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什么扼杀了中国的艺术教育?

2016-10-31吕欣姗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7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

吕欣姗

摘要:本文研究中国艺术教育难以良性发展的原因,通过对现状的考察、对问题的归因和对现存挑战的剖析,看到如今艺术教育在幼儿及小学阶段的缺失和发展必要性,需要社会和家庭观念的改变和共同努力。如今的艺术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与社会现状契合度差的问题,文章对艺术教育的改革方向进行了一定阐释。

关键词:艺术教育;中国艺术发展;艺术教师;儿童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03-02

两会落下帷幕,提高教育质量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拓宽教育体制、教育模式这些词语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高品质教育”是什么?是优质的大学、城乡公平、高考改革?我们不停地在追求高等教育的品质,却忽视了基础教育时期儿童潜力开发的缺失,我们仿佛在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学科尖端精英而努力,却将最基础的艺术素质和创造力培养丢在一边。

孩子们如何被艺术抛弃?

众所周知,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相对匮乏,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教育体制上,你们都会答。“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现在的应试制度。”你们也会这么说。所以在某些地区,我们的艺术课被文化课老师强占了,原本有利于推动改革的《国家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成为一纸空谈,仅存的艺术课程只是临摹画画、学唱歌曲,具有创造力的课程太少,因为我们的时间要用来备战中高考这些门槛式的“人生中转站”。

有的家长很明智,他们在给孩子们报数奥班、写作班的同时,也会给孩子们报乐器班、书法班,渴望开发孩子的右脑,只可惜,许多艺术课外班也都是照本宣科,弹别人的曲子、跳别人的舞蹈、临别人的字体、学别人的发声……这些老师更多追求技术性、而非创造性。就比如我自己,学了十年的钢琴,没有谱子还是不敢自己弹出一段乐曲,究其原因是不自信,这不自信来源于什么呢?我想是来源于太长时间的模仿,唯恐自己的创造得不到认可,权衡结果也就罢手。

奥维德说过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艺术的成功在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我们的艺术全都折煞在了人工雕琢的路上。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大多“啃古”,将关注点更多投向文化遗产上来。近代以来,如印象画派、摇滚音乐之类具有时代蜕变意义的世界性艺术改革少有中国人的影子,“双百方针”的提出也伴随反“右派”的斗争而流产。我们难道是因为一段屈辱史而变得胆小了吗?还是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大,难以脱颖而出,所以我们就选择放弃尝试?犹记得我国“八五新潮”,美术由政治话语的工具向艺术本体回归,在环境的改变下,近代的中国人才开始了对死板艺术系统的批判。

社会和家庭是责任承担方

19世纪末的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指出,中国人有注重面子的特点,个人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很强而独立意识偏弱,人与人之间的言语沟通就成为生活中比例极大的一部分。反观现在的社会,在面子的驱使下,孩子就成了家长口舌之战的最佳武器,他们有了孩子之后就不再比较别人和自己,而是换成了“我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我孩子考過了钢琴十级”、“我孩子拿了xx奖”……这些能拿在明面上的东西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创造力,只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达到一定的标准。而那些孩子们自由创作的艺术品没有人去认可,或者说,没有人去给他颁奖。你又会说了,不是有原创作品大赛之类的比赛吗?以我多年参赛的经验来看,这些比赛往往都设有“指导老师”这个部分。

每个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都不能免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船长被任命为另一艘船的船长,所有的船员都是他的陌生人,他十分恐惧,不敢指挥,也不敢对船员们说出他的想法,直到结束作业他没有跟船员有过一次愉快的交谈。这是由于他对自我的不确定而造成的失控。初为父母的人也是如此,面对一个新的状况,他们往往不知所措,为了保证自己孩子不成为一个失败的人,他们会效仿身边的人,即使让孩子成为普通人,也绝不能做出“出格”的事。

不知是否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大多受到了太多父母的庇护,初为父母的激动混杂紧张,但更多的是对这个孩子的珍视。区别于欧美生育政策放开,孩子们一出生就受到了全家全部的关注和爱,家长自然不敢让孩子“自然生长”,而是去不由自主地操控孩子们的人生。而艺术最不需要的就是外界的干预,艺术是由心而发的,孩子们应该在艺术的熏陶中启迪,随后在艺术的海洋中创造。

