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方言“把”字被动句刍议
2016-11-01□李娜
□李 娜
扬中方言“把”字被动句刍议
□李 娜
本文以扬中方言中的“把”字被动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句法结构、语义、语用特征。从历时和共时的层面探讨了“把”的虚化过程,考察了“把”的三种同形异义结构并总结出了四种消除歧义的方法。
扬中方言 “把”字被动句 虚化 歧义消除
一、前言
扬中市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东部。扬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官话的通泰方言(亦称泰如方言),是一种具有吴语底蕴的江淮方言。
“把”字作“给予”义动词,兼作处置、被动标记的用法,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方言区多有出现。江淮官话的部分地区存在“把”字作被动标记使用的现象。但是纵观前人研究成果发现,涉及江淮官话的“把”字被动句的研究很少,仅有周芸(2007),朱琳(2011)等有所提及,更没有专门针对扬中方言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扬中方言中的“把”字被动句为切入点,进行探究。
(一)普通话中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三类(刘叔新,1987)
1.弱式被动句:NP1+被动标记+NP2+VP(被动标记:被、叫、让、给)
2.准强式被动句:NP1+被动标记+NP2+所/给+VP(被动标记:被、叫、让、给)
3.强式被动句:NP1+被动标记+VP(被动标记:被、叫、让、给)
(二)类似的,扬中方言的被动句也有三类
1.弱式被动句:NP1+被动标记+NP2+VP(被动标记:被、叫、让、给、挨把)
2.准强式被动句:NP1+被动标记+NP2+所/给+VP(被动标记:被、叫、让、给、把)
3.强式被动句:NP1+被动标记+VP(被动标记:被、叫、让、给、挨
可以看出,在扬中方言的弱式被动句和准强式被动句中,比普通话多了一种被动标记“把”,读作入声,发音短促一发即收,本文将其定义为“把”字被动句。其基本格式有两种:
1.NP1+把+NP2+VP。如:我快把他烦死了。(我快被他烦死了)
2.NP1+把+NP2+给+VP。如:我的钱把小偷给偷走了。(我的钱被小偷给偷走了)
本文使用的语料来源为10名扬中方言者的调查访谈语料及文献例句。
二、“把”字被动句的结构特点
(一)“把”字被动句中的NP
NP1,NP2都可以是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是谓词性短语。
1.NP2必须出现
普通话“被”字句,“被”后头有时不带宾语,往往由于动作施事者不可知或者不必说出来,格式是:NP1(受事)+被+VP。如:
(1)大楼被炸倒了。
(2)课被推迟了。
(3)车子被骑走了。
扬中方言在可以预知内容的情况下NP1可省,NP2绝对不能省,以上例子不能说成:
*大楼把炸倒了。/*课把推迟了。/*车子把骑走了。
必须补全NP2为:大楼把炸药炸倒了。/课把学校推迟了。/车子把小李骑走了。
2.NP1经常承前省略
因经济原则,在NP1已经出现过,或是双方都知道的前提下,NP1经常被承前省略。如:
(4)她是个大舌头,不要把她晓得了。(她嘴巴不严实,不要把她知道了。)
(5)——你妈妈呢?
——把人喊过去打麻将了。(被人喊去打麻将了)
3.NP1,NP2的语义角色
NP1在句中的语义角色最常见的是作谓语动词的受事。例如:
(6)玩具把姐姐抢走了。(玩具被姐姐抢走了)
(7)头上把妈妈扎了一个羊角辫。(头上被妈妈扎了一根羊角辫)(位事)
(8)我快把他给吵死了。(我快被他给吵死了)(使事)
(9)她把小偷偷了十来万。(她被小偷偷了十来万块钱)(与事)
(10)旧毛线把她打了一件崭新的毛衣。(旧毛线被她用来织了一件崭新的毛衣。)(工具/材料)
NP2一般只作谓语动词的施事,既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如:
(11)衣裳把风给吹跑了。(衣服被风吹走了)。
(12)他把他爸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他被他爸爸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二)“把”字被动句中的“VP”
1.“VP”的构成
a.“VP”为光杆单音节动词(不常用,仅限于“骂”“笑”等少数词,并且后面一般需接小句):
(13)都这么大了还把你爸爸骂,羞不羞?(都这么大了还被你爸爸骂,羞不羞?)
