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生活教育”引出的思考
——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圆筒造型》为例
2016-11-02姜哲娴浙江省杭州市行知小学
■图、文/姜哲娴 浙江省杭州市行知小学
基于艺术“生活教育”引出的思考
——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圆筒造型》为例
■图、文/姜哲娴 浙江省杭州市行知小学
我校艺术教育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倡导“教学做合一”,以“行”求知。在视觉艺术课程的基础上,与生活相联系,本文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圆筒造型》为例,从“巧用练习解难点”“作品拓展系生活”两方面来观察和记录教师行为及学生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提供启发艺术生活教育的途径。
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 圆筒造型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先生主张教育要联系生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倡导“教学做合一“。美术的“设计、应用”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重功能目的。借助美术设计课,以“行”求知,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表现能力的发展。
一、解读教材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习建议指出:用纸材通过折、剪、撕、拼贴、卷曲、插接、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从“平面造型”到“立体、半立体造型”练习发展。浙美版五年级下册的《圆筒造型》一课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让学生用剪、折、卷、插接、组合等方法进行校园圆筒雕塑的纸立体造型活动,有意识地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展开联想,赋予圆筒造型多样的创意,结合利伯曼城市圆筒系列雕塑的欣赏学习,渗透现代艺术观念,运用基本制作技法有思考、有意识、有方法地进行制作并装饰美术校园环境,与生活紧密联系,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二、教学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圆筒(范作)、剪刀。
学生:彩纸、剪刀、胶水、双面胶。
本教学分为五个部分:体验导入——观察感悟——探究讨论——示范制作——评价拓展。结合教学环节的片段,主要从“巧用练习解难点”“作品拓展系生活”两方面进行评析。
(一)巧用练习解难点
1.体验导入教学环节
(1)体验一:5秒钟卷圆筒
师:纸能卷成什么样的圆筒造型?请动手试一试,给大家5秒钟。
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卷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
生1:从纸的一边卷到另一边,卷成一个圆柱形。生2:我跟他不一样,我从纸的对角卷,粗细不一样。生3:大小不同,我的像喇叭一样。(边说边拿纸示范卷的方法)
(2)体验二:剪一刀,变化圆筒
师:如果剪一刀,圆筒会有哪些变化?(学生5秒制作)
生1:我在圆筒上面剪了一刀,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生2:我在圆筒的中间剪了一刀,出现了镂空的效果。
教师示范斜剪,再展示两种不同的造型。(以圆筒的外形轮廓变化为主)
(3)体验三:剪几刀,变化圆筒
师:剪两刀、剪三刀呢,圆筒又会有哪些变化?(学生5秒制作)
生:我利用剪刀横着剪了几刀直线,并向里折,向外折,这样就更有立体感了,有种凹凸的感觉,很有规律。
教师展示2种不同剪法的圆筒教具。(以圆筒壁上的变化为主)
师:通过简单的卷、剪,就变出了这么多圆筒造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圆筒的造型设计课程。
教学评析:多样的圆筒体验导入,让学生从纸的体验开始,从卷圆筒——剪一刀——剪几刀,三次的体验一层层加大难度,学生们在一开始的尝试中,感受圆筒的大小、高低等,借助剪刀运用基本制作方法的同时,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发生碰撞,自主体验新的制作方法。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圆筒造型的探究:外形上的变化和内部的变化。为之后的教学展开铺垫,在互动体验中解决了技法问题和制作难点,让圆筒造型更多样,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2.观察感悟教学环节片段
欣赏《西雅图滑冰场雕塑》亚历山大•利伯曼(美国)
师:在西雅图的中心广场,冬天,这一地方将会变成一个滑冰场。雕塑家利伯曼在这里制作了一个城市雕塑。在艺术家的眼中,圆筒造型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呢?(出示滑冰场图片)从颜色上看,给你什么感觉呢?从形状上看,有什么特点?
