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下课堂管理研究
2016-10-29张亚峰
张亚峰
摘 要 素质教育倡导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为标,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本文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我国中学课堂管理问题,试图构建人本主义下课堂管理模式。旨在充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 课堂管理 人本主义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理念指出:教师的角色由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不是单向发生,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可见,教学过程形势严峻。而课堂管理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是新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基本要求。在不断热门的研究领域中,人们开始讨论“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下的课堂管理研究”的课题。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把课堂管理界定为:“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有利环境的过程;”古德认为课堂管理是“确立与保持有效学习环境的过程”;麦克卡斯林则认为课堂管理“远远不是诱导学生服从,它能够或应当成为促进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评价、内化为自我控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课堂管理的本质不仅是一种结果(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是一种过程(运用各种策略)。其目标在于遵循一定规则,提高教学效率和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正如莱蒙奇所说:“课堂管理是一种提供能够开掘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的课堂生活,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活动”。它既是活动,更是过程。怎样在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其效能呢?毫无疑问,注入人本主义教育新理念。人本主义教育是盛行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思潮,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后在教育学上不断衍生。主张弘扬人性,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其管理观是针对“人”的管理,不仅依附人,更是为了人,正是构建以人为本课堂管理模式的核心依据。
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模式?重中之重是观念的转变。
1学生主体观
人本主义主张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独特的”和“有独立意义”的人。“发展的人”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且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其二“独特的人”表示学生首先是完整的人,且具有自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其三“有独立意义的人”意味着(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因此,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样。(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学生读书、感知、体验,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和感知。这样才能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图式。(3)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既是权利主体又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但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对生活、对学习、对他人负责的意识。
2教师观
教师转变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是人本主义下课堂管理的关键。(1)摒弃了传统中权威的观念,走在学生中。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接受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其享受自由平等权。这些也是解决“问题学生”的根本所在。
3管理育人观
首要是师生平等的合作观。其次在时间、效率、质量观念方面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使学生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基础上逐步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此外,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制度、实施和活动的制定以及评价。让学生最大面积的接触到课堂管理过程中。
据目前调查,发现我国中学生有90%的在课堂上存在相似的问题。针对其若干问题主要从两个角度审视:
(1)“学”:既包括学生自身也包括学习本能。初中生问题行为多发,难以管理。如小声说话、吃东西等;正处于特殊心理阶段,情绪不稳定,容易走极端。而且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足。调查显示1/3的学生不会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半学生不会提前预习新的学习内容。
(2)“教”:传统的管理理念赋予了初中教师权威意识,由此引发师生关系定位不准,导致课堂的管理气氛欠佳;其次,初中教师缺乏有关课堂管理专门知识的培训。
综上分析,笔者对构建人本主义课堂管理作了教师层面的梳理。
(1)尊重学生,满足学生课堂需要。马斯洛认为,人天生有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孩子们更不例外。因此学生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缘由。理解学生,使其在课堂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的同时体验到被尊重和被信任的快乐。
(2)认识学生,运用有效教学方法。以“因人施教”为原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创新型、分析型、常识型、运动型)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利用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秉持公平公正原则的人性化管理,使学生不仅学会对同伴的课堂行为进行管理,而且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
(4)发展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魏书生教育家“不难为学生,不放纵学生”的理念正是以人为本的最好表现。尽可能的发展学生,在老师的监控引导下,使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情境、面对不同的教师,都能持续地表现出他们的适当行为,并把适当行为内化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动,最终建构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人本主义理论下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皮亚杰.结构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6.
[3]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