸人听闻的书名,以便吸引眼球不同,《独裁者手册》就是从原标题“The Dictators Handbook”直译过来的。
也许是教人如何“成功”地当一个独裁者的吧,类似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或者国内的厚黑学之类?可独裁不是一个好东西,不会真有多少人为独裁欢呼的,那么何谓“成功”?对的,所谓成功的独裁者,当然是指那些多年坐在王座上而不被推翻的家伙。
经过这么简单的联想推理,实际上已经无限接近这本书关于政治的理解的核心观点。梅斯奎特和史密斯两位美国学者正是从领导者的政治生存这个视角,通过大量历史和现实案例的实证研究,阐释了政治“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
两位作者带着我们逼近政治中的赤裸裸的真相,戳穿了包括所谓西方自由民主国家在内人为制造的种种政治神话(毋宁说,在作者那里,政治中根本就不存在神话),带给我们不少启发。
三维结构
还是先从书中的一个故事讲起吧。
故事发生地:美国加利福尼亚贝尔城,是个小镇,人口不到4万人。主人翁:市政经理罗伯特·里佐。故事情节:里佐1993年被聘任为市政经理,年薪是7.2万美元,2010年下台时,年薪是78.7万美元,17年间年薪每年递增超过了15%,甩出去洛杉矶市长、加州州长、美国总统的年薪都好几条街了。
是里佐的政绩实在太出色了吗?政绩是有的,但还没到出色到这个份上。秘密在哪里?说好的民主呢?小镇的制度的确是民主制度,大事小事经常是要一人一票来决定的。但就是在民主小镇里面,出了一个“窃镇大盗”,答案就在于对一个投票时机的聪明操控。这些城市的领导们设法只需依靠极少数的选民就能保住权力并自己制定薪酬待遇。
这个投票时机,是指一次特别投票。当时加州的立法机构决定限制一般城市的议员薪水。贝尔市政客们在里佐带领下,脑筋转得很快,抢先采取了一个重大行动,举行一次特别投票,来把贝尔市由一般城市转变为宪章城市,卖点当然是能给当地带来更大的自治权。口号喊得当然很漂亮,但在种种政治操弄之下,9000多登记选民,只有400名选民投票,以336票赞成的绝对优势通过了宪章。其中规定,将分配城市收入和制定预算的权力置于一小撮人的控制下,同样重要的是分配方案还不用见光。
就这样,“民主”把税收和支出这么重要的决策权轻易就出卖给了极少数几个人,而这几个人还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薪酬待遇。里佐先生,贝尔小镇的CEO,他的基本统治逻辑就很清楚了:只要搞定极少数人,就可以在自己的权力宝座上稳稳地坐下去。
好了,听完这个故事,可以回到两位作者的理论框架了。里佐,就是 “领导者”;极少数人,就是“致胜联盟”;出来真正投票的选民,就是“实际选择人集团”;那些没有投票的“广大”登记选民,就是“名义选择人集团”。后三种人可以简单概括为:不可或缺者、有影响者、可相互替代者。这三个集团的规模大小变化为政治提供了一个解释政治生活复杂性的三维结构。
在两位作者看来,“通过探究这些维度如何交织—也就是每个组织里的可相互代替者、有影响者和不可或缺者的相对规模—我们就能够理解政治之谜。我们将看到,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或任何其他组织里,这三种人群的规模差异几乎决定了政治里发生的一切。”
如果你通过此书看惯了两位作者行文的冷嘲热讽风格,也不必对这个多少有点自负的断言计较太多。重要的是,两位作者通过大量历史和现实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个理论框架的相当解释能力。
解释力
里佐最终被迫下台了,还引来了加州总检察长的反腐调查。里佐的最终命运,已经不需要我们关心了。不过,我们还需要里佐先生在本文里面再“忙活”一阵。
如果里佐彻底变成了民主小镇的“大独裁者”,他的统治会发生什么呢?比如说,如果极少数人里有某个人和他不对付要挑战他了,那可能正中他下怀呢,因为少一个“极少数人”,他需要搞定的“致胜联盟”成员就会少一个。即使还是维持原有数量不变,他还可以从“广大”的名义选择人集团或实际选择人集团中“挑选”一个,顺带警告一下“极少数人”:醒目点,你们也是可以被代替的!