生1:整个雕塑是红颜色的,特别醒目。与滑冰场形成对比。生2:用了很多大小的圆柱形,下面有五个圆锥形。
师:红与白形成对比,充满激情。你发现利伯曼的圆筒雕塑中有哪些形状的圆筒?请同学们试着用纸卷出3种以上的圆筒造型。
学生制作,展示,之后教师运用图像分解雕塑中的圆筒元素并展示。
学生制作过程
姜老师辅导学生制作
学生课堂作品
师:雕塑的颜色和环境形成了对比,圆筒形状的变化就像火炬在风中飞扬,充满节奏和动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其他城市雕塑。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都是运用了红色。生2:都是圆柱形的组合。生3:这些圆筒雕塑都放在城市中,公园、广场、大厦前面。
师: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钟爱红色的利伯曼创作了一系列圆柱形纪念雕塑,红色也让人感受到运动的激情和活力。它与环境相协调,这些独树一帜的红色雕塑作品根据环境的不同,演绎圆筒的各种造型,放置在城市中,成为一抹靓丽的风景线。
教学评析:观察生活,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对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是依靠眼睛的观察,通过生活中的建筑到艺术家的雕塑,学生观察圆筒造型并感受多样的造型变化,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在创设的情境中,教师结合环境提问学生,思考分析设计要素(造型、色彩、动态等)。通过观察讨论和卷圆筒的练习,分解雕塑中的圆筒元素,并用图像分解的方式在利伯曼的雕塑图片中进行不同圆筒元素的提取,让学生在视觉上能更加直观、强烈地感受圆筒多样的变化,体验作品的形式美感。
从开始的卷、剪圆筒导入,到这环节用纸卷出利伯曼雕塑中的各式圆筒,学生也从无意识地卷中发现制作方法,转变为有意识地运用方法卷想要的形状。在孩子们的手中,出现了造型更加简洁多样的圆筒,一次次不同方式的圆筒造型练习,将看到的、想到的创意借助纸媒材进行视觉造物的转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
同时,在示范环节借助微视频,学生了解操作步骤,节约课堂时间。微课直观地展示制作方法和过程。在微课中,通过小纸片换造型的故事设定,展示圆筒单体造型和圆筒多型组合两种类别的制作方法,过程中有侧重地运用多样的剪、粘、卷、插接、组合等方法。并以纸筒大家族需要换造型的情节设定,让学生开展设计制作。微课的制作,让学生参与配音,不仅贴近学生,还能激发他们动手制作的兴趣,让教学也更有趣味。
(二)作品拓展系生活
(出示学校大门口照片)师:今天让我们为校门口设计一件圆筒造型作品,来美化我们的校园吧。
1.两人一组合作,构思、制作基本型、组合、调整。
2.给自己的作品取个有趣又好听的名字。(制作时间20分钟)
师:说一说,你们的圆筒造型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生:我们的这件作品中间以一个大的明亮的黄色圆筒造型为主,这个造型从下往上不断变大,像喇叭的形状,它代表我们的知识,边上环绕着有规律绕上去的一个个橙色的小圆筒,就像我们这些学生,勇攀知识的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汲取知识。黄色圆筒的下边还有两个紧挨着的绿色和红色圆筒,绿色代表活力,红色代表激情。
耀眼陶子
师:今天我们将评出最佳创意奖、制作奖、色彩奖,最终从中选择一件同学的圆筒造型作品,我们将把它做成校园小雕塑。让我们做个善于发现的人,希望大家课后找一找其他圆筒造型的材料,用我们的双手把它变废为宝,美化我们的生活。
选定做成校园雕塑的学生作品
作者:吴云浩 男 11岁
叶嘉义怡 女 12岁 五(4)班
作品名称:《耀眼陶子》
设计说明:作品运用了卷、剪、贴等制作方法,采用了红色、粉色、绿色、黄色和橙色。红色代表着我们学生要攀登的顶峰。粉色和绿色代表着引领着我们走向顶峰的阶梯。橙色代表着我们的支架,它努力地支撑着我们,使我们可以安心地走向顶峰去。同时,红、橙、黄、绿、粉又代表不同个性的小陶子们,而黄色的小圆筒表示帮助陶子进步成长的老师。他们就像耀眼的黄色一样,让陶子们更加灿烂,让圆筒更加耀眼。整件设计作品表现行知小陶子在老师的悉心教育下茁壮成长。
教学评析:在评价拓展环节,学生作品统一放置在桌子上进行展示。看似简单的作品,却饱含深意。当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圆筒作品向全班展示时,他们激情昂扬地表达作品的含义,配以肢体动作、表情,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热情和自信。
教师从多维度和多级别开展评价,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为校门口设计圆筒雕塑的作业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强调了美术美化生活的作用,也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知体验美术的独特价值。将艺术生活教育真正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践“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三、教学反思
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他们的想法更是让我们意想不到。本着陶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通过为校门口设计一件圆筒造型作品,让学生也参与到校园的环境布置中。设计制作校园小雕塑,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他们设计出来的圆筒作品更用心,更有故事,更有创意,更有生命力。学生各自不同的想法借助制作方法和组合原理,在创造重组后,圆筒造型作品多变而富有节奏的艺术美感。他们对自己作品含义的描述将本课推向了高潮。
学生课堂作品
雅趣的艺术生活,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思考和改变。学生的作品仅仅是画在纸上的一幅画吗?仅仅是制作的一件立体手工吗?仅仅是捏制的一件陶艺作品吗?……除了为展示而展示,能不能让他们的作品与课堂内外相连,与校园相连,与生活相连。基于以上的思考,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以贴近生活的主题为主,学生作品的展现形式也不单单只局限在课堂上,在课后进行拓展和衍生,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印制成校园明信片,在教学中最终挑选了一件学生作品,向学校申请,将学生作品制作成校园小雕塑。相信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们领会美术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启迪设计灵感,体会美术活动的乐趣,让幸福的行知小陶子们更爱艺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挖掘和找寻美术教学和生活间的连结,实现开放式的课堂,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升对美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