b.“VP”为单音节动词+“了/着”
(14)你良心把狗吃了。(你良心被狗吃了。)
c.“VP”为双音节动词
(15)白白把人笑话。(白白被人笑话。)
d.“VP”为述宾短语
(16)把他打了一个嘴巴子。(被他打了一个嘴巴。)
e.“VP”为述补短语
(17)老鼠把猫逮住了。(老鼠被猫逮住了)
f.“VP”为连动短语
(18)花把她摘了戴在头上。(花被她摘了戴在头上)
g.“VP”加介词短语
(19)书不知道把谁放在桌上的,也没人招呼一声。(书不知道被谁放在桌上的,也没人招呼一声。)
h.此外,“VP”不能为动词重叠式
*书把我看看。/*东西把宝宝耍耍。
2.能进入“把”字被动句的动词
能进入该结构的动词一般是[+强动作性][-光杆动词],或动词本身动作性不强,但与其他词构成动作性强的复合动词或动词短语;动词后有表示完成或结果的补语;动词后加动态助词“了”“着”,以弥补动作性。
一价动词所关联的动作元只有一个,所以需出现在较复杂的结构。如:
(20)眼睛把迎面而来的风吹得疼死了。(眼睛被迎面而来的风吹得疼死了。)
少数为三价动词,后需加动态助词。如:
(21)书把班长给全班同学了。(书被班长给了全班同学了。)
最普遍的是具有强动作性的二价动词,如“吃、咬、打、骂、笑话、嫌弃”等。另外,还有部分表示情感、心理的动词“恨”“讨厌”。如:
(22)我把这个小讨债鬼给烦死了。(我被这个小孩烦死了。)
少数感知类动词“知道”“晓得”也能用于该句式。例如:
(23)这个秘密把他晓得了可不得了。(这个秘密被他知道了可不得了。)
再如,“听”“看”“闻”这些动词本身[+动作性][-结果性]。加上表结果的补语构成动结式“听到”“看到”“闻到”就可以用于“把”字被动式,并且一般在句尾加“了”强调结果。少数的动词直接加“了”。
(24)*两人间的悄悄话把他听。→两人间的悄悄话把他听到了。(两人间的悄悄话被他听到了。)
3.不能进入“把”字被动句的动词
经过方言调查,发现以下动词不能用于扬中方言的“把”字被动句:
a.趋向动词:来、去、进去、出去、上来、起来等;
b.能愿动词:能、会、可以、应该、肯等;
c.存现动词:在、有、增加;
d.判断动词:是、属于、叫(作判断动词);
e.单个的不及物动词。
4.“VP”为述补短语时的补语
a.程度补语:一般接表示程度高的补语“死”“惨”“极”,不接程度低的补语“一些”“有点儿”。如:
(25)原来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就把他害惨了。(原来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就被他害惨了。)
b.结果补语:
(26)他把车子撞伤了。(他被车子撞伤了。)
c.数量补语:
(27)面包把她啃了一口就扔了。(面包被她啃了一口就扔了。)
d.状态补语:
(28)碗把她洗得干干净净。(碗被她洗得干干净净。)
e.时间/处所补语:
(29)资料把他放在桌上了(资料被他放在桌上了。)
f.趋向补语:
(30)欠了一屁股债,还把他老婆给赶出了家门,他已经没盼头了。(欠了一屁股债,还被他老婆给赶出了家门,他已经没盼头了。)
(三)否定形式
普通话中常见的否定副词是“不、没(有)、非、别、休、莫”等,还有一些书面语言中常用的是“未、未必、未曾、未尝、无须”等。其中,“不”“没(有)”最常用,“不”表示意愿或者性状的否定;“没(有)”表示否定事实和变化。扬中方言中“把”字被动句的否定式分为两类:
1.表完成或结果。多用“(还)不曾”放在“把”字前,句尾多加语气词。如:
(31)衣裳(还)不曾把洗衣机甩干呢。(衣服还没被洗衣机甩干呢。)
2.表祈使,表达强烈的意愿。多用“不+能愿动词”,句尾不加语气词。如:
(32)这件事不能把别人晓得。(这件事不能被别人知道。)
(四)疑问形式
和普通话一样存在4种疑问类型,但由于方言语法导致句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1.反复问句。它的形式为:“个+把+VP”,相当于普通话的“VP不VP+把”。
(33)牛奶个是把你喝了呀?(牛奶是不是被你喝了?)
2.特指问句。形式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方言中不存在“谁”,在问单数的时候用“哪个”“哪一个”,问复数的时候用“哪几个”“哪些个”,“什么”在扬中方言中说成“什内”。
(34)什内东西把小偷给偷了哩?(什么东西被小偷给偷了呢?)
3.是非问句。此类问句一般有一定的倾向性,多用来询问或要求证实动作或状态的已然或未然。所以一般在“不”后面加时间副词“曾”,构成“不曾+把”的句式。
(35)冰箱里的酸奶不是把你喝掉的把?(冰箱里的酸奶不是被你喝掉的吧?)
4.选择问句。与普通话基本相同。
(36)你是把你爸骂了还是打了呀?(你是被你爸骂了还是打了呀?)