现在的家长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也常常不能陪伴孩子进行文化活动,最为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把孩子“扔”去辅导班。前两天我去参观了一个美术课,一个孩子把颜料涂在手上,用手去摁颜色在画纸上,与孩子的兴奋相反,妈妈立刻制止了他,让他去洗手,还跟老师道歉。我心想:可能一个未来的艺术家又要被毁掉了。而美术课上的女孩子大多画的很具象、男生或者年龄偏小的孩子大多抽象,有人说男生的创造力更强,或许是因为男生更具有反叛精神和独立意识,能够不被社会大潮所轻易控制。

艺术教育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社会关注点的错位,应试教育把我们搞得团团转,学习艺术不过是为了填表时候的“特长”一栏。面对社会现状,最令我痛心的是,只要一个同学是艺术生,人们大多会认为他选择艺术院校的原因是因为学习不好。如果一个孩子学习又好、又有极强的艺术创造力,在报考的时候可能又会引发一个家庭的矛盾。我想我们需要更多有意识的去关注孩子的艺术潜能,并进行鼓励;应该让孩子多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发掘他的兴趣,而不是连选择一门课程都要由家长决定,让艺术成为孩子的技能。

另一大挑战是师资力量,很多有才华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大多不愿意担当中小学的艺术教师,而是留校或者进入剧团、舞团,而地方中小学的艺术老师相对水平较弱,他们在社会的压力下往往严格遵守教材,难度高的表演课程也可能被他们偷偷取消。

现在讲究“教育精准扶贫”,城乡差异在艺术教育的层面就更加明显,虽然现在农村艺术也不只是下里巴人,但优质教师也就更少,他们大多以田园为主要的艺术创作风格,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了大框架的约束,农村的创作热情远远高于城市,我们的乡村画派和农民文学近年来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一个崭新的标杆。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农民对于所在的热土有着深深的感情,而城市中的孩子们又对什么有感情呢?他们不是拼命学习,就是沉迷于电子产品,中国的城市文化又在哪里?

最后一个挑战是家庭艺术氛围的营造。身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所在群体的最小单位就是家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他人,但是中国的家庭中能有意营造艺术氛围的却比较少。我们常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提到“书香门第”,我们会条件反射出“大家闺秀”。正是如此,在我们意识到中国艺术教育缺失这一问题时,我们往往先指责客观因素:学校的音乐美术课质量、课外班的授课水平等等,但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家庭教育。

早在汉朝,我国古代孕妇就开始注重对胎儿音乐、语言、拍打等训练,旨在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开发。艺术胎教就开始出现,并历代传承。通过听琴瑟之音、看名篇佳作、诵诗词歌赋或赏美术作品来提高艺术修养,获得美的享受,熏染腹内的胎儿。但往往在孩子出生后,家庭的艺术氛围无法继续营造,在照顾孩子生理需求的同时,家长往往难以顾及孩子的精神需要,不能有意识地培养艺术素养。当孩子进入小学,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中,孩子的空余时间大把地投入到了学习和比拼中,以电视、电脑和体育作为基本的娱乐方式,艺术的放松效果则难以得到重视。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4年,共出版儿童刊物5.2亿册,少儿图书馆藏书量由2010年的2159万册增加到3392万册。少儿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8.6万小时,动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30.5万小时。文化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孩子们的生活不断丰富,相对来说也削减了最为本真的艺术体验。

结语

呼唤中国艺术素质的提升,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日子早已经过去,艺术是能让人感受美的领域。艺术与知识一样,都不应该是强加的,关注教育体制和方法改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从小就应该去大力培养的艺术素质,唯有这样,才能开发出孩子更多的创造力,避免他们在未来的各个领域里陷入死板和束缚。

我们不想为了培养出无数的社会精英而去教育孩子,我们需要尊重孩子们发现和创造世界的本能。我们也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去提高孩子们的艺术修养,如果每一个中国的艺术家都像郎朗一样靠着无数的汗水而登上世界荣誉殿堂,那我们就将艺术教育也完全变成了“中国式教育”的分支。

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培训机构以及艺术老师在艺术教育方面进行着有益的實践和尝试,在带领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等活动,这意味着我们的艺术教育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体育和艺术是人最基本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正义,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领导者。借他的观点,艺术决不能让位于知识,艺术教育更不是一味获取,而是鼓励表达。

中国的孩子更需要自由与梦想,而艺术是它们的源泉。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
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