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逻辑:地缘政治才是搅乱全球经济的导火索
2016-10-29
背后的逻辑:地缘政治才是搅乱全球经济的导火索
Geopolitics is the fuse of upsetting global economy
编者按:1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宣布: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塞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鲁哈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9日至23日对上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发表。此番中国领导人的中东之行,形成了一本纲要和三份谅解备忘录:中国与埃及发表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五年实施纲要,达到了两个提升;中国与沙特、伊朗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沙特、埃及、伊朗分别签订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开展及产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权威媒体称:中国的“十三五”与沙特开始实施的新的五年计划和伊朗即将推进经济发展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地缘政治”一词,将会在很长时间里频现中国人的词汇里。
1月19日的《凤凰资讯》栏目中一篇名为《新年首访中东,习近平访中东三国要下一着什么棋》的文章文中就此说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这几个地方都不算太平。经过阿拉伯之春,埃及还在骚乱和暴恐中挣扎;沙特和伊朗也是刚断交。有人猜,习总书记这次去这三个国家,莫非是去斡旋?”
答案中排在第一位的,恐怕非“石油”莫属,然后恐怕就是“乱”了。的确,从二战结束到今天,这一地区的常态,就是各国一边向世界各地输送着石油,一边用换来的金钱买了武器,要么互相掐,要么关起门来自己掐。如果中东平静了,电视里的国际新闻一定少了不少内容。
为什么这样?最近比较热门的说法,是起源于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当然,如果运用“地缘政治理论”,也确实能较好解释这个现象。但是种种理论,都脱离不开这么一个现实:世界上各种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并且被其影响。中东的石油和世界交通要冲地位,是这个地区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
中国与沙特王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声明中有这样一条:双方愿进一步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关系,强调石油市场稳定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中方赞赏沙特作为国际石油市场安全、可信、可靠的供应方,在保障国际石油市场稳定方面发挥的突出作用。
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中,中东地区储量占全球总量的61.5%;世界原油产量前三的国家,第一是沙特,第三是伊朗。而从一百多年前丘吉尔下令英国海军全部以石油动力代替燃煤动力之后,石油就成了绝对意义上的战略资源。
正是因为这样的资源和区位,在过去的历史中,任何需要国际贸易、争霸世界的工业化大国,都会努力谋求这一地区的霸权。一战时,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列强瓜分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将这一地区变成了犬牙交错的格局;其后的美苏争霸也是如此。而最近的中东动荡,则起源于美国推行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其本质,也是一种本土文明对外来势力干涉的反弹。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世界主要国家都去过中东了。直到今天的中东乱局,背后依然有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身影在博弈。那么,作为再次崛起于世界的大国,中国这一次去中东,会带去什么?
答案就是:在中东的版图格局里,除了以色列和土耳其,就属这三个国家最重要了。
就说伊朗。虽然波斯时代的辉煌已然远去,但今天的伊朗仍然是在大中东地区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伊朗可不仅有石油——想想看,在不受苏联待见、又被美国封锁和制裁了30年之久的环境中,同时还跟伊拉克打了10年。即便如此,伊朗不光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独立工业体系,还有能力开发核计划。这充分说明,伊朗的工业和教育文化基础也相当不错,完全具备作为中国未来全面合作伙伴的条件。
前些天伊朗刚刚用放弃核开发计划换取了联合国解除对其持续多年的制裁;这意味着,一方面伊朗可以加大石油出口、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又一个多样化的来源国,另一方面伊朗则必然要对遭受制裁多年导致已经落后的工业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补课”,而这又是中国的新商机。
从地理位置上看,伊朗地处中东和中亚连接处,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同时,在海上伊朗又扼守波斯湾这个战略要地,这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缘重要性,无需多言。