(五)语义色彩
大多数情况下含有否定、批评、嘲讽、蒙受的语义。但也有中性义甚至褒义。例如:
(37)他把妈妈表扬了。(他被妈妈表扬了。)(褒义)
(38)洗干净的衣服把妈妈晒到外面了。(洗干净的衣服被妈妈晒在外面了。)(中性义)
一般来说,“把”字被动句的语义色彩与谓语动词的褒贬义有很大关联。谓语动词是褒义时整个“把”字被动句的语义色彩也常是褒义,而当谓语动词是贬义时则整个句子常为贬义,谓语动词是中性义时,整个句子常为中性义。
三、“把”字句的同形异义结构及歧义识别
扬中方言中“把”字可以兼表“给予”“处置”“被动”三种含义。这在同属江淮官话的泰兴(朱琳,2011)、句容(周芸,2007)、孝感(左林霞,2001)、宿松(黄晓雪,2006)等方言中也有体现。但是与其他方言片区不同的是,扬中方言“把”字表被动义时没有区别处置义的复合标记,与孝感、宿松方言“把”字被动句有区别于处置式的复合标记“把得”“把在”不同。因此,扬中方言中“把”的三种语义有一种共同的基本格式:“把+NP+VP”,这导致了扬中方言的歧义现象更多,“被动”义与“处置”义更不易区分。
(一)“把”的虚化过程
关于被动义“把”的来源,多位学者认为,含“给予”义的“把”演变为使役标记,之后又促进了“把”字被动句的产生。(黄晓雪,2006;周芸,2007;郑宏,2012)
“把”的本义是表持拿。在古文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
(39)臣左手把其袖(《战国策》“把”义:握)
(40)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把”义:拿)
“把”的虚化产生于7世纪到8世纪之间。起初“把”和“与”常一起表“给予”,后来“把”逐渐单独表示“给予”义,最早出现在元代,在白话小说里较为常见。例如:
(41)你不把俺一分钱财,我也无半米儿公房。《元刊杂剧三十种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三折》。
(42)捉得这个和尚,请得一千贯钱来把我们做买卖,却不是好(《平妖传》30回)
随着“把”的“给予”动词义逐渐淡化,引起给予动词的使役化。“把”作为使役标记,在元代也已见用例:
(43)他两个有甚麽功劳,把他潞州天堂郡去?(《哭存孝》一白))
“把”字使役句的出现,又促进了“把”字被动句的产生。因为在汉语史上,使役句向被动句的转换有例可证。郑宏(2012)认为,表被动的“把”大约出现在元代。如:
(44)教俺休把利名牵,教俺多看些古书篇。(无名氏《自然集道词》)。
(45)这明明是天赐我两个横财,不取了他的,倒把别人取了去。(《全元曲・杀狗劝夫》二折)。
我们发现,“把”字被动句的用例主要集中在具有方言背景的文献中,并且结构简单,现有例子均为“把+NP+VP”。如:
(46)玉郎是个男子汉,一只脚比女子的有三四只大,虽然把扫地长裙遮了,教他缓行细步,终是有些蹊跷。(《醒世恒言》八卷)。
(47)谁不知姐姐有钱,明日惯的他每小厮丫头养汉做贼,把人说遍了,也休要管他!(《金瓶梅》三一回)。
结合方言和文献例证,“把”的虚化历程可总结为:
(二)“把+NP+VP”结构
在扬中方言中,“把”字表“给予”“处置”“被动”三种语义时基本格式相同,均为“把+NP+VP”,这就导致了“鱼把猫吃了”这句话在扬中方言里,理论上有3种解释:
1.动词“把”表“给予”义,义为:(我将)鱼(喂)给猫吃了。
2.介词“把”表“处置”义,义为:鱼将猫吃了。(即鱼吃了猫)
3.介词“把”表“被动”义,义为:鱼被猫吃了。(即猫吃了鱼)
这种同形异义结构在句法和语义上有极大的相似性:谓语动词一般是[+动作性]的动词;NP1、NP2通常只能为人或有生命的物;“VP”后常出现结果状语;句式一般比较简单;句末多以“了”结尾。
类似的例子如:米把老鼠吃了。/姐姐把鱼吃了。/我把爸爸打了。/A把B害惨了。
这就导致了扬中方言中存在不少“把”字歧义句,难以区分其中的“把”字究竟表“给予”,表“处置”,还是表“被动”。
(三)歧义分辨方法
本节从逻辑、语境、文体、句末语气词4个角度探讨分辨“把”字歧义句的方法。
1.根据逻辑判断。下面这几句用逻辑判断便可消除歧义。
爸爸把我打了(√处置×给予×被动)。/我把爸爸打了(√被动×给予×处置)
出于社会常识和伦理道德因素,一般只能理解为“我”被爸爸打了。
人把狗咬了(√被动×给予×处置)。/狗把人咬了(√处置×给予×被动)
同样,只能理解为狗咬了人,人不会咬狗。
但如:米把老鼠吃了(√给予 √被动 ×处置)(给予义:受事+当事+动作核)(被动义:受事+施事+动作核)
排除掉不合逻辑的“处置”义之后,仍有歧义。可以理解为“给予”义,即(妈妈将)米喂给老鼠吃了,也可以理解为“被动”义,即米被老鼠吃了。但这句话歧义度较小,因为通常情况下不会给老鼠喂米,除非是宠物鼠。
姐姐把鱼吃了(√给予 √处置 ×被动)(给予义:施事+当事+动作核)
(处置义:施事+受事+动作核)
