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6-10-31邓小鸿梁涤青
邓小鸿 梁涤青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针对国家紧缺的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指出了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先进经验和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提出了“3311”的应用技术大学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以“分类教学、校企融合、突出实践”为教学基本原则,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考评方式、“四真”项目实训和鼓励创新创业为具体措施。通过在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试点运行,新的培养模式教学效果明显,值得在国内应用技术大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93-03
2013年6月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正式在天津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1]。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3]。目前,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教育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明确了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4]。构建应用技术大学是独立学院发展历史上的新里程碑,也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随着当前“互联网+”和软件产业逐渐回暖,国家对软件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5,6]。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工科背景的院校,一般都开设有软件工程或者是信息类专业中偏软件设计方向的专业,如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均以培养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为主。普通三本院校选择软件类人才培养作为试点,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积极探索适合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改革发展规律和切合实际的。
一、转型发展下软件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及对独立学院相关专业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软件开发人才培养面临如下问题。
1.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软件技术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还是软件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导致的原因是在学院明确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目标后,没有配套的适应于“应用技术大学”背景的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造成输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差距。
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局限于较低的层次,停留在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内实习基地、校企双方教师和工程师互访交流、接收少量高年级学生实习就业等形式。但这些远远不够,学院的人才培养需要主动向企业靠拢,需要企业广泛参与到日常教学中。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理念中,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培养方向、承担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7,8]。
3.“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教学的主导力量,目前,学院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很少有教师具有在行业从业的相关经历,普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差的问题。虽然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但一线的专业教师起到关键的主导作用。
总体来说,我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构建正处于初级阶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处于积极探索中,特别是针对应用技术大学中如何培养国家紧缺的软件类人才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应用技术大学软件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熟练使用1~2种流行的编程语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软件开发人员。张芬等人[9]提出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提高与实践实训阶段。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和软件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阶段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提出“3311”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理解为3个学期的基础教学,3个学期的专业教学,1个学期的专业实践和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模式分为“三横四纵”,横向为教学模块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评估方式设计;纵向为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下面对模式进行具体说明。
1.基础教学模块设计与评估方法。基础教学模块涉及到学生本科四年中的前3个学期,学生在此模块中学习不分层次,为必修环节,包括三个大类:语言基础、思想品德基础和工科基础。语言基础中按照学生兴趣可以选修英语、日语和学院开设的其他外语。思想品德基础主要注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发展观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辅导。工科基础包括数学、电路、计算机基础等。评估方法采用学校统一考试、国家等级考试和学生参加各项大赛获奖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并获得证书或者参加省电脑知识赛获奖的可以获得计算机基础类的学分。
2.专业教学模块设计与评估方法。专业教学模块涉及到学生本科四年中的4~6学期,学生在此模块中首先通过专业基础、技术基础和算法基础的教学后,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开始分层培养:对于基础扎实和技术过硬的学生可以进行系统分析师的教学;基础较扎实、编程能力较好的可以进行程序员的教学和考证辅导;基础较差、编程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软件测试的教学。评估方法采用学校统一考试、各类获奖证书、学生自主选择考核方式和各类专业证书结合评估的方法,鼓励学生参加本专业的各类学科竞赛和考取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学生自主考核在教师的监控下,学生可以选择出卷考试或者进行小作品设计并答辩的灵活考核方式。
3.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与评估方法。实践教学模块为学生本科四年的第7学期,专家们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设置有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模拟软件项目开发和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的内容。评估方法对于前三个内容采取作品展示、现场答辩和各类获奖证书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参加全国“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手机游戏”开发大赛并获奖的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对于顶岗实习内容的考核,采取学生上交详细的实习报告和校外指导教师评估的方法。
4.毕业设计模块设计与评估方法。毕业设计为学生本科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课题的自主选择,课题的选定有三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学生自主的创新创业课题,由有想法的学生以小团队形式自主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经教师同意后开展;二是直接来自于企业的工程实践项目,由企方直接提供;三是由校内指导教师给定毕业设计选题,学生选择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所有的毕业设计作品必须具有实践应用性,采用作品展示和现场答辩的方法进行评分。