最关键的假设是,如果在一个特殊时期,需要牺牲“致胜联盟”的利益来维护全镇的公共利益,里佐会怎么做?如果他真的去牺牲“致胜联盟”的利益,那在两位作者看来,他就真的危险了。“去他的什么善治理念,别把民众关心的事置于你和你的支持者之上:这是给那些想要成为独裁者的人的金玉良言。”
这些假设总结下来就是真正的“独裁者手册”的5条法则。法则1:让你的致胜联盟越小越好。法则2:让你的名义选择人集团越大越好。法则3:掌控收入的分配。法则4:支付给你的核心支持者刚好足够确保他们忠诚的钱。法则5:不要从你的支持者的口袋里挪钱去改善人民的生活。
怎么样,够赤裸裸吧,简直是一条比一条冷酷,整个就是“逆天而行”的节奏。但它是有解释力的。
比如法国历史上的路易十四。路易十四4岁登基,母亲摄政,23岁亲政,当时法国已经处于破产边缘。破产,不仅是财政危机,更是政治危机,因为对路易十四来说,此时真正的麻烦不是必须削减公共开支,而是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换取核心支持者的忠诚。财富和特权在逐渐干涸的保守派贵族,包括军队将领适时的显露出薄情寡义的一面,开始密谋把路易十四换掉。
路易十四怎么办呢?他的思虑所及,没有想到或者至少没有首先想到法国大众。他的成功之道是迅速改变致胜联盟的人员结构:为新贵族拓宽进入核心集团的机会(即“穿袍贵族”),建立一支职业化、相对平民化的军队,为传统保守派军事“佩剑贵族”以外的很多人提供机会。对老贵族,他要求他们大部分时间必须待在凡尔赛宫,这一点做得怎么样直接决定这些老贵族的年金多寡。这样,通过提拔新人,路易十四建立了一个对他感恩的新阶层,同时限制了老贵族的权力,并让老贵族的福祉多寡直接取决于自己的宠信程度。
结果呢?路易十四在位72年,1715年寿终正寝。
路易十四是封建帝王,而所谓自由民主社会的领导者呢?在两位作者看来,林肯就是一位选举“操控大师”,在总统竞选中利用出色的分而破之的政治技巧,尽可能地缩小致胜联盟的规模,最终哪怕自己只获得不到40%的普选票,哪怕在南方一票未得,照样成功当上了总统。
理解了领导者的行事逻辑的秘密,很多现象就变得好解释了。比如说,所谓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在对外政策方面,领导者往往像魔鬼一样行事而非天使。无论他们怎么标榜自己,他们必须做他们的致胜联盟希望的事情,他们不对任何其他国家的致胜联盟负责,只对帮他们保持权位的那些人负责,“国内的限制会迫使他们几乎无情地剥削其他国家的人民。”“当某个外国的人民普遍反对我们的根本利益,我们获得想要的东西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该国人民处于按照美国人民意愿办事的独裁者的高压统治之下。”
怎么办?
好了,既然所谓民主和独裁的二分法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无论民主还是独裁,领导者的行为逻辑如此类似,那么整体利益怎么办?两位作者的答案,简单总结就是:不要幻想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一定要深入观察你所针对的那个地方的实际的三维政治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对症下药,让政治从关于个人回报的争夺战转变为关于好的政策理念的争夺战。这一点不仅适合政府,而且适合商业在内的各种组织。
比如在美国,虽然名义上是一人一票,但两位作者认为,这个指导方针很容易被扭曲,使国会选举几乎变成一场闹剧。原因非常简单,掌握选取划分权力的是各州立法机构的政客们,他们会对选区进行更有利于本党候选人胜选的划分。这变成了一伙由州立法者组成的小联盟在挑选自己的选民,他们能够连选连任。这是美国国家治理上的重大倒错,即普通美国人一方面对国会整体的工作表现非常不满,但另一方面对他们在国会的代表又非常满意(选民本来就是国会代表挑的),国会代表能够不被问责。
因此,“选区划分和投票权改革有可能使美国成为一个比今天更好的国家。”
再举一个例子。在安然公司破产和其他财务欺诈大案发生后,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限制企业管理层的贪婪,要求公司对股民在财富增值方面的利益关切作出回应。结果,不仅目标没有达到,反而经常让情况在恶化,其中像公司必须聘请外部独立审计委员会这样的规定,不仅没用,还徒耗不菲的成本。“让股东们组成一个大联盟,其成员在为公司的任何问题寻求正确解决办法方面利害攸关,这样的设想可能让商业世界运行得更好。而一个由政府监管人员组成的、只顾提升自己选举前景的联盟则不大可能做到。”
行文至此,我们也大致清楚了,所谓“独裁者手册”,不是真的什么政治厚黑学之类的“教科书”,毋宁说是一种反讽:当所谓自由民主社会在唱民主高调的时候,那里的“具体而微”的地方正在通行着大量的独裁政治的行为逻辑。准确地说,这本书是一次对西方政治病理的深入的探究。在两位作者对政治现象愤世嫉俗的描述中,其实包含着自己对如何矫治政治的有价值的思考。
用两位作者的话说:“一旦我们开始思考是什么因素帮助领导者获取和维持权力,我们也将明白如何去矫正政治。”或者,套用两位作者的语言风格补充一句:醒醒吧,明白真相才会让我们更有改变的力量。
《独裁者手册》
布鲁斯·布尔诺·德·梅斯奎塔 (Mesquita B.B.D.) /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Smith A.) 著 骆伟阳 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