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连接式学习的图书馆创客教育研究
2016-11-01王惠
王惠
关键词:连接式学习;创客教育;图书馆
摘要:文章重点对基于连接式学习理论六个基本点的图书馆创客教育要素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国内图书馆创客教育工作的开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9-0120-03
创客(Maker 或Hacker)是指富有创意,乐于交流和分享,通过实践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的一群人,他们是技术革新、产品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随着各国对创新的日益重视,以创客服务为核心的创客活动、创客空间和创客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在奥巴马政府创新教育运动倡导下,美国在2012年初就有千所学校引入创客空间,培养产品设计者和生产创新者,随后又启动创客嘉年华活动,推出全民参与计划,鼓励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社会组织建设更多的创客空间,承担创客教育职能[1]。在此背景下,如何以先进理论为指导、适应用户学习方式的变化、挖掘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开展创客教育就成为图书馆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1连接式学习简介
连接式学习理论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教授Mizuko Ito通过对年轻人媒体科技使用的观察得出。研究发现,青少年在数字空间闲逛、游玩或极客一下等看似无序的行为,可将其引导为以个人兴趣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开发过程,即通过外界平台、资源辅助作用的发挥,形成个人兴趣延伸发展的学习系统。连接式学习原理可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和三条核心价值。
1.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首先,作为学习主体,所有的资源和活动都必须围绕学习者进行优化配置。其次,以学习者兴趣为起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围绕学习者搭建生态型学习社区,通过集合学校、家庭、教育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力量,连接多种学习因素,连通学习渠道,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服务学习者的学习[2]。
1.2三条核心价值
三条核心价值包括:①公平。保障所有青少年能够享有并获取同等的受教育机会。②充分参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是连接式学习环境、学习社区繁荣发展的前提。③社会性连接。构建社会化学习网络、共享社会学习实践,推动社会认知及社会文化繁荣和发展。
2基于连接式学习的图书馆创客教育可行性分析
2.1依据一致
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科学学院苏伽特·米特拉教授通过对著名教育实验“墙中洞”历时15年的追踪探索证明,学习的本质深藏在自组织学习中,自组织学习环境为充分发挥学习者秉性天赋、释放学习者内在潜能、尊重学习者个性成长方面提供了平台与机遇,并以此诠释了学习的真谛[3]。教育的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单纯的教化。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教育变革,能否利用新技术充分挖掘人类的逻辑和自组织能力、解放人们本身的学习潜能和天赋及获得人力资本的成倍增长,成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4]。长期以来,图书馆都扮演着学习支持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了向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基于用户需求开展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和空间设计,赋予图书馆与时俱进的服务内涵。连接式学习强调所有资源必须围绕学习者进行配置,其目的在于营造自组织学习环境,二者的理论依据完全一致。
2.2目标趋同
2014年6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参加发明展(也称“创客嘉年华”)活动时指出:“创客教育通过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和学习Steam技能的热情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创客。”与创客教育的目标一致,连接式学习也强调学生创新技能的培育,从而促进其取得学术成就和职业发展。无论是创客教育还是连接式学习都秉承开源共享、协作共进、潜能发掘、知行合一及主动探究等理念,二者的最终目标皆为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制造业振兴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3方式融合
创客教育以青少年课程学习为依托,与现实中的个人学术成就获取、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制造业及经济发展相联系,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及致力于社会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连接式学习强调学习与现实的连接及与当下实践的连接,在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席卷全球的当今社会,连接式学习必须与创客教育相互融合,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3基于连接式学习的图书馆创客教育研究
3.1连接式学习理论的六个基本点