三、典型实施方法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如下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从学院层面上,改革教师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实践能力训练。首先,在教师晋升职称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三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从政策上强制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另外,为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并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对认真参与校企融合并富有成效的教师给予相应物资奖励。在教师评价方面,逐步改进现有的“重学历,轻能力”的现状,向“重能力,兼顾学历”转变。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大力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典型的模式如校企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开展合作办特色班等形式,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如在校企合作的特色班级中,须配备学院专业教师承担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企业授课人员一起开展教学工作。
3.创建校内教师实践平台,提高教师项目研发能力。鼓励教师以团队形式成立各种科研或项目开发团队,并承接校内和校外的软件开发类项目,加强教师产学研合作,强化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流,通过技术支持和参与项目研发的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
(二)以“职业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效驱动力,从“专业教学”模块开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尽早确定专业发展兴趣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按照方向选课。根据目前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制定的软件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教师在“基础教学”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相关培养方向的学干学科、主要技术和就业前景,通过《计算机导论》、《专业导论》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课程和文件的学习完成。在“专业教学”模块,要充分结合目前研究方向的最新应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模块中,要侧重加强各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通过长学时的实际项目开发和实训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三)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实施项目实训
在“实践教学”模块中,要注重企业真实项目的融入,在有条件情况下直接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或者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案例开展教学。要按照“四真”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训,即真实环境、真实身份、真实项目、真实压力。“真实环境”是模拟企业生产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真实身份”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选定软件开发团队中的某一个角色,参与到实际的软件开发中来。“真实项目”即直接将企业开发过的软件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求对项目进行简化或改进,以更方便于教学。“真实压力”就是教师制定总的项目开发进度,并定期要求项目团队汇报进展,给学生一定的紧迫感,模拟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项目进度压力。
(四)更新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如考试方式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软件设计这类课程,通过学生提交作品+现场演示+教师答辩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成为主流方式。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方式来置换课程学分。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自我感兴趣的项目设计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学分,既锻炼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又完成了教学环节。
(五)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软件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最容易进行创新和创业的产业。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意识最强的黄金年龄,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网上创业的意愿。学院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给予政策、场地和经费支持,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模块对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给予灵活政策,鼓励学生投入精力进行创业。
四、实施效果
为了评估“3311”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选定了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网络工程111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该班共有学生31人,全部为互联网软件开发方向。作者作为教研室主任参与了该方向学生的培养方案的改革与设计,并作为专业课教师全程参与到了该班的“实践教学”模块的教学环节。以《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组织30个学生分为5个开发小组,小组开发任务全部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案例进行布置,课程的考核以提交作品演示和现场答辩的形式进行。整个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对于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模拟软件开发的真实环境接受程度高,学习效果更加明显。从对网络111班的就业情况统计来看,就业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学生们认为经过学校的项目实训,毕业时可以带着作品就业,增强了就业信心。
五、结语
“3311”教学模式是借鉴国外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法,以分层教学、校企融合为指导原则,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提高软件类专业人才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新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分层次灵活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四真”原则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评估方法的创新,以“提交作品演示+答辩”的形式进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311”教学模式同样可推广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目前,部分成果已经在开始应用在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教学中,师生反映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候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61-69.
[2]时凯,刘钧.德国高校分类与办学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61-64.
[3]李占宣.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8):87-88.
[4]温景文.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7):40-45.
[5]李占宣.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8):87-88.
[6]闫晗,李丹,李嘉怡,陈诗语.面向市场需求的软件开发类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19):127-128.
[7]郑美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探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1-134.
[8]陆坤,李凤岐,郭禾.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176-178.
[9]张芬,彭直兴.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