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书读是一种幸福

2016-10-31钟桂松

金色少年(美绘小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雨鞋林海雪原沈老师

钟桂松 文 /

有书读是一种幸福

钟桂松 文 /

钟桂松,原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业余研究现代文学,已经出版《茅盾传》《沈泽民传》《茅盾评传》《钱君匋画传》等传记著作和《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性情与担当——茅盾的矛盾人生》等学术著作20多种。

我是在美丽的杭嘉湖平原长大的。我的小学时代,正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最困难的时期,吃饭都是紧巴巴的,读书对我来说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在小学阶段语文成绩很好,每次作文都是4分或5分。那时计算作文的成绩是5分制,5分就是现在的100分,我写的作文,从来都是年级里最好的,所以常常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

记得上三年级时,我和教我们的徐老师说:“徐老师,我喜欢语文。”

徐老师告诉我说:“你喜欢语文,将来可以考中文系。”

当时我没有想那么远,只是觉得很新鲜,喜欢语文还可以考专门的中文系。

徐老师或许也就是随口说说,但他的这句话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所以,当时的我对语文的兴趣有增无减。

后来,徐老师调到另外一个学校去教书了,我们班来了年轻漂亮的沈老师。她是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分配到我们学校,接替徐老师教我们语文课。

她对我特别好,与我父母的感情也很好,经常到我家来,和我的母亲说说话。

当时,我们虽然生活在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但是正逢困难时期,物质匮乏,买日用品都要凭票供应。沈老师见我下雨天上学常常赤着脚,知道我家里穷,买不起雨鞋,刚刚参加工作的她就想办法弄来一张雨鞋票,买了一双雨鞋送给我,让我在下雨天能够穿上雨鞋上学。小时候穿过的这双雨鞋,是我穿过的最好的一双。

有一次上语文课,公社里其他学校的语文老师都来观摩沈老师的课。沈老师让我在观摩课上讲述一篇课文,至今我还记得这篇课文的名字叫《踢鬼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文章。

在当时光线并不好的课堂上,我不知道后面坐着多少其他学校来听课的老师。当沈老师让我讲述这篇课文时,我只想好好地表现,不给沈老师丢脸,就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声情并茂地讲述起来。

后来,沈老师的课得到了来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沈老师还特意告诉我,来听观摩课的老师反映说我讲得很不错,她很高兴。

听到沈老师这样说,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现在想起来,当时我年纪小,对语文喜欢而且记性好,自然讲起来没有多大问题。但当时沈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夸奖,确实让我更喜爱语文这门课了。

沈老师一直在教师岗位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浙江电视台工作时,还专门请她来杭州到我家里小住了几天。因为在沈老师面前,我永远是个小学生。

后来教我语文课的老师姓高,也是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的。

高老师个子高高的,脸白白净净,说话时声音不大,但一到讲台上给我们讲语文课,就声情并茂起来,讲得头头是道,我很喜欢听。正是我对语文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我的作文一直保持着第一名。而这位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高老师也很喜欢我,课堂讲评作文时,常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介绍,让我幼小的心里充满了无限的自豪感。

有一次,高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大家写作文。我想在作文写法上变化一下,在作文后面写了一首诗作为结尾。结果,高老师在这篇作文的评语中说:写法很新颖,但是内容有些空洞。从此,我知道写诗是要有真情实感的,不能无病呻吟。

后来,在高老师等年轻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小学办起了一个学校图书室。

所谓的图书室,其实就是利用半间教室,放了几个书架,书架上放满了书。

推荐书目

推荐理由: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环境描写让人如身临其境,人物形象鲜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很大的经典小说之一。

《林海雪原》曲波 著

但是,当年我们这些小学生似乎并不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放学后去图书室借书的学生并不多。并不是大家不爱读书,而是大家放学后还要回家帮助父母干些农活儿,比如当时家家户户都养湖羊,放学回家后大部分孩子要去给湖羊割青草。

我当时也有些好高骛远,开始喜欢起大部头的书来。

有一次放学后,我去图书室借了一部图书室里最厚的书。

开始我以为是小说,借出来一看,却是一部五六百页的有关政治经济学的书。不过,既然书已经借出来了,我就只好硬着头皮拿回家读了起来。

看了两天,我实在是看不懂。什么剩余价值、使用价值,农庄、拖拉机,等等,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几天后就还回去了。

