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马替尼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不良反应22例临床观察

2016-11-02冯南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伊马替尼不良反应干扰素

冯南平

【摘 要】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4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治疗,观察组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皮疹、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关节肌肉疼痛、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伊马替尼;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扰素-α;不良反应;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5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07-01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属于恶性克隆性血液病,现阶段给予患者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这是导致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1]。我院在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时联合伊马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好,从而保证了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44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45.14±2.14)岁。对照组男13例,女9例,年龄8~71岁,平均年龄(45.37±2.15)岁;患者在接受本次研究前均接受常规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常规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显示为正常。上述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哈高科白天鹅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113)治疗,起始剂量为300U,皮下注射,3次/周;定期检查患者骨髓象及血象,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后剂量改为200U,2次/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伊马替尼(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1015)治疗,起始剂量为每天400mg,随后逐渐增加剂量至600mg/d。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不良反应适当调整剂量,患者若有严重肝脏毒性反应需停药;患者若有血小板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现象,可将维持剂量减少至每天300mg,若上述不良现象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需停药。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QLQ-C30(生活质量核心量表)[2]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内容有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认知以及总体生活质量等内容,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皮疹1例(4.55%),恶心呕吐3例(13.64%),肝功能损害1例(4.55%),关节肌肉疼痛2例(9.09%),肾功能损害1例(4.55%)。对照组出现皮疹5例(22.73%),恶心呕吐6例(27.27%),肝功能损害3例(13.64%),关节肌肉疼痛5例(22.73%),肾功能损害3例(13.64%)观察组患者皮疹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关节肌肉疼痛发生率、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各生活质量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主要是因BCR-ABI融合基因导致的,患者可见贫血、胸骨压痛、脾脏肿大、出血等临床症状,其发生与患者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有一定关系,可引起髓系祖细胞周期延长以及细胞核/浆比例失调,经血液学检查,结果显示为白细胞增多,尤其是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临床多给予患者干扰素-α治疗,干扰素-α可与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进行结合,从而激活蛋白激酶、2-5A合成酶,降解白血病细胞mRNA,抑制多肽合成,从而缓解病情,但采用干扰素治疗仅可以从细胞水平发挥药物治疗作用,不能有效缓解患者遗传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多数患者因不能耐受而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治疗效果不佳。

伊马替尼属于BCR-ABI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抑制物,特异性及选择性强,可有效抑制BCR-ABI基因阳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继而诱导细胞凋亡[3]。且伊马替尼的药物安全性较高,但药物剂量在600mg/d以上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所以在治疗中需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皮疹等,但不良反应程度较轻,患者均可耐受且给予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可明显缓解,且治疗期间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不良反应护理,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从而可保证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伊马替尼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包翠华.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2):174-176.

[2]袁红建,孙善芳,邓银芬,等.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3):116-117.

[3]魏永强,张贤,刘晓力,等.大剂量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9):517-519.

(收稿日期:2016.04.15)

猜你喜欢

伊马替尼不良反应干扰素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病例1例并文献复习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72例疗效观察
FDA批准扩大伊马替尼在罕见胃肠癌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