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6-10-31单琳
摘要:民办高校是高校队伍中的重要成员,承担着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重任。由于其市场灵敏性强,办学灵活性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沃土。加强文化素质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普遍被人们认同,然而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的理解还甚为肤浅。因此民办高校要切实推行和深入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民办高校;内化外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50-02
一、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素质。文化素质教育通过人文课程的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素质教育讲座的举办等形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文化知识,提供了优秀文化成果。
民办高校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形式,教师以“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知识,至于如何加工这些知识材料就完全靠学生自己了。一切教育内容仅停留在方法技术上,形而上的能力、观念等与教育完全脱离。
2.注重文化素质教学内容丰富,忽视教学方法改善。大多数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涵盖了理、工、文、法、史等各个学科领域,实现学生的知识综合化,视野开阔化。但是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暴露了教学中方法单一生硬的缺陷。很多教师上课仍停留在简单的传授理论上,学生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十分严重,单一的考试方式滋生了重教轻学的做法。这就使文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既妨碍了教师教学的创新性,更消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抑制了创造性的发挥。
3.注重专职教师队伍壮大,但教师整体素质还不高。近年来,专兼职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发展壮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质量有一定提高。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大学教师的自身素质仍有待提高。由于教师自身的受教育状况以及本人的学术修养不足,课堂内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严重。教师队伍本身在受教育期间,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以至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偏差较大。有些教师虽然在自己所修领域有所建树,但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信息的对称化。有些教师没有进行知识更新,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乏味。这些都是没有加强自身文化素质提升的结果。
4.注重一二课堂结合,忽视对学生引导。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民办高校,都意识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适当配合。实践中注意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学生感悟固然重要,但教育者的引导更为关键。很多学校盲目地热衷于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千变万化,唯独没有教育者的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这种文化素质教育就流于形式。一方面高校开设了大量文、史、哲、理、工等选修课程,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但是简单地让工科学生唱歌、跳舞,让文科学生学理工这样的表面形式,根本无法引导学生领悟文化素质教育的真谛。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这种活动当成一种娱乐休闲活动,至于学习的目的根本不明确,结果往往是一笑了之。
二、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原则
1.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显,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内化和素质的外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
2.全体与个体相结合。由于我国毛入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也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由于学科专业、求知需求的不同,个体先天素质和后天习惯的存在,大学生必然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这种个性的特殊性,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必然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开展面向全体的教育。
3.内化与外显相结合。从文化知识向文化素质的“内化”,即把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文化知识,加工、升华转变为个体的情怀和观念。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这还要看个体的素质能力的展现,即外显,它集中体现为有创造力、有吸引力、有处事能力的人格魅力。只有使文化素质外化成相应的外在表现,才能真正显现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
4.情与理相结合。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循循善诱,是“晓之以理”的。当然,师生之间也需要真挚交流。教育是以情感的抒发传递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是“动之以情”的。以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方式传授知识,必然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这样不仅避免了理性缺乏人性的光辉,也可避免感性没有理性的束缚。
三、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措施
1.培养文化素质,提供优质师资。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整体水平,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外训进修,或者各民办高校之间、民办与公办高校之间开展师资交流;二是建立培训部门,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文化素质培养;三是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办法,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四是建立一批专职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带动整体教师的素养,平衡师资结构;五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考核机制,在教学手段、知识体系、能力培养等多方面考查教师的文化素质。
2.改善教学内容,渗透文化知识。完善教学内容应体现文理交融原则,这要求高校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学科之间的结构优化,向通识教育方向转变,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合理设置通识课程的门类及数量;二是从内容和结构等入手,合理设置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对素质课程要合乎通识教育的原则,而且要求专业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专业课程,必须解决科学与人文相分离的现状,使创新型人才具备在“专”的基础上“通”的能力。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必须改善内容过于枯燥,理论性过强等不足,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考试,来优化课程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其创造性,就必须更新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每个教学环节,以某一问题吸引学生,以提问或作业或演讲等形式鼓励其参与,自行挖掘出知识内在的魅力,引导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解决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实现将教学主导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框架,并使学生按照框架的结构自我构建与学习,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学习方法和手段,直至学生逐渐成为这一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逐步退出该活动。
专业课程教师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无论从知识的传授还是追求真理精神的表达,要通过各种手段启发并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勇气和能力。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与原理时,应当把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从动机到行为详细地加以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引领学生入门,在遇到困难或错误的时候,先要求其自行了解,当真正无法解决的时候再及时指出他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将科学和人文精神不是无生命地加到专业课程中,而是与专业内容联系密切,使之相互融合。这些对学生内化思维方式,真正内化创新性思维很有好处。
4.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思结合。(1)根据学生各自爱好,组建兴趣小组,并安排专门教师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组,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和社会所需,建立自己的研究项目。针对不同的小组,学校安排相应专长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对活动中学生困惑的问题予以解答。通过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形成可能会给社会、企业带来惊喜的科学成果。(2)开设与时俱进的专题讲座。组织一些双师型教师给学生开设学术讲座,也可聘请校外的著名学者、企业家等来校开设专家讲座。这些人带来的信息往往是最新的、最有活力的、学生最感兴趣的。讲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更多的书本以外的信息,满足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要求。(3)建立第二课堂活动导师制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几乎很少配备指导教师,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一支专门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队伍,减少第二课堂的盲目性。指导教师应承担一定量的第二课堂指导任务,教务部门应根据教师承担的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任务多少,按学时折算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对指导的效果应当实行考核。(4)深入了解学生文化素质需求,增强第二课堂的针对性。不论是专职的学生管理干部还是负责社团及学生会管理的团委,要针对现实情况,摒弃“只要搞文艺、体育就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向专职教师了解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的文化素质需求,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与种类。
5.注重课外实践,动手动脑结合。(1)加强指导,完善体制。首先成立课外实践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管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负责确定课外实践的内容、时间等工作,还可承担联系社会实践单位的任务。其次,在了解学生不同学科特征、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分年级分阶段安排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2)建立和健全社会实践运行机制。首先要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其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负责确定考核办法和评定成绩工作,并建立资料库存放社会实践的所有文件及档案。
参考文献:
[1]Simon.H.A.Creativity in the arts and theseienees[J].The Kenyon Review,2001,(23):203-220.
[2]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5,(9):1-4.
[3]蒋廷玉,杨频萍.三大“瓶颈”制约创新人才培养[N].南京:新华日报,2012-05-21(A7).
[4]单琳.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