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模式探索
2016-10-31温坤华陈丽雷亮
温坤华 陈丽 雷亮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针对高校学生,需要培育其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与能力。围绕这一目标,需从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完善保障机制、推进产学研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创新创业硬件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地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有效深化与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改革与前进,通过创新创业活动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并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理念;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44-02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承担着培养和造就国家所需的优质栋梁之才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与挑战,因此必须要求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革,发现规律与总结经验。基于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理念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为当今高等教育吹来了一股清新空气。
“创业创新教育”概念率先在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中提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该理念得到教育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广,在全国高校全面开展了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对基础、平台、政策等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与创新创业活动之间的关联、融合与相互促进显得尤为重要,可有效深化与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改革与前进,通过创新创业活动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并提高就业质量。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科教均衡快速发展的新举措。
二、特色保障与激励制度建立
由于学生是创新创业实践的主体,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并会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又要避免他们沉溺在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中,需进行广泛的宣传并建立更为健全的奖惩激励措施,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科研项目、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首先,目前的高校里课堂理论教育在总学时中占比最高,学生课余学习与实践操作时间较少,在时间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创新创业活动必将与课堂教育产生冲突与矛盾。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与学习效率方面,还是从创新创业活动需求方面来衡量,必须打破一直以来大学课程设置“神圣不可侵犯”的状态。通过可行性方案的探索与分析研究,可通过以下手段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创新实践与创业活动中:(1)减少非主干课程数量与压缩基础课程学时数;(2)比赛等创新活动的关键时间与课程、考试冲突时,采取“请假”和“缓考”等保障措施;(3)创新创业内容与该专业非核心课程内容相对应时,建立“申请免听”该课程的制度。
通过上述保障制度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与课堂学习冲突的问题,学生拥有充裕的时间与充沛的精力,因此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此外,通过压缩课程数量与学时的方法也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从课堂走向课外,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在培养学生之余也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为了鼓励与推动毕业生的创业就业工作,一方面可以定期定点的免费组织应届毕业学生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SIYB创业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另一方面可对自毕业学年起一定期限内自主创业并成功注册正常经营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补贴与后续跟踪帮助。此外,学校还可以主动出击,作为风投资金与创业团队之间的连接纽带,将优秀的、有前景的项目介绍给风投资金,提高孵化率。
三、教学理念与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传统的本科教学有严格的理论体系与清晰的层次性,采用的是以学科为主的三段式的教学内容模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偏向于培养对象的通用性,期待目标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的全面发展的学术性人才,而其中的技术体系则沦为理论教学的从属品。但是从创新创业的角度衡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样重要,包含技术应用型、职业应用型、服务应用型等。其实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并不矛盾对立,相反地两者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他们以后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加清晰、明朗的引导,一如社会中既存在热爱基础研究、硕果累累的科学家,也有钟情科技产品与技术研发的工程人员,因此在高校中实行应用型人才教育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撑。落实到运行层面上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该从一线生产、研发、服务等工作的要求出发,着重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创业创新的技能与本钱。相对而言,并不需要对某门前沿学科进行理论深挖掘,对该部分的学生科研能力不作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上已有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到本科教学中。
在教学计划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强调参与个体的实践与体验过程,例如某专业对口的职业群里,需让学生对其有充分地接触与了解,如此这般才能让学生真正热爱该专业与行业,对创业实践有更为明确的方向与强硬的底气,以此为教学目标,才能正确指引整个教学过程,并对其进行正确评价。一方面要求学校必须紧密依托当地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1)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互惠互利原则,与企事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产学研的联合实验与研发中心,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2)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建立校内外的实训中心与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研发的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避免了照本宣科,而且在学生加入项目组后,可以以大项目带动小创新,甚至孕育新的成果,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此外,在课程设置中需落实课程设计、专业实验和毕业实践等环节,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
四、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教师是连接学生与学校的主体,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对个人工作应有充分的认识与合适的安排。一般而言,只有教学而无科研的是中小学,只有科研而无教学的是科研企业机构,“教、学、科研”三者并存的仅有高校,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应处理好“教与研”两者的关系。如教学的多样化在学科、规模、层次、地点等均存在差异。因此正确地理解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内涵有利于教师恰当处理它们的关系。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个人时间与精力的有限性。然而,教学与科研又不是绝对的矛盾体,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质量的教学需要科研工作的支撑,因为优秀的教学过程必须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而教师通过科研工作与积累可以了解学科的前沿与发展动态,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的内容,所以科研是为教学保驾护航的有效手段;同时科研工作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升华,通过课堂教学将科研成果与经验授予学生的过程中可以理顺科研工作的思路,与学生讨论互动可集思广益,从其开放式的思维获得灵感,为后续研究提供创新源头;同时通过科研工作提供教学素材,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人才,锻炼了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与研发能力,为创业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当然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发展,需要学校在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因为科研可以迅速提升学校的地位和声誉,大部分高校在以往的政策中体现出来的是重科研轻教学。已有统计表明众多学校存在科研导向,各学校里认为学校政策重科研轻教学的人数占大比例:华中科技大学62%,武汉理工大学54.4%、湖北大学50.7%。教师重科研则可以迅速实现职称晋升,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与社会地位,此时的教学对于学校与教师个人而言都成了走过场的工作,从长远来看受影响的还是学校,毕竟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如果教学这项基本功能都丧失了,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锻炼,毕业后将会给予母校严重的负面评价,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广泛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校应该鼓励教学与科研并重,尤其应该鼓励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渗透,在教学与科研上不对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称评审设置差异化对待,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当然如何恰当地衡量教学与科研的工作量,需要详细地推敲与广泛地征求意见,如此才能让教师以“教与研”两条腿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走的更远,让高校真正成为培养高级人才的象牙塔,让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活动的真正受益者。
五、结语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在高校内形成良好的氛围,建设完善的培育体系,那么必须要求高校全方位支持并大胆尝试相应的教育改革,积极沟通政府与企业,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要求高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建立特色保障与激励制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并平衡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工作,教学科研相长并培养适应创新创业的优质人才。这些思路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改革中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围围,吴楚,卢冠琼.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总理期待激发青年创新创业基因[N].中国青年网,2015-03-08.
[2]牛金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2):132-135.
[3]刘献君,张俊超,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35-42.
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