中国为什么这么看重中东?首先当然是中国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依赖程度。从2003年到201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从9100万吨飙升到了3.08亿吨;在2014年的进口来源中,沙特占了16%,伊朗占了9%——这还是已经分散了的。在过去十年中,这两个国家在中国进口原油中的占比,各自就曾达到20%、18%的比例。习近平在出访沙特的署名文章中就说了:每进口6桶原油,就有一桶来自沙特。
同样,这三个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也在迅猛发展中。现在,中国已经差不多是这三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篇文章最后说到:中国既然已经是世界大国了,世界人民都在盼望中国为中东和平做点什么,那么我们就该“当仁不让”,负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但是,我们不会走前面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老路,即便是新路的成本可能比较高,我们也要趟出来。作为大国,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更是我们对历史的责任。
为了使大家更深入了解世界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本刊编发了这篇《背后的逻辑:地缘政治才是搅乱世界经济的导火索》,力图使正在“一带一路”建设出发路上的人们对重大问题有更深入的思索。
去年至今,从油价暴跌到新兴市场汇率跳水,以及近期的股市动荡,各个市场都在发生剧烈波动,全球经济形势也变得愈发复杂。而其背后的逻辑,除了经济本身以外,地缘政治因素恐怕更为关键。
从地缘政治看,油价暴跌的根源在于:9.11后美国依靠两场反恐战争,实现了伊朗的合围,离全面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只差最后一步。但由于俄罗斯的强力干预,最终功败垂成,无奈撤出中东。这也导致美俄反目,美国最终通过乌克兰危机和打压油价的方式反制俄罗斯。
由于两次反恐战争没有达到预定的战略目的,其巨大消耗最终引发了美国本土经济危机。而美国随后推出的QE本质上是依赖政府加杠杆来帮助企业和居民去杠杆,利用政府信用拖延危机爆发。由于经济复苏缓慢,还是非常依赖资金流入以支撑庞大的财政赤字。但油价暴跌导致石油美元日渐枯竭,迫使美联储只能提前启动加息,吸引全球套息美元回流驰援。而短期内投机资金快速去杠杆抛售新兴市场头寸,又引发了汇率市场的崩溃性下滑。
从历史经验看,在美元升值趋势确立和油价暴跌后,往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爆发经济危机,甚至转化为政治危机乃至战争。因此从保障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我们要尽快的打通通往中亚、乃至中东的陆上能源通路,更多获取海外的油气资源,并尽可能的推进资源领域的人民币结算和定价权,为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做好充分的准备。
去年的油价下跌和今年的汇率大幅波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诸多解释。但目前主流的分析方法还是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分析,很少有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探讨为什么这些宏观冲击会集中爆发。
这份报告认为,未来几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会变得更为复杂和险恶,为了更好的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应大力推进对中亚地区的资源开发,打通我国的陆上能源通道。进而实现资源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和定价,并逐步建立起人民币全球债券市场,最终获得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货币,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基辛格。
2015年7月以来,国际油价再次暴跌,跌幅超过了30%,与此同时汇率也是大幅跳水。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卢布、巴西雷亚尔、印度卢比基本全部腰斩。“金砖之父”奥尼尔眼中的全球增长新引擎“灵猫六国”也是全体沦陷,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汇率普遍跌至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水平。覆巢之下,甚至诸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不能幸免,汇率跌幅都在30%以上,连一直以来最为坚挺的人民币汇率近期都出现了剧烈震荡,由此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大幅下跌。分析本轮席卷全球的商品和汇率的双重风暴,基本面的因素固然有,但核心还是来自于美元的升值预期。
如上面基辛格所言:“谁掌控了石油和货币,谁就掌控了世界”,斯言可谓一语道破石油和货币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而本轮石油和汇率的调整,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大国博弈的背景,而且长期看将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实和平年代,资本市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由美国主导的“石油战争”和“货币战争”已经在我们身边打响,未来全球也将进入多事之秋!
