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精神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2016-10-31张威

世纪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

张威

摘要:毛泽东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中,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经过多个发展时期孕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等多个方面看,毛泽东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毛泽东精神;形成;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08-03

毛泽东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孕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优秀精神的进一步提炼和高度概括,是近代以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最突出的体现,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精神风貌和政治本色。毛泽东精神不仅是“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1](P.39),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我们深入探究毛泽东精神形成发展的条件,认真回顾毛泽东精神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恰当界定毛泽东精神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精神形成发展的条件

毛泽东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结晶。

(一) 中华民族精神为毛泽东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孕育了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集中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反抗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弘扬,尽管表现形式和具体内涵有所不同,但却都“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2]《荀子·王制》曰:“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中华民族这种民贵君轻、民惟邦本的民本精神影响深远。此外,中华民族精神还包括厚德载物、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务实进取、革故鼎新等诸多内容。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毛泽东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精神来源,正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厚土壤,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因子,毛泽东精神才得以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精神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为毛泽东精神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无限活力。首先,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充实了毛泽东精神。马克思主义折射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革命的精神、实践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重要的精神思想,这些精神思想成为毛泽东精神的重要来源。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引和强化了毛泽东精神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能够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多数人谋求利益,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气度和价值追求指导了毛泽东精神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的形成。最后,马克思主义为毛泽东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曾指出:“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3] (P.223)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一种充满优劣长短的两面体。中华民族精神乃至世界其他各民族的精神既包括积极、优秀、高雅的一面,也包含消极、落后、粗俗的一面。因此,毛泽东精神的形成发展需要批判地扬弃世界各民族的精神,积极地吸收和借鉴他者的优秀精华内容。此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毛泽东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具有方法指导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毛泽东精神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伟大的实践往往孕育伟大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每个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经受的考验都是截然不同的。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实践,在井冈山上、在长征途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同敌人拼杀、同大自然抗争、同各种错误的思想、现象以及困难作斗争,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秀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科技落后的基础上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攻坚克难中塑造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优秀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和国内发展的各种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又孕育了改革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优秀精神。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丰富、伟大的实践,毛泽东精神才孕育形成并不断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精神形成发展的主要贡献者

近代以来,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华民族面临的不仅是领土、主权和政治制度的危机,从根本上说,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实质上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化解这些危机,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包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涉及民族精神这一层面,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毛泽东精神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下,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现代转型并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自觉,始终高度重视优秀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4] (P.349)因此,他们不仅孕育和倡导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改革精神等优秀精神,而且在践行这些优秀精神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而塑造、筑牢和传承了毛泽东精神,也稳固和确立了毛泽东精神引领当代中国精神发展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毛泽东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毛泽东精神形成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弘扬毛泽东精神的核心力量。

二、 毛泽东精神形成发展的过程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彰显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毛泽东精神产生的先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培育了毛泽东精神。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地位的不断巩固以及其领导的实践影响的日益扩大,毛泽东精神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其产生和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 毛泽东精神萌芽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1922年,党的二大把反帝反封建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确定为奋斗的纲领。从此,毛泽东精神的形成就有了明确的领导推动者、理论基础和实践目标的支撑。在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领导工人掀起罢工高潮,努力为工人谋利益,涌现了林祥谦、施洋等优秀的共产党人。此外,还领导成立了农会,开展农民运动,帮助农民减租减息,为农民利益而斗争。在北伐战争中,北伐军英勇拼杀,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叶挺独立团表现出色,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更是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彰显了优秀的革命精神风貌。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为民精神等优秀精神初步显露,表明毛泽东精神已经萌芽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 毛泽东精神初步确立和发展时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但均以失败告终。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在这期间,形成了以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团结依靠群众等为基本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第一个标志性精神,其形成表明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阶级特色的伟大精神首次以比较完整的姿态初步展现出来,标志着毛泽东精神已经初步确立。随着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各地领导建立了多块苏维埃红色区域并在苏区的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中形成了苏区精神。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路上,克服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也哺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丰富和巩固了毛泽东精神。

(三)毛泽东精神稳固和确立时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延安成了革命的大本营,党中央在这里整整生活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系统形成的时期,也是毛泽东精神稳固和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党中央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和封锁,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也培育形成了延安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精神。延安时期是毛泽东精神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达到最广泛和最深刻的时期,其基本内核、精神特色和实质内涵已经稳固和确立,而且筑牢了其精神领袖的地位,指引着当代中国精神前进的方向。

(四)毛泽东精神继续丰富和发展时期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这里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在西柏坡期间,党中央成功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同时也孕育了西柏坡精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又相继产生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精神、华西精神、女排精神、孔繁森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大量优秀精神。这些优秀精神既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精神的光荣传统,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精神。

三、 毛泽东精神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精神既是过去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精神法宝,也是今天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 毛泽东精神继承、发展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较长一个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国人救亡图存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失败,各种思潮的冲突和文化的选择错综复杂、激荡起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中华民族精神也走入了低谷,其前进和发展的路向一度迷失。孙中山指出:“由于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5](P.242)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精神也逐渐找回自信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孕育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精神。无论是在精神内涵方面,还是在实践表现形式上,毛泽东精神都继承、丰富、发展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使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实践的舞台上,这既为中华民族精神找到了现实的发展出路,也将中华民族精神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 毛泽东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不断深入互动的过程,这必然会使中国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既体现为物质和制度的成果,也体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成果,而毛泽东精神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确立了毛泽东精神的基本内核、精神特色和实质内涵,对毛泽东精神的形成发展具有开创和奠基之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了毛泽东精神,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需要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精神。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贯认为,“必须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6](P.14)纵观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一脉相承。今天,毛泽东精神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仍在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弘扬。

(三) 毛泽东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治军、兴国之魂

毛泽东精神包含着实事求是,坚持和捍卫真理的精神;全心全意、大公无私的爱国为民精神;坚韧不拔、无所畏惧、艰苦奋斗、积极乐观的革命斗争精神;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探索实践精神;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等丰富内容,这些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境界和精神品格的生动体现。毛泽东曾指出:“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7] (P.285)无论是在革命时期作为革命党,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包括艰苦奋斗在内的毛泽东精神的自觉培育和大力弘扬彰显着其政治本色、优良作风和奋斗宗旨。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并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毛泽东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内化为党魂、军魂和国魂,使其既能从党的生命机体的最深处促进党的自律和自我提升,又能外化为对党领导的一切实践活动发挥最直接、最有力的统摄作用。历史和现实已经表明,毛泽东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治军、兴国之魂,是强基固本和执政安邦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能发扬好毛泽东精神,什么时候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战胜困难和艰险并取得成功,党的领导地位就越稳固。反之,则会脱离人民群众,畏缩不前并招致失败,党的领导地位就将动摇。

参考文献:

[1]宋俭,杨安妮.论毛泽东精神与当代中国精神[J].党 的文献,2014,(4).

[2]江泽民.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1996-12-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
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汉代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历史地位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三字经》在蒙教中的地位与文化蕴含管窥
第一个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