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论

2016-10-28

民主与法制 2016年27期
关键词:工匠薪酬机关

判决书应当怎样说理

近日,重庆市巴南区法院某法官就一起离婚案所撰写的判决书在网上爆红,被称“史上最转判决”,原因是判决书中引用了《圣经。马太福音》,且其中充斥很多富于情怀的“鸡汤文”。对此判决书,有点赞者,但更多的是拍砖者,其中大多数是手握法槌的同道之人。它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判决书应当如何说理?

我们知道,文学以探求人性为己任,充满人情关怀。而貌似冷面的法律也不外乎人情,皇皇大观的法律规则大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之常理常情的基础上。所以,文学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不过在形式上,文学是一种感性表达,而法律则是一种理性的推演。正因如此,在上世纪70年代的英美国家,兴起了一股法律与文学运动。文学因法律而丰富,法律因文学而温情,两者由此而相得益彰。法律规则不管如何高高在上,最后都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而判决书则是法律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因此用文学化的方式来诠释法律规则的内涵和价值,自有其必要性和意义。不过文学只是手段,运用法律规则恰当地处理案件并由此向当事人和社会清晰地传达法律的价值才是目的。手段终究要服从目的,法官不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接受度,一味地张扬自己的文学表达,是一种过分的矫饰,这样的判决是不适宜的。

——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沈海平

法律人也要认真对待工匠精神

曾几何时,我对张秉贵这样的劳模不以为然。在短缺经济时代,售货员对待顾客态度生硬,一度成为相声讽刺的对象,有关部门宣传张秉贵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普通售货员能对劳模见贤思齐,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与销售利益挂钩,销售对顾客显得格外热络,传统售货员形象逐步为人所淡忘,于是,我一度迷信利益挂钩及物质刺激的效能。然而,日本机场清洁工及张秉贵的故事,让我反思以往所谓“理性经济人”的观点是否成立——在同样的薪酬条件下,为什么两人傲视同侪,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显然,这是了不起的工匠精神所致而非物质刺激的结果。

相形之下,法律职业以精英行业自居,强调职业精神;法律人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关注公众利益胜过自身利益,职业精神使得正义得以伸张。然而,现代社会甚嚣尘上的商业化趋势侵蚀了法律人的职业精神,严重损害了法律人的公众形象。法律职业不同于清洁工、售货员这样的普通行业,然而,日本清洁工及张秉贵能将普通工作发扬光大,彰显了工匠精神的魅力,那么,法律职业不妨放下“精英”的包袱,学会以“法匠”自居,认真对待工匠精神,追求“耐心、专注、坚持”。这些特质也是法律职业主义的写照。认真对待工匠精神,愿意以法匠自居的法律人才能赢得公众的尊敬。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律文书学研究会秘书长 许身健

“告官要见官”的制度保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十个方面对全面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作出部署。“告官不见官”,行政机关消极应诉是自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一直困扰行政诉讼的“顽疾”。此次《意见》的颁布回应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是政府机关加强自身约束的重要举措。

此次《意见》由国务院——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印发,同时第一次将行政机关应诉的制度提级到全国范围,作为行政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对各地各级行政机关都有约束。相信通过该《意见》的发布,一定会更加规范行政机关行为,为司法裁判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

——中央党校政法部讲师金成波

保障教师薪酬要从全方位财政法治保障人手

频发的“教师集体讨薪”事件,反映了我国不少地区教师薪酬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事实。以事后问责为核心的教师薪酬财政法治保障观念,导致教育财政制度实施的疲软,不足以保护教师的劳动报酬权。按照现代财政法治观念的要求,打造全方位财政保障体系,将是教师薪酬保障的有效之策。首先要确立教师薪酬优先给付制度,即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来建构教师薪酬优先给付体系;其次应具体落实教师薪酬优先给付的财政保障机制;第三要健全拖欠教师薪酬的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这是教师薪酬保障的最终屏障。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悟真

猜你喜欢

工匠薪酬机关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差异化薪酬管理和员工激励探讨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工匠神形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打开机关锁
工匠赞
机关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