“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石油和政治是双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是不存在的”——耶金·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曾提出,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那么,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大宗商品石油,其价格涨跌很大程度上也是地缘政治的延续。
“哪里是资源的中心,哪里就是地缘政治的中心”,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言。
随着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可谓“杀遍仇寇、败尽英雄,天下再无抗手!”在地缘政治上也进入了全面扩张期,其代表作就是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如果说对阿作战还有9.11的国仇家恨做背书,那么伊战理由无疑是甚为牵强。但美国依然悍然出兵伊拉克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要借助伊战和阿战对伊朗进行东西的战略合围,从而解决掉这最后一个绊脚石。一旦伊朗被颠覆,中东也就全部落入了美国的掌控。
地缘政治大师麦金德曾经讲过:“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具体到当代,世界心脏地带已经转移至石油的中心——中东。美国掌控了该区域,也就控制了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那么通过控制其流向和价格,就可以”携石油而令诸国”,一举实现其“地球帝国”的战略构想。
但在美国全面战略挤压下,为了避免成为下一个伊拉克,2003年伊朗启动了核计划进行对抗,这也给了全球各大主要政治势力介入的理由。伊核问题在本质上已经上升到全球统治权的争夺战,没有任何大国希望美国独霸中东,因此阻力不断。美国纵然骁勇,终究也难敌中、俄、欧“三英”的牵制,最终在伊朗问题上久拖不决,进而也使得本来已经速胜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又陷入了消耗战,这在其后也成了消耗美国国力的绞肉机,甚至也为2008年金融危机埋下祸根。
多年来,伊朗已经成了美国中东战略的“在喉之鲠”,但美国又无法承担伊朗核爆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因此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拿下叙利亚、封杀伊朗的西进地中海之门,再辅以美国强大海军对波斯湾的绝对掌控能力,彻底将伊朗锁死在内陆,弱化其对中东的影响力,并强化经济制裁。长期看则寄希望于民生凋敝会引发内乱,导致伊朗政权更替。因此和伊朗唇齿相依、同为什叶派执政的叙利亚就成了美国中东战略的中心,美国也不惜大手笔军援和培训叙反对派,但无奈其屡战屡败、难以成事,通过联合国授权打击又屡屡被中俄否决。最终2013年9月奥巴马政府下决心单独对叙动武,并将战争议案提请国会。其时不但从黎巴嫩、土耳其南部的领事馆大规模撤侨,还在地中海和红海集结军舰,大战已经一触即发。
关键时刻,俄罗斯顶住压力,强力出手。俄海军“新切尔卡斯克”号、“明斯克”号和“亚速”号驶入靠近叙利亚的地中海东部海域,另外8艘战舰也向地中海集结,普京也表示要在军事上支持叙利亚,必要时刻甚至会派出志愿军。这也使得美国在最后关头无奈收手,颜面尽失,普京甚至还为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俄国虽在叙利亚问题上力压美国,但也结下了美俄交恶的祸根。
叙利亚战争威胁刚刚解除2个月,乌克兰就爆发颜色革命,亲俄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放逐,亲美势力全面掌控乌克兰,甚至开始计划加入欧盟和北约。这无疑是触动了俄罗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底线,因此强人普京只能当机立断出兵克里米亚。此举虽取实地,却失外势,导致和欧盟交恶,为西方世界所围剿,并引发了油价崩盘,经济上的内伤极重。
自苏联解体以来,乌克兰就一直是西方世界与俄罗斯争夺的焦点。过去10年乌克兰发生了多次颜色革命,政权更迭多达7次,美女总理季莫申科都熬成了大妈。但局面一直没有失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乌背后的大国博弈主体一直是欧盟和俄国,美国干涉有限。欧洲虽然希望将乌克兰拉入欧盟,拓展其对俄的战略缓冲,但毕竟乌克兰对欧洲远不如对俄罗斯来的重要,无论如何不值得为其甘冒与俄全面对抗、甚至是发生局部战争的风险,更何况欧洲在能源上还仰仗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
因此虽然博弈不断,但整体还是停留在“文斗”而非“武斗”,各方还是可以维持均势,总统亚努科维奇虽然亲俄,但议会却在掌控在亲西方的亚采纽克及其盟友手中。但2014年开始,美国一反常态,前后投入50亿美元的大手笔支持乌克兰反对派,导致平衡被打破,才有了其后的颜色革命。
因此本次危机的背后推手其实是美国,而非欧盟。这在危机爆发后的各方表现看也可见端倪。欧盟其实一直表现的相对克制,甚至在俄国悍然吞并克里米亚、乌克兰已经陷入全面内战之际,德、法领导人还亲赴克里姆林宫签下全面停火的“檀渊之盟”,并且随后拿出几十亿欧元援助乌克兰对冲美国的政治影响。
而美国则表现的唯恐天下不乱,在内战爆发后,美国甚至不顾欧洲盟友的反对,表示将向乌克兰输送致命武器,推动冲突升级,其背后所图可谓甚为深远,一箭三雕:其一,攻其所必救,将俄罗斯死死拴在东欧,从而“围魏救赵”,实现在中东、尤其是叙利亚的突破;其二,通过乌克兰这道裂痕,导致欧俄反目,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离岸平衡手的作用,强化了北约同盟和对西方盟国的控制;其三,通过联合西方世界对俄展开经济制裁,逼迫西方资本撤离俄罗斯、回流美国,支撑美国经济。
