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2016-10-31薛战

党史文苑 2016年20期
关键词:长征精神时代价值内涵

薛战

[摘 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长征”胜利完成。如何看待“长征”精神,继承传统、发扬品质、与时俱进,是当今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当今军校学员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长征精神 内涵 时代价值

1935年10月,当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毛泽东诗情豪迈,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七律将长征的壮阔场景永载史册。诗人以腾挪跌宕的运笔,记录二万五千里的“求生故事”,为我们留下永恒的“革命精神”——“忠诚理想、坚定信念,不惧艰难、不怕牺牲,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民主团结、顾全大局,心系群众、依靠群众”。

一、“长征精神”的历史形成

“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广大红军官兵艰苦卓绝斗争中磨砺而成的。如果说红军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中央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浴血奋战、突破湘江,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关键的一仗。湘江战役后,当地流传“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足以证明该战役之惨烈与悲壮。虽然湘江之战红军遭受重创,但敌军仍无法阻挡红军一往无前的步伐。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与优势之敌血战五昼夜,终于突破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渡过了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的企图。对此,蒋介石无奈叹道:“无异纵虎归山,数年努力,功败垂成!”湘江一战,中央红军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悲壮的湘江突围,使党和红军深切感受到“左”倾错误的危害。在经历苦难、遭受挫折、陷入绝境之时,越来越多的红军将士真切地呼唤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这为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于危难,创造了条件。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屡屡绝处逢生,在挫折中奋起,从苦难走向辉煌,其重要的原因是能够及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敢于坚持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长征精神”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革命环境之下被生生不息地激发出来,渗透在无数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的精神气质中。

“长征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年代的精神升华。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他们时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牢记劳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这种为民族大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

在长征途中,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深刻洞察中国革命实际,提出一系列极富创见的重要思想,为“长征精神”得以形成提供了科学指南。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遵义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正确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种战略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是我们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使党和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中央红军历时1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在这种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极大地提升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纪律观念,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即坚信北上抗日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正如张闻天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件事震动了全世界。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正如埃德加·斯诺所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锤炼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它直接承载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二、“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艰苦的革命环境中铸就的一座永放光芒的精神丰碑,它既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极具强烈的实践价值,在任何时代下都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忠诚理想,坚定信念。参加了长征的杨成武将军曾说:“我们的指战员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党中央肯于牺牲一切。许多红军战士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退却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失败。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并没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在长征路上,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二)不惧艰难,不怕牺牲。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那时,“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根本容不得红军有立足之地和喘息之机。部队在敌占区转移,人生地不熟,物资供应毫无保障,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啃的是树皮。转战途中,天当房、地做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红军将士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强健体魄,磨砺意志,锻炼作风,提高战斗力。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直接的原因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步亦趋地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转,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长征初期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四)民主团结,顾全大局。几路红军的战略转移行动,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这是长征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之形成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提出南下的错误主张,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妄图分裂党和红军。在这种危急关头,红军官兵从革命事业的根本大局出发,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做亲人,把部队当做自己的家,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集体。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五)心系群众,依靠群众。长征是一次图生存的远征,军事上处于无后方无依托、非常险恶的境地,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据统计,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各部队共筹集上万吨粮食,补充约2万人的兵员,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

这种精神所凝聚的磅礴力量,所激发的浩然正气,所铸就的自我牺牲、自我超越的伟大精神,帮助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帮助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一种临危不惧的定力,帮助中国共产党人鼓起一种修正错误的勇气,帮助中国共产党人激起一股顽强不屈的斗志,帮助中国共产党人闯出一条独立自主的新路,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一股尊重群众的作风,从而最终形成万众一心、共造奇迹的局面。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长期以来,“长征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和信心,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长征,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胜利,凸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

(一)核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宗旨意识。举世瞩目的长征是一次显示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其精神充分体现出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基本价值取向,正是如此,红军才拖不垮、打不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红军在长征中屡克强敌、战胜艰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顽强的意志、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注重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长征出发之前,主力红军各部队分散在各革命根据地进行斗争,实行战略协同。经过长征,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三大主力红军汇聚在祖国的大西北,形成了新的革命大本营,更加团结和统一。这对中国革命迈向新的历史阶段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的挑战还很多,更要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尤其要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

(二)重点: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征的胜利,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长征之前乃至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使处于困境中的党和红军焕发生机、转危为安。历史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和军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当前,党的各项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就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

长征中,我们党坚持正确的党内斗争原则,独立自主地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解决了长期困扰红军的落脚地的选择、组织领导和军事指挥等重大问题。尤其是针对张国焘拥兵自重、无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错误行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其进行坚决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捍卫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历史告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严格落实党内生活和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坚决防止和克服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坚决维护和确保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鲜明政治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一次集中体现。红军之所以能够通过长征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就是因为我们党在长征中始终注意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注意使全党全军尤其是高中级领导层保持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大局观念,保持建立在正确路线基础上的铁的纪律和坚强团结。长征的过程,就是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过程。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红军之所以能够战胜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胜利实现战略目标,靠的是正确的思想路线、集中统一的领导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肩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三)关键:紧紧抓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新的时代价值。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当年的红军将士在行军艰难、物资匮乏、敌强我弱、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8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集挑战、拼搏、考验、洗礼于一体的革命大熔炼,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这种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种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这种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无疑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体现出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党探索中国道路、追逐中国梦过程中的精神结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今天,中国梦呈现出较之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清晰的民族复兴愿景,“长征精神”就有了更加不容忽视的时代引领价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这两者都是违背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以“长征精神”的开辟为标志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实践,凸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重大挫折、濒临绝境之际,还能保持一份清醒的政治定力,还能坚守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使命担当,还能以坚持真理的勇气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勇闯新路,这些都成为我们今天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应该遵循的光荣传统。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既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活力,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开拓奋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这样的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当今时代更需要我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资料汇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徐静.遵义会议与毛泽东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13(12).

[3]林尚立.党内民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5]石仲泉.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J].苏区研究,2015(1).

[6]力平,余熙山,殷子贤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8.

责任编辑/冷 波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时代价值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