这次借书事件让我总结了这样一些经验,那就是读书要有选择,不能贪大求洋,读书还要结合自己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专心致志。

后来,我读了一本对我影响最深的书,那就是曲波先生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这本书虽然也是大部头,但是因为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再加上当时记性好,所以看过《林海雪原》之后,我基本上能够复述出来。

里面的人物如少剑波、白茹、杨子荣、座山雕等,还有夹皮沟、风神庙、原始森林、白茫茫的漫山飞雪等场景,在我们杭嘉湖平原是根本见不到的,所以,我对它们充满了想象和向往,自然印象非常深刻。

后来,我与摄影大师徐肖冰先生交谈时得知,他当年参加过东北的剿匪,活捉谢文东时,谢文东看见徐肖冰肩上的摄影机浑身发抖,问这是什么新式武器。徐肖冰先生说东北剿匪的这些事时,小时候读过的小说《林海雪原》里的情景不禁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可见,小时候读过的书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又喜欢上了一部大部头,那就是《红日》,是吴强先生创作的。当时,我们对其中的军长沈振新崇拜得不得了。自然,我们这一代,对这种英雄的崇拜也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英雄故事的传播和影响。

还有柳青的《创业史》,也是我少年时代喜欢看的书。这部书描写的故事和场景虽然都是西部的,但是合作化过程中的曲折故事在全国各地都有,所以,小说中的梁生宝就成了我们少年时期心中拥有集体主义、一心为公的偶像,认为像他那样,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榜样。

其实,那个时代的书少,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看到一部可以读的书自然非常高兴。

记得有一次,看到村上在乌镇读初中的人家里有一本书,里面收入了一些名家的散文等作品,其中有一篇茅盾访问苏联时写的散文《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

当时我并不知道茅盾是谁,但课文的下面有条注释,介绍作者茅盾:原名沈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原来茅盾是我们这里的人!从此,这条简单的注释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没想到,几十年后,我的业余时间全部献给了茅盾研究!这是否与见到这条注释有关,我不得而知。但后来研究茅盾作品时,我常常想起当年见到这条注释时的情景。

我们小学里订有《中国少年报》,我常常看上面介绍的各地风俗习惯和小学生写的作文。

有一天我问高老师:“怎么没有我们这里的报道和文章?”

高老师莞尔一笑,说:“你们也可以写了向他们投稿啊!”

高老师是个文学青年,用笔名在省级报刊发表过散文,我们都很佩服他。如今,当年的文学青年高老师已进入耄耋之年,在乌镇颐养天年,有时还写写文章,写到茅盾时,称我为茅盾研究专家。当时我就想,我的这一点儿语文知识,还不是当年您教的吗?

那时,一到夏天农忙结束,生产队就放假一天,学校则早已放农忙假了。于是生产队就摇一条船,载了村上的男女老少去乌镇玩。那时农村虽然很原生态、很美,但是很穷,所以一到镇上,炸油条的油味弥漫在乌镇的小街上,充满着诱惑。但是让我们最兴奋的,不是吃油条、麻球等食品,而是在街上的小书摊看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三打白骨精》,等等,2分钱看一本,一个人出2分钱,可以三个人围着看。

当时有不少大人常常把“水浒传”读成“水许传”,说难字念半边,结果许多字都念错。

我们年纪小,也常常以此和大人们开玩笑,说他们是“白字先生”。

其实,老一代农民在旧社会没有读过书,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过几天夜校,参加过几天扫盲班,难字读半边,也难怪他们念错。是我们年少不懂事。

所以,现在想起来,少年时代有书读真是一种幸福。

推荐书目

推荐理由:时代特征鲜明、真实,人物形象有个性,语言生动,是上世纪30年代江南小镇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现代文学界公认的经典小说之一。

《林家铺子》茅盾 著

猜你喜欢

雨鞋林海雪原沈老师
巧用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以写老师为例,让学生写人时有话可说
快乐的泥坑节
林海雪原(五)
林海雪原(三)
林海雪原(二)
小赛的新雨鞋
一双雨鞋背后的故事
林海雪原 玉舍雪山滑雪场
我的竹笛老师
妹妹的红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