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EGP和ESP教学改革及对接策略研究
2016-10-31黄勇昌
【摘 要】大学英语EGP和ESP教学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两大表现形式,但EGP教学似乎是诸多大学的英语教学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纯粹EGP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特定职业需求,因此,ESP教学呼之欲出,越来越受到诸多高校的重视。鉴于此,如何合理安排EGP和ESP教学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用ESP教学替代EGP教学还是ESP 教学和 EGP教学合理对接、互为补充呢?本文针对上述有关问题提出了EGP和ESP教学的具体改革要求和对接策略,以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最终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
【关键词】EGP和ESP;教学改革;对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85-03
一、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受众人数最多,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EGP①和ESP②),一方面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接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以下简称《要求》)也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不仅如此,当今时代是新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与合作、综合国力的打造与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再造等都为这个信息时代的各种载体提供了更广泛的、更高的、更全面的发展要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从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来看,宏观上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即EGP和ESP,这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两大主流。研究EGP和ESP教学及二者的对接策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EGP和ESP独立个体内部协调发展、各有侧重及二者之间的科学安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合理对接,以实现EGP和ESP二者的均衡布局、良性有序及满足大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在国家发展战略及时代发展的前提条件下,EGP和ESP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一部分,也担负着塑造人、培养人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二者的内部良性衔接和二者的科学对接不仅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较深刻的批判性思维,而且能够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最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本项目研究的现状分析
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西方,出现了一些关于用途英语的著作,如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Strevens合著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首先提到了ESP概念。随后国外针对ESP相关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而我国则是在最近十多年时间里,ESP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施才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领域对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ESP教学已经提上了日程,由此而引发的对该课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近十年(2004-2014)以来,诸多有关EGP和ESP教学和研究的论文不断涌现,笔者根据第一署名单位在中国知网期刊导航中检索发现,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近200篇。但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唤起我国高校对ESP的角色定位和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探索ESP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等,论证ESP教学大纲及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
至于在大学基础阶段还是进入高级阶段如何实现EGP和ESP相互对接的论证相对较少,且研究范围狭窄,深度不足,出现很多应景之作,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成果上;ESP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ESP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在《要求》中无明确定义,只对ESP教学作了指导性的要求,致使ESP教学基本无法可依。直到2014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才对ESP和EGP教学做了明确的定位。
三、本项目具体改革内容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外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EGP和ESP是其中两大重要内容,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受众人数之多,是其他学科均无法比拟的。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在如何提高EGP和ESP教学质量、如何做好二者的有效对接上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EGP和ESP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
1.EGP和ESP教学存在的问题:
(1)EGP和ESP教学的线性思维模式。所谓线性思维模式就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以文本模式和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为主。在我国,无论是EGP还是ESP教学,均是由教师控制、依靠文本向学生片面地传递“制度化知识”,教师扮演权威和领导角色,学生位居应答和服从,被动接受知识。这种重理论、轻实践,传递性、纯接受性的授课方式仍然占主流,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因,缺乏独立思考,无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和培养。
(2)EGP和ESP教学的多媒体辅助模式。尽管我国很多高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于EGP和ESP课堂教学,但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致使他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变成了“放映员”,只是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粉笔+黑板”模式;其次,各多媒体教室并未连接网络资源,很大程度上只是展示PPT课件,故制约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大效能,其结果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3)EGP和ESP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在我国大多数高校,EGP和ESP教学目前的评价体系仍重视终结性评价体系而轻形成性评价体系,故与教育部2007年8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立的目标不尽一致。
2.EGP和ESP教学改革策略:
(1)EGP和ESP教学模式应倡导非线性思维教学模式。非线性思维是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类似人的大脑神经和血管组织。非线性思维模式不需要线性思维的老师,也不培养线性思维的学生。非线性思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者的高度动因,可以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多维度思维培养。
(2)EGP和ESP教学应广泛利用业已存在的现代教育技术,挖掘网络多媒体教学潜力,以达到网络资源共享。运用恰如其分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授课对象获得新观点、新材料、新视角,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时代性和知识性。
