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业课程《信号检测理论》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2016-10-31冯鹏魏彪何鹏黎蕾蕾邓明
冯鹏 魏彪 何鹏 黎蕾蕾 邓明
摘要:《信号检测理论》作为通信、测控、电子等相关专业的重点研究生专业课程,因其理论性较强、授课内容较广、学生存在畏难心理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在长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实践,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号检测理论;教学改革;研究生;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40-02
一、引言
信号检测理论,通常又称为信号检测与估计理论,该理论以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适应滤波、矩阵论等知识为基础,融信息传输与处理于一体,形成了一门极具专业特色、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并在通信、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生物医药、光电探测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以该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信号检测理论》课程也就成为了各高校相关专业中研究生的重点专业课程。较强的理论性既是本课程的特色,也是教学难点,学生们通常难以深刻理解某些理论的内涵,遑论如何引申至实际应用。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应用环节的脱节,更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进而,丰富的内容又与压缩研究生课堂学时之间形成矛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授课质量,优化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本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号检测理论》课程是我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课,也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同时供光学工程专业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当前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过于抽象,缺乏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学生往往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如何将理论学以致用,去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需提前学习《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矩阵论》等课程作为基础,此类课程均偏重理论,学生对其消化和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则涵盖了匹配滤波、信号检测、参量估计及波形估计。以信号检测为例,其基本概念中的判决准则就包含了:最大后验概率准则、贝叶斯准则、最小错误概率准则、聂曼—皮尔逊检测准则以及多元信号检测的贝叶斯准则等一系列准则。实际教学中发现,对这些基本理论和准则的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尚且存在问题,而无法对各种准则进行灵活运用。教材中虽然有若干实例,然而缺乏配套实验,学生的理解仍然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授课内容范围较广但陈旧,既缺乏重点,又无新颖性,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当前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教材,教学内容几十年如一日,不能及时根据信息科技领域的发展而更新,与科技发展联系不足。陈旧的知识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对研究生而言,更难以开拓其思维,调用其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因此,探索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融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环节。
3.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验、报告、设计等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低,教学效果较差。在本科教学纷纷改革,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增加各类竞赛设计,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之际,研究生的教学大多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少量平时作业,最后一考定乾坤。显而易见,由于培养目的的不同,不可能将本科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直接套用至研究生教学:前者注重基础,而后者强调创新。如何创新研究生教学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4.教学目的不明确,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要求重合,并无区别。通观现有各高校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其间并未强调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背景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均无二致,两种教学大纲似可通用。然而,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主力军,除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外,更应该带有“研究”的性质,培养其科研的素养,发掘其科研的潜质。
三、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信号检测理论》教学团队在多年实际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对本门课程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考核手段等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弱化理论,强化基础。艰深的理论、繁复的公式,让不少学生对本门课程“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同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学过数字信号处理或者知之甚少,过分强调理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阻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加强对背景知识的复习,首先学习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中的一些基础知识,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加强其信心。同时简单提及这些知识在信号检测理论中的经典应用(如FFT在信号谱分析中的应用、白噪声在信号检测中的作用等),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精简内容,有的放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所应教授的内容,覆盖了从信号检测的基本判别准则到信号的参量检测、波形估计以及自适应处理等一系列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虽宽泛但却缺乏重点。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程应该有所侧重,精简部分内容,突出专业特色。本教学团队均系长期从事光电检测的研究人员,对信号检测理论在光电检测中的应用较为熟悉,因此我们在授课内容中适当补充和强化该部分内容,如光电检测中常用的锁相放大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增加信号检测理论在科研中的最新研究实例,如此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亦加强了他们对信号检测理论的理解,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授课内容,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
3.多种考核,破除唯一。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的局限性一直为大家所诟病,但直接套用国外的方式却往往水土不服,难以施行。以美国为例,其一门研究生课程=“50%的课堂教学”+“25%的课堂作业(多次小考)”+“两次中期考试”+“一次大考”。课堂作业、中期考试和最终的大考均按权重纳入最终的成绩。此种模式,工作量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和课后的作业中,因此通常学生一个学期只有2~3门课程。现有情况下,国内各高校研究生一学期通常安排6~7门课程,若按上述方式进行,学生恐难以承受。因此,我们借鉴其优点,有所变通。采取“课堂作业(20%)+课后设计+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课堂作业属于巩固理论环节,课后设计则属于加强实践,二者在最终成绩中分别占20%和30%的权重,如此可有效降低最后的考试随机性和局限性。
4.突出科研,自学为主。作为研究生课程,不仅需要为研究生以后从事科研打好基础,更要能够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激发其科研兴趣。因此,我们以小型项目为着眼点,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组织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作为课后设计并纳入最终的考试成绩。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深化教学改革”正是提高质量的手段之一。我们通过上述方法,对研究生课程《信号检测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课程设计、考核手段等环节,并建设针对本课程的网站,让所有人共享本课程的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明,罗鹏飞.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5):19-20.
[2]张文明,罗鹏飞.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设计案例[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4):88-90.
[3]景小荣,李强,陈前斌,等.基于Matlab的《信号检测与估计》课程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55-57.
[4]赵新彦.光电信息类专业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3):246-248.
[5]丛玉良,赵晓晖,周求湛.信号检测与处理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实践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81-82.
[6]代少升,杜智慧.对《信号检测与估计》课程设置的构想[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6):318-320.
[7]张文明,罗鹏飞.“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5):21-22,26.
[8]董莉霞.本科教学中开设随机信号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