但在危机后,俄欧双方领导都表现了极大的政治智慧:普京在吞并克里米亚后立刻收手,默克尔则很心照不宣的默认了目前乌克兰的东西分裂,彼此都各退一步,美国寄予厚望的新冷战并没有爆发。而且俄罗斯在扛过了油价打击的第一波后,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美展开了反击。
2015年初俄罗斯获得塞浦路斯利马索尔海军基地和帕潘德里欧空军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和其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遥相呼应、已成犄角之势,再次强化了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并且在希腊危机中,普京还对其一再表示支持。希腊新政府也投桃报李,希望与俄共同探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前景,并且作为欧盟成员,希腊乐于成为连接俄罗斯与欧盟的桥梁。俄罗斯的一再重拳出击也逼迫的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最终在中东下出缓手,伊核问题正式破冰。
2015年7月,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正式宣布就解决伊核问题达成一致,从而为延续了12年的伊核问题谈判带来实质性突破,其影响无疑非常深远。美国苦心经营十余年的中东战略,最终功亏一篑。而中国经过10年韬光养晦的高速发展,在经济体量上不断接近美国,对美国长期维持霸主地位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导致美国不得不尽快从中东抽身,将战略资源全面向亚洲倾斜,封锁我国战略发展空间,这也导致我国周边瞬间风高浪急。
从美国历史看,压制“全球老二”的发展已经成为基本国策。从冷战后的美苏争霸,到90年代通过《广场协议》直接剪了日本的羊毛、带给其“失落的二十年”,真可谓不遗余力。如果说对其小伙伴日本都能够痛下杀手、不再愉快的玩耍,那么对未来最大的挑战者中国恐怕更不会心慈手软。更何况如果正常发展,至2025年我国经济总量就将超越美国,留给美国进行战略遏制的时间其实已经非常有限。这也是造成奥巴马政府置中东核心利益于不顾,也要重返亚洲的根本原因。
随着2012年从伊拉克撤军,开始“重返亚洲战略”,美国就不断加强在马六甲和关岛的军事存在,并且还重建了菲律宾的苏比克军事基地,极大强化了第一岛链,东海尤其是南海的地缘格局变得更为险恶,黄岩岛危机、钓鱼岛危机、香港占中、甚至是马航失联,无一不是剑指中国。
围堵中国,纲在日本。越南、菲律宾虽和我们在南海冲突不断,但毕竟国力有限,随着中国南海填岛工程完工,其影响将更为微弱。但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力在东亚仅次于我国,并且科技程度还强于我国,远非前述国家可比。
日本长期经济低迷后民族主义不断提升,最终右翼政权上台。安倍政府上台后一直谋求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成为正常国家,这一切无疑都需要美国的首肯。为了换取美国的支持,只能不惜甘为马前卒,冲在遏制中国的第一线。2012年,美国刚提出重返亚洲战略,日本就极为配合的主动挑起钓鱼岛危机,导致东海剑拔弩张。在2015年中美在南海争端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日本也跟进提出要巡航南海,导致中日之间在东海和南海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大增。
中东地区由于宗教、种族问题错综复杂,近几十年来一直战乱频发,成为亚欧大陆上最大的火药桶。本次伊核协议虽然短期缓解了中东的紧张局势,但长期看由于美国撤出该区域,冲突各方之间的博弈缺少了外部的强力制衡力量,反而会变得更为不可控。
而且美国在撤出中东前还埋下了不少祸根,不但大力扶植库尔德势力,在叙利亚、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四国打下了一个分裂的楔子,甚至还不惜养寇为患,眼睁睁看着极端组织ISIS在伊拉克攻城略地,缴获了大量政府军美式装备而无动于衷,通过“驱狼赶虎”的方式引祸水西流至叙利亚,借ISIS之手消灭巴沙尔政权,因此中东这个火药桶恐怕早晚有一天会达到临界点。
2008年金融危机前,全球经济的运行模式是美国进口、资源国和生产国出口,通过和沙特等资源国的协议强制石油美元回流。而中日等制造业强国普遍石油进口依存度都很高,而石油又和美元绑定,所以其外汇储备也只能被动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本土,由此美国则可以长期保持资本项下的盈余来平衡经常项下的赤字,并且通过美元超发向全球输出通胀、输入通缩,既享受了廉价的商品,又可以不断催生出口国的资产泡沫,待到时间成熟时,通过加息等手段推动美元升值,导致海外美元短期内大量回流造成所在国流动性枯竭,进而引发局部金融危机。其后,通过对危机国家“剪羊毛”获得巨大的资本回报来填补美国日益攀升的财政赤字。从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到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莫不如是,这也几乎已经成了美国战无不胜的金融必杀技。
但9.11后两次反恐战争仍无法拿下伊朗、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不但没有控制住中东的石油资源,还劳师无功、徒耗国力,导致国债急剧攀升,美元信用也受到极大挑战。为了修复岌岌可危的资产负债表,美联储无奈之下只能纵容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并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作为近几十年来在美国本土爆发的最大规模经济危机,这也标志着美国加杠杆拉动全球需求的旧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美国急需去杠杆以自救,而这也为日后的货币战争埋下了祸根。
自古以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去杠杆虽是良药,奈何却极为苦口,在没有经济实质性复苏的情况下,必然会带来短期经济的收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无异于刮骨疗毒,会极为痛苦。
