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探索
2016-11-02郭静春
郭静春
摘 要:开展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探索对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意义;策略
长期以来,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的研究一直有一些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就是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的,希望以此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高效实施。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的意义
1.教学实施与儿童的语言特点相适应
小学生与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语言发展正处在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准备阶段,小学生是语言发展的快速发展期,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训练,可以为未来儿童语言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对发展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2.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只是局限于一两个单一的教学目标来设定的,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相去甚远的。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目标,而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正是落实这些教学目标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3.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既要有听的能力,也要有说的能力,除此之外,读和写的能力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有先后顺序的,只有在听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为说的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样的,也只有在读的能力得到发展后,写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存在的不足
1.学习环境欠佳的问题比较突出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以小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作为教学实施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的实施都是集中在学生的考试上,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大多被一些课外的辅导班学习所占据,留给小学生开展口语交际学习的时间是非常少的。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突出的问题就是网络语言环境的恶劣、不良的网络语言对小学生语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样的网络语言环境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实施也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的心理障碍不利于教学的高效实施
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对教学的实施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比较好,因此,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也会充满信心,在课堂教学中,也会积极地参与到口语交际过程中,锻炼口语的机会也会比别人更多,这对部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与之相反,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缺乏信心,在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中觉得很自卑,缺乏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勇气,因此,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中,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也不利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更好实施。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策略
1.要以环境的优化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良好口语交际教学环境的构建,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要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收集大量的口语交际素材,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交际机会,创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以丰富多彩的口语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参与热情,这是实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手段。
2.要以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促进教学的高效实施
在以往的口语交际教学实施中,教师所采用的口语交际教学方式是比较单一的,教学的方式比较陈旧,学生在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实施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想提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游戏的教学情境,也可以是竞赛的教学情境,还可以是表演的教学情境,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促进口语交际教学的高效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3.要让小学生懂得运用有效的口语交际策略
在口语交际中,小学生所要面临的口语交际的对象是大不相同的,面对不同的口语交际对象,口语交际的内容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如果采取同样的口语交际策略,则很难适应不同的口语交际情况,因此,教师在现实的口语交际训练中,要对小学生进行不同的口语交际策略指导,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不同的口语交际策略,这对提升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开展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探索对促进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刘荆龙.小学口语交际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