连接式学习理论包括以下六个基本点:①兴趣驱动。兴趣是激发学习力和潜能的最重要因素,兴趣驱动的学习会带来学习的渴望、意志、专注、自信和正面态度,最终走向成功。②开放网络。开放网络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外部支持系统(如教育机构、家庭、兴趣社区、文化机构)的沟通、分享、协作,推动信息和知识的自由流通,帮助学习者建立与多元平台、资源的长期连接,从而达成个体知识构建、兴趣发展相关目标。③以生产为中心。为激发学习者积极探索问题的精神及自组织学习的潜能,连接式学习强调学习的知行合一,即提供制作工具及创作机会,让学习者通过主动式的内容创建、制作、生产、实验、设计活动,得到专业技能提升,适应外界变化的就业环境。④学术导向。无论是兴趣发展,还是知行合一的课程设计,着眼点都在于学习者学术、职业成就和机会的取得。⑤同伴互助。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包括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询、同伴监督、同伴评价等多重内涵[5]。连接式学习模式鼓励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者们以自组织的形式组建学习小组,就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不同角度的反馈,发挥同伴互助对学习的促进作用。⑥共享目标。社交化媒体、网络化社区环境为学习者、父母、家庭、教师及不同专业的利益相关者对连接式学习项目的参与提供了绝好机会,在共同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连接式学习将实现无尽可能、焕发无穷生机。
3.2基于连接式学习的图书馆创客教育要素分析
3.2.1物理及网络结合的学习空间。开放网络和以生产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决定了连接式学习必须以符合特定要求的现实化场景及虚拟化平台为依托。一方面,现实物理空间中的多种知识工具和设备能够帮助学习者生成内容和产品;另一方面,网络社区可以帮助学习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拓展互动、协作范围,形成个人学术、职业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2.2兴趣与学习融合的学习路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能脱离学习主题和目标,连接式学习也不例外,其主旨在于对青少年21世纪核心技能(Steam技能)的培育,通过激发学习者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将其兴趣与未来职业、学术发展相连接,并依此设计课程体系及实践项目,打造“玩中学”“做中学”“知行合一”的学习路径。
3.2.3探索与激励兼顾的学习动力圈。首先,由具备Steam创新科技领域工作技能且经验丰富的项目导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发现和探索。其次,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批判性思考和自我调节完成个体学习。再次,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并通过实践反馈学习效果。最后,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协商及合作完成群体性学习。通过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交互,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强化个体知识构建[6]。
3.2.4交互与协作同步的学习生态系统。无论是创客教育、Steam教育,还是连接式学习,这些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以强有力的社会性支持系统为依托。加拿大学者慕课创始人之一Stephen Downes认为,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的学习应该是个人学习,学习不再局限于教育机构,软件、资源、系统、交互和社区等,将学习拓展到正规教育以外,促使学习超越机构朝着合作模式发展,最终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知识的社会[7]。未来学习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教育机构,而是学习者以及有利于其学习活动开展的所有学习场所和学习机会。如:图书馆、博物馆、家庭、课外活动项目等,而这些正式、非正式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机会被统称为学习的社会生态支持系统。
4结语
连接式学习理论提倡通过外界平台、资源辅助,提供个人兴趣延伸发展的生态化学习系统,其与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结合展现出良好的发展生机及应用前景。为适应用户学习模式的变化,促进自身事业的新发展,图书馆应主动参与创客教育,并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①正确认识图书馆在青少年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服务和支持角色,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和多元性的服务。②积极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入国家或区域性学习计划、教育计划,参与教育发展联盟,并在联盟框架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整个社会的资源链接与整合,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有利于其个性化、自组织学习的环境及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2]Collected Learning Alliance .Connected Learning Principles [EB/OL].[2015-11-07]. http://connectedlearning.tv/connected-learning-principles.
[3]吴长城.苏伽特·米特拉自组织学习环境研究[EB/OL].[2015-11-03]. http://read.haosou.com/article/?id=43c80dbeb2e5c323eb719ef b64857a98.
[4]魏忠.魏忠新书《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EB/OL].[2015-10-0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2v3za.html.
[5]左璜,黄甫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2010(4):53-59.
[6]总理点名支持的“众创空间”是什么?[EB/OL].[2015-03-03].http://gx.sina.com.cn/edu/jinrikandian/2015-02-09/14064318. html.
[7]史蒂芬·道恩斯.突破机构教育之囿:网络世界的个人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15(5):5-19.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