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刘季和教授
2016-11-02210042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
210042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皮肤病医院
沉痛悼念刘季和教授
210042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皮肤病医院
2016年10月26日,刘季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逝世,享年90岁。消息传来,我们深感悲痛。刘教授是中国皮肤病理界的一位大师,他的离去是中国皮肤病理学界的损失,他为中国皮肤病理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记心里。
刘季和,男,1926年12月生,汉族,江苏镇江人。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研究室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历任《中华皮肤科杂志》副总编辑,《临床皮肤科杂志》、《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常务编委,《江苏医药》编委,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皮肤病理学组副组长兼秘书,中国麻风协会医科院皮研所分会理事,医科院皮研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扬州医学院兼职教授,湛江医学院客座教授等职。
刘教授1954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南京医学院前身),分配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从事皮肤性病防治研究工作。1955年初在姚际唐教授指导下,协助建立了皮肤病理室,专门从事皮肤病理学诊断、科研与教学工作。刘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皮肤病理专业人才,自身则成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皮肤病理学家。1955—1966年期间,刘教授多次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性病的防治,苏北雅司、梅毒、麻风调查,江苏海安与广东潮安麻风防治研究工作。在胡传揆、曹松年等教授指导下,进行了雅司、梅毒与麻风的实验研究,对我国消灭雅司、性病及麻风防治研究做出了贡献。1970—1973年刘教授带队举家奔赴甘肃酒泉,为广大农牧民防病治病,得到了农牧民的赞扬。1974年重新回到临床科研教学岗位。1978年因参加麻风病理早期诊断研究获得卫生部与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98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麻风皮损朗格汉斯细胞的研究、组织样麻风瘤超微结构与诊断标准的研究,在国内外首先发现麻风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数量与形态上的变化。先后在国际麻风杂志或国际麻风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4篇,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课题,并获得医科院五项成果奖。刘教授治学严谨,在大量实践及反复总结的基础上,对皮肤淋巴瘤、黑素瘤以及Paget病的早期诊断、分型、超微结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针对尖锐湿疣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HPV感染及分型等防治中的关键性技术开展了研究,为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癌的防治研究打下了基础。刘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免疫病理、超微结构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研究,1990年代初又开展了HPV DNA原位杂交研究等,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在外事活动中,刘教授特别注意增进友谊,加强学术交流,因此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好评。意大利全国皮肤科学会授予他该学会“通讯会员”的称号,国际皮肤病理学会,中德-德中医学协会及亚洲皮肤科学会接纳他为理事。他先后到多个国家访问学习,参加了日本、美国麻风结核联合会议、第13届国际皮肤病理学会会议、第17、18届世界皮肤科大会,应邀到法国柏林自由大学做学术报告,为学术交流做出贡献。在教学工作中,刘季和教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博采各家之长,强调实事求是,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生动风趣,受到学员们的欢迎与赞誉。
1980年,《中华皮肤科杂志》第3次复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承办,刘教授亲自参与并主导编辑部工作,他历任该刊第5、6、7届副总编辑,第8届编委常务委员;同时任《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常务编委。刘教授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文字表达流畅,用词准确,经他审稿和编辑加工过的文章都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字素养。他在担任《中华皮肤科杂志》副总编辑期间,亲自参加审稿、编稿、定稿等具体工作,并在工作中培养编辑人员。除此之外,他还共同主编了《实用皮肤组织病理学》、《实用皮肤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共同参与编写了《临床皮肤病学》、《皮肤电镜图谱》,参加了《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1984年中国医学年鉴》、《实用麻风病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有关部分的编写工作。在国内外发表文章70多篇。刘教授担任病理科主任期间,带领全科同志,除了积极培养研究生、进修生以外,还完成卫生部下达的全国培训基地的任务,其中一项即为皮肤病理(包括皮肤免疫病理及皮肤超微病理)学习班的任务,他为了培养人才、出成果而加倍努力工作。为了表彰他的事迹,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多次授予他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2014年获中国皮肤科医师分会杰出贡献奖。
刘教授谦谦的儒雅风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胸怀,诲人不倦、辛勤耕耘的精神,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执笔人:孙建方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6.12.023
2016⁃11⁃16)
(本文编辑:吴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