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尸”在教育我们

2016-11-01王宝民

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灾难片诺亚方舟丧尸

王宝民

韩国电影《釜山行》有很多观看和解读的角度。你可以把它归于“丧尸电影”(Zombie)的谱系,并追溯到其宗师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的代表作品《活死人之夜》。它的故事核心及运转逻辑的确根基于“丧尸”这一特定的恐怖元素。你可以把它看成灾难片。这样,你会发现这种类型片中常见的人性冲突、环境恶化的诅咒、政府的谎言等等,以及一个英雄。你也可以从中看到家庭伦理剧,甚至历史、政治寓言——有位脑洞大开的知乎网友认为该片是对“朝鲜战争”(其时釜山是惟一没被朝鲜人民军占领过的城市)及金氏政权的影射(想象一下那支沦为“丧尸”的军队)……

然而,作为“丧尸电影”,它的血浆不够多,造型不够刺激,心理气氛也不够恐怖。而且,这些“丧尸”的能力也很平庸,其变异过程仿如“狂犬病”般平淡。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丧尸”能够成为主要角色——它们转瞬即逝。可见,导演明显不是以“丧尸”及其造成的“恐怖”为主要诉求的。

同样的,作为灾难片,那些有关人性、环境、政府的演绎也大多落入俗套,耳熟能详。至于家庭伦理剧,我们甚至没能看到家庭团聚的大结局,更别提历史、政治寓言了。这些充其量只是这部电影的类型“外套”。它想表达的大概在别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旧约式的电影。它是关于愤怒、关于拯救、关于善恶、关于选民的……它有一个“诺亚方舟”,一辆开往釜山的列车。它有一个无辜的“献祭”,一位东亚式的自我牺牲的英雄。它有一个“应许之地”——釜山。它有一个类似《旧约》的规条,只有洁净的,才能到达终点……

故事的缘起也是旧约式的。整个灾难的发生,并非源于天外来物,而是人类的自作自受(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泄漏的病毒)。而人与人的相互撕咬、排斥、自私、冷漠,在整部影片里蔚为大观。当那位中年女乘客拉开拦住“丧尸”车厢的大门,让满车厢的“人渣”毁灭时,我明确感受到了来自耶和华的愤怒。

一列开往釜山的火车。没有比它更像现代“诺亚方舟”的存在了。它自带隔离功能;它飞速行进;它有一个终点;它是一个复杂故事的剧场……它就是洪水中的船。

不同于《旧约》,这一次,没有上方的声音告知谁是选民,乘客们必须自己决定。故事的主要部分即在此:一个残酷的“幸存者”真人秀。

这趟列车开往釜山。它没有出现在电影中,这使它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未被污染的地方。

也许我们应该回头,看看那些“丧尸”。它们在教育我们:人类,其实一直是幸存者。并非“达尔文主义”意义上的幸存者,而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幸存者。因为,人类的毁灭,并非仅仅由于外在力量,大部分是我们自作自受。我们得珍惜现在,知道我们是怎么过来的。

《弗朗西斯卡》 (1981)

导演: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

主演:特蕾莎·梅内赛斯

2015年离世的葡萄牙国宝级电影导演、106岁的曼努埃尔的代表作。以内敛、克制的影像叙述了19世纪后半期葡萄牙两个贵族男女缠绵凄恻、头破血流的情场悲剧。

《白色的早晨》 (1965)

导演:敕使河原宏

主演:入江美树 长谷川照子

一种新浪潮的梦的味道。干净、敏感、清新,似真似幻,声响曼妙、剪辑利落。编剧是安部公房。

猜你喜欢

灾难片诺亚方舟丧尸
当下国产灾难片的共同体书写
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漂流记2》4·8开画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丧尸登陆
丧尸套路为何玩不腻
丧尸套路为何玩不腻?
上海
西方 丧尸文化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