排除掉不合逻辑的“处置”义之后,仍有歧义。可以理解为“给予”义,即姐姐(将鱼食)喂给鱼吃了,也可以理解被“处置”义,即姐姐吃了鱼。
2.根据语境判断。一般情况下,由于“被动”义和“处置”义两者差异较大,可以通过上下文,或者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进行判断。
如周芸(2007)中列举的例句:“我把他打了一顿”一句,可表“处置”和“被动”两义,通过语境可以加以判断:
①他实在是不听话,我把他打了一顿。(我将他打了一顿)(表处置)
②我把他打了一顿,总有一天我会报仇的。(我被他打了一顿)(表被动)
再如“我把他害惨了”一句,可以根据语境分化歧义:
①都是我的错,我可把他害惨了。(我将他害惨了)
②我怎么摊上这么一个朋友,可真把他害惨了。(我被他害惨了)
3.根据文体判断
由于“把”的“给予”和“被动”义是方言中特有的现象,而方言又多是口语。所以可以通过文体与其他方式结合来分化歧义。“我把他打了一顿”这句话,在口语中可以理解为“处置”或“被动”。表“处置”义时常含得意自满的情绪,表“被动”义时则是受害的语气。书面语中,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把”字表“被动”的用法很少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表“处置”义。
4.根据句末语气词判断
通过方言调查发现,如果句末没有语气词,则通常是表示“给予”义。
如:米把鸡吃。(将米喂给鸡吃)
而句末有语气词“了”等,则表示“处置”义和“被动”义。
如:米把鸡吃了。(米被鸡吃了)
四、扬中方言中的被动标记
“把”在现代扬中方言中用于被动标记的用法,符合江淮官话的特点,也与近代汉语“把”的被动用法相呼应。在现代扬中方言中被动标记除了“把”之外还有很多,如“被”等。
(48)他把他爸打了一顿。→他挨他爸打了一顿。
(49)脚不小心把开水烫着了。→脚不小心挨开水烫着了。
“把”和“给”连用的复杂句式,难以用“挨”来替换“把”。这是因为“挨”本身是专用的被动标记,被动义很强,不需要“给”来辅助。将“给”去掉后则可以用“挨”来替换。如:
(50)骨头都把狗给吃掉了。→*骨头都挨狗给吃掉了。
(51)杲昃(东西)把小偷给偷了。→*杲昃(东西)挨小偷给偷了。
另外,与“把”丰富的语义色彩不同,“挨”只能表示贬义的感情色彩。这就导致了尽管句子的其他成分完全相同,“把”字被动句和“挨”字被动句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的情况。如:
(52)碗把她洗得干干净净。(表夸奖)
(53)碗挨她洗得干干净净。(表指责,比如本来不需要她洗碗的,结果她却忙了倒忙。)
(54)你怎呢这么聪明嘞,一下子头就把你考上北大了。(表夸奖,赞叹,佩服)
(55)你怎呢这么聪明嘞,一下子头就挨你考上北大了。(虽是褒义,但流露嫉妒和不满之情)
在方言调查中,有3名方言者直接指出“挨”只表贬义,可见扬中方言被动句中“把”和“挨”的使用还是不难区分的。
普通话中最常见的被动标记“被”在扬中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如何呢?通过对两位高龄老人的调查以及笔者的经验和相关文献得出,扬中方言中本来没有“被”作被动标记,它是受普通话影响,新发展起来的被动标记,虚化程度高,使用情况接近普通话。一般年轻人常用,老年人很少使用。尤其是在外地生活时间较长的年轻人,扬中话已经说得不标准时经常使用“被”而非“把”或“挨”。关于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也体现了保留方言特色的重要性。
[1]黄晓雪.方言中“把”表处置和表被动的历史层次[J].孝感学院学报,2006,(8).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朱琳.泰兴话的“拿”处置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刘叔新.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范围和类别问题[M].句型和动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5]左林霞.孝感话的“把”字句[J].孝感学院学报,2001,(10).
[6]周芸.句容方言的“把”字被动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7]郑宏.近代汉语“把”字被动句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地域分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李娜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