(3)EGP教学中的分级教学后续课程设置建设应加强。我国不少高校根据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成绩实行分级教学,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从较高级别学起,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更高、更深层次的英语知识,目的是好的。可是,当这类学生学完三级、四级英语后,后续英语课程设置就断线了,就没人管了。鉴于此,应开设一些英语高级课程如翻译、口译、英美文化等课程,确保学生EGP教学四年不断线。
(4)EGP教学中的“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应当引导学生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首先,以Student-Computer模式、Student-Computer-Student模式、Students-Teacher模式、BBS模式和Free Learning模式等为基础构建新的学习模式,转变师生角色;其次,争取学校支持,加大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硬件环境建设;最后,进一步搞好人本化的软件环境建设,配备一支具备良好英语专业素质和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队伍,加强“网络自主学习”监督。
(5)EGP和ESP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建设应当全面、客观与可操作性。改革重“终结性评价体系”而轻“形成性评价体系”为二者有机结合的同时,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体系”,建立学习质量过程监控的基本架构。
(二)EGP和ESP二者对接存在的问题及对接策略
1.EGP和ESP二者对接存在的问题
(1)重视EGP教学,轻视ESP教学,纵向对接缺乏基础。由于长期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不少学生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后,忽视英语的后续学习,导致英语水平的停滞不前和倒退。许多院校只强调EGP教学而没有系统地开设ESP课程,导致ESP的教学还处于零散的、自发的状态
(2)ESP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不明确,导致与EGP教学横向对接处于混沌状态。从总体上来看,ESP教学仍处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根本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ESP教学要求,更谈不上与EGP教学的有序对接。
(3)ESP系列教材缺乏,与EGP教学对接对象缺失。目前,我国高校尚无统一的ESP规划教材,难以保证从语言角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组织合适的ESP教学内容,EGP教学与之对接缺乏对象前提。
(4)ESP教学教师队伍匮乏,良莠不齐,与EGP教学对接缺乏人力保证。我国ESP教学一直缺乏精良充足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从事ESP和EGP教学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并从事EGP教学的英语教师;另一类是某专业中的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其结果是:前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后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并非训练有素的语言教师,且他们的语音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二者对接缺乏人力资源保证。
(5)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阻碍或迟滞了ESP和EGP的有效对接。ESP课程的学习通常安排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之后。但同专业学生个体英语水平不同,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英语能力有异,这使得ESP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限制。EGP基础差的学生,要参与ESP课程的学习难度不小,甚至对ESP课程失去了兴趣。
2.EGP和ESP二者的对接策略
(1)确立ESP教学地位,加快ESP课程建设,明确ESP课程是EGP的后续课程,以EGP教学和ESP教学相互补充、对接,相互促进为原则,制定各专业的ESP教学大纲,实现ESP课程目标。
(2)重视ESP教材建设,加强EGP对接资源建设。教材作为学习输入的重要信息源,对ESP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ESP教学是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统一体,也是后EGP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3)加大ESP教师培养力度,提高ESP师资水平。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加强ESP教学的必要条件。鉴于目前我国高校拥有优秀的EGP教师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可以加强两支队伍的业务合作,组建跨院系、跨专业的ESP教研室,合作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4)提高EGP教学质量,拔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后EGP时期,学生能顺利地融入到ESP教学氛围中去,以顺利实现EGP和ESP的纵向和横向对接。
四、本项目实现的改革目标
EGP和ESP教学改革及二者合理对接,可实现如下预期目标:一方面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益,极大地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现代化,使学生能用英语了解世界,熟悉专业知识,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一部分也担负着塑造人、培养人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二者的内部良性衔接和二者的科学对接不仅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较深刻的批判性思维,而且能够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最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注释:
①EGP(通用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及《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等),其目的是培养和教授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以及英语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知识,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文化、科学等基本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②ESP(专门用途英语)是以英语使用领域和特定需要为导向,它包括职业英语EOP/EV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Vocational Purposes)、学术/教育英语EAP/EEP (English for Academic/Educational Purposes)以及科技英语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三大类。其目的是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提升工作能力及学术和职业素养,如新闻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等。ESP有3个显著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即ESP教学把实用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提炼出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英语应用能力,形成了一个针对性强、以实用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途径,其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带有鲜明的实利性。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09-617.
[2]章木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探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3).
[3]沈骑.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追问[J].外语电化教学,2014(2).
[4]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2011(5).
[5]张海明.大学英语ESP项目课程的内涵与设计[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02).
[6]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01).
作者简介:
黄勇昌,男,河南大学外语部,副教授,主要学术方向:英语教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第十五批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