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与笔墨

2016-11-02马官鸿深圳市宝安区西乡碧海小学

少儿美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孩童笔墨传统

文/马官鸿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碧海小学

个性与笔墨

文/马官鸿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碧海小学

李嘉怡

通常,孩童可以在未经“正规”训练的情况下妙语连珠。事实证明,孩童们模仿与理解的局限性,并未阻碍其童言童语旁逸斜出、妙趣横生。

同时人们发现,孩子们这种敏锐而极富意味的“语感”,会随着成长或保留,或消失。特别是在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受反反复复分析字词句、归纳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的训练之后,孩子们的语言面目渐趋平庸一致,幼时极具魅力的“童话”再也无法续写,作文味儿极浓的“规范”语言则取而代之。

“个性”之殇,在语言领域,磨灭的是“语感”;而在笔墨领域,散佚的则是“笔墨感”。

稚嫩的手将笔墨挥洒在纸上的同时,亦袒露情性。粗笔重墨,后面极有可能是不拘小节或粗枝大叶,也更可能是出于对笔墨的有限控制。轻描淡写、积点成线、犹豫顿挫、笔墨分离、过度对比,这些“缺陷笔墨”后面,每每有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不完美的个性与其匹配。换言之,这些“缺陷笔墨”或出于偏执与武断,或出于偶然,或天性荒率,或出于笔墨处置“不当”。这些“缺陷笔墨”,既非训练习得,亦非主观驾驭所获。天赋秉性、笔墨操控习惯,以及孩童对事物全局有限的把控能力,这些因素一齐合力,极具“个性”的“缺陷笔墨”,在落笔的一刹那,在笔纸相触的瞬间,便生猛呈现了。

总之,虽出于种种原因,儿童笔墨“缺陷”累累,却莫不个性鲜明,鲜有雷同。

面对跳脱脱扑至的“个性笔墨”,教师如何应对与处置?如何令其既“生猛鲜活”,又不致“偏执过火”?如何将“偶然”引导成“必然”,还是熟视无睹,矫令其“规范”?

事实上,教学干预中火候和分寸的拿捏、个性与笔墨的解析,无不考验着执教者的笔墨素养与人生态度。换言之,“笔墨”观呈现的是教师的笔墨品位,而“个性”观呈现的则是教师对造化与我、传统与我等诸多关系的理解与立场。

譬如,关于造化与我,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中国画笔墨线条世界中的虚实、顺逆、繁简、粗细、文野等变化,一如造化自然中的物性变化,皆呈圆融自足之态。其不同处,前者是人类精神小宇宙的作为,后者是造物主的杰作,皆自足圆融,没有一较高下之必要。

譬如,关于传统与我,我们若坚持认为,没有个性精神倾向的笔墨,暧昧,平庸,毫无张力与表现力,而超越年龄的“早熟”、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成人”笔墨,则令儿童画失去特有的张力,那么,教师会认为,在每次训练伊始,师生皆应明确该课练习的笔墨追求。在训练过程中,寻找并发现每个学生的笔墨个性,提醒他们保持并深化其对自己笔下所呈现的笔墨价值的认识,便成为该国画教师萦纡脑际的“头等大事”。

再譬如,关于个人气质的价值,教师认为,孩童绘画造型具有与生俱来的造型气质。儿童绘画造型气质面貌多样:稚、拙、简、生、猛等。儿童的认识水平、成熟程度、感受能力的强弱,虽千差万别,但总体呈现出浑然天成的造型特质。这种特质,产生于感性,又以感性形态呈现。任何成人式的、超越其“感受年龄”的教育影响,都将显得生硬与难以兼容。教师应该具备造型趣味的“品尝”能力。孩童感觉不同,则造型趣味各异。失去“美食家”兼容并蓄的“味觉”,无疑会与“美食”擦肩而过。当然,长期的“偏食”也将造成教师“味觉”的迟钝与麻木,以致将一道道不可复制的“美味”白白错过。

孩童的笔墨表现、造型形态、作品呈现等等的确存在提升空间。但是,教师的发力点在何处?如何做到既干预,又不越俎代庖?教师在这个极为需要审慎精神的领域中,当如何作为?

若对以上所涉课题有所注意,并坚定立场,此时,教师接下来的每一个教育行为,便开始由此生发,大致有三:

其一,坚持笔墨本体观,坚持传统笔墨。

其二,重视由传统笔墨中生发出来的“有意味”的笔墨,在甄别其价值之后,审慎地鼓励孩子将其纳入自己的个性笔墨系统,建立属于孩子们的笔墨“乌托邦”。

其三,尊重个性。坚持让孩童们以丰富开放的个性笔墨语言体系,进行独一无二的精神表达与呈现。

其实当下,人类个性解放早已是社会发展潮流,传统文化之复兴,亦为吾侪之重任。个性与笔墨,此二者皆是永恒的文化命题。如何在宣扬个性的同时,对传统文脉亦做出坚实有力的遥接?若执此命题审视中国画,审视少儿国画教学,是否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并油然而生期待与些许向往呢?

陈楚虹

猜你喜欢

孩童笔墨传统
Do Softly Pray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笔墨童年
孩童之道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最美孩童时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