从美国经济的总体状况来看,其资本项下的美元回流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石油美元。2009年以来,OPEC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了接近0.8万亿美元,基本都流向了美国;如果算上非OPEC产油国甚至超过了2万亿美元,每年增长接近5000亿美元,相当于做了两次QE。但随着2014年国际油价的暴跌,石油美元日渐枯竭,2015年甚至有可能会出现负增长,彻底打乱了美联储的调控节奏,只能被迫提前启动加息,打响了全球的货币战争。
本次加息可以说是酝酿已久,在QE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其实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进入美国本土的非常有限,反而大部分都以广义套息交易的形式进入了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据统计,至2014年累计资本净流入高达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QE大体相当。这在催生上述国家的资产泡沫的同时,也为其后的剪羊毛做好了铺垫。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这部分资金通常会进行高杠杆操作,因此也就对息差高度敏感。当联储加息导致趋势反转时,大量资金就会开始一边倒的去杠杆,抛售新兴市场的资产头寸,从而引发汇率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导致流出国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崩溃性暴跌。而美国则可以顺势利用早已准备多年的超额准备金剪羊毛,获取抄底暴利。
近几年美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就是页岩油气革命带来的能源独立和以之为依托的制造业回流,但油价的暴跌却大幅削弱了美国的廉价能源成本优势,因此其经济复苏基础逻辑正在被破坏,加息一旦成为趋势,将显著增加企业和政府的融资成本,并会破坏美股长期走强的基础。
今日之中国与在1998年时已经大不同,中国已经积攒了足以与美联储抗衡的庞大外汇储备,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随着资源价格的暴跌,肯定也会加大抄底力度,美联储苦心经营多年的战略反而可能会为他人作嫁。
过去几年美国QE释放的流动性主要都流向了中国,这也是美联储这盘布局多年“很大的棋”真正兵锋所向。但中国过去几年经济增速显著快于美国,除了部分区域的房地产外,资本市场的泡沫也不严重;杠杆率虽有提升,但在全球范围并不突出,还有全球最大的外储和银行系统天量超额准备金已备不时之需,因此发生系统性风险概率其实很低,完全无机可乘。
当前来看,中美货币博弈将全面升级。美元持续升值的这一年间,新兴国家累计流出美元接近万亿,基本上已经回收了QE释放的半数美元,但人民币汇率却保持稳定,完全不落下风,让美国无从下手。但2015年A股6月份大跌,央行被迫救市并选择了人民币急贬,导致中美货币博弈开始升级。
有分析家称,只要中国能顶住这波热钱的集中撤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这轮货币战短期就是打了个平手;长期则取决于中美两国谁的经济能率先复苏、谁就占据了先手,赢得国际资本的支持,说到底还是拼的经济本身。
眼下,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康波的长波衰退期,主要经济体的增速都在系统性的下台阶,过去那昂扬向上的10年已是一去不返,这种大趋势的力量如何是美联储凭一己之力所能改变。如果人力真能胜天,80年代后日本也不会白白失去了20年。
纵观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油价进入熊市2~3年后,很多资源国都会发生非常严重的政治危机,甚至转化为对内或对外的战争。而美元进入升值周期2~3年、尤其是美元指数突破100后,新兴市场国家往往也会伴随发生经济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
目前的情况可谓双期叠加,未来2年的国际局势无疑会愈发险恶。2015年5月索罗斯也提出全球正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临界点,希望中美能够展开合作以规避战争风险,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专家分析,美国对华有围堵,但无热战。与俄罗斯不同,中美经济高度绑定,彼此之间都有大笔投资、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还是美债第一大持有国。一旦爆发经济战,基本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代价巨大,其实也很难彻底制服中国。因此,美国赌上的就是整个西太平洋甚至是全球的霸权。
更何况,在并没有收服欧盟和遏制住俄罗斯的情况下,中美开战欧盟和俄罗斯必然会渔翁得利、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即使惨胜,恐怕也会落得二战后英国的下场,赢得战争却输了天下。因此在没能打垮俄罗斯、分化欧洲的前提下,美国对中国只能围堵,却无力热战。
当前,中国的软肋在于能源安全。这也是此番中国领导人出访中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战略上最大的软肋就是能源安全,每年进口原油超过3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60%,而且一半以上都要经过美国控制的马六甲海峡,相当于被扼住了能源通路的喉咙,导致我国在能源领域毫无战略纵深可言。一旦发生战争海上油路被封锁,原油储备仅够支撑1周,空有飞机大炮,也只能不战而亡。
因此,能源安全才是最大的国家安全——悠悠万事,唯此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