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016-11-02林卫国
林卫国
摘 要:语文是生活的感悟,美好的事物来源于生活。小学的语文教学是启发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手段,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以及性格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强调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重要意义
教育的目的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为了培养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小学语文在整个小学的所有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枯燥、死板,将语文课程变成了“文字课程”“背诵课程”,这显然违背了小学语文的课程目的。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从生活中进行学习,让生活成为书本知识和个人内在知识的中介。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将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教材的内容为基点,在生活实践中与自然进行沟通,从而对生活和教材里的知识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生活热情的重要方式。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丰富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1.在生活中发现语文
知识来源于实践,语文大多来源于生活。语文的生活化教学为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该注意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智力发育参差不齐,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是千差万
别,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的时候更要注意尽力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就比如,当有学生做了好人好事的时候,我们要在全班对该学生进行表彰,表扬其行为,并且号召全班学生向该学生学习。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助人为乐的学习活动,同时举办有关善行、友爱的作文比赛活动,让学生从心底里深深认同这样的行为。
2.将生活与作业相结合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还表现在课后作业的细节中,小学语文的教育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的形势下,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只布置书面作业,而没有在作业的布置中贯彻生活化的思想。比如,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局限在短期作业的布置上,而是应该将长期作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可以让学生培育一株植物,从种下种子开始,每天记录其成长的过程,写成日记的形式,一个月后在班上进行分享。这样有助于学生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勤记日记的习惯。
3.在情境表演中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灵活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语文就是将生活用文字记录下来,情景表演反过来就是将语文还原成生活。这需要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加以理解,有了自己的新的体会之后,按照自己的思路将故事演绎出来。比如,我们可以将课文《小鹿的玫瑰花》以故事的形式表演出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原当时的场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鹿弟弟没有看到玫瑰花说玫瑰花白栽了,但是即使没有开花,都是绿色的叶子也为自然环境做了贡献,于是小鹿的行为得到了黄莺和微风的称赞,而小鹿们也明白了栽花种草的价值。
4.将语文与其他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且也是众多学科的综合。由于其综合性比较强的特性,我们可以将语文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进行综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对其他的学科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比如我们在进行小学四年级课文《爬山虎的脚》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加以自然科学、植物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对爬山虎这种植物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热爱自然的良好品德。我们在进行课文《观潮》的讲解时,我们可以在其中融入自然地理的讲解,给学生介绍钱塘江的大潮,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
三、开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使得课文课堂人文气息充足。语文不仅仅是教师灌输的一个点,同时也是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2.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生活化的教学旨在还原语文教学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东西,对其覆盖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并且使优质的生活资源得以有效的发挥,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
该观念的引进表明我国的小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该方式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教学方式的要求,其推广的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3(33):126.
[2]董湘淑.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微[J].学周刊,2015(2):207.
[3]赖全玉,李春燕.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措施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