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预付卡变成诚信滑坡带
2016-10-27
小小预付卡犹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解决“老大难”问题的态度与能力,也检验各个职能部门对群众获得感的重视程度。
剪发卡、美容卡、健身卡、洗车卡……打开钱包,相信不少人都会持有几张消费预付卡。在服务行业,这已成为不少商家的标配,但这种看似“双赢”的局面,其实很不稳定。以互信为基础的这种商业模式,存在商家失信带来的隐患。稍不留神,消费者可能就被形形色色的预付卡给“卡”住了。
现实中,由于准入门槛低、市场饱和度高、存续周期短等因素,预付卡消费渐成纠纷高发区。它甚至变成一些商家的“圈钱卡”、消费者的“糟心卡”。此前,遍布全国20余座城市的“水果营行”连锁店陆续关停,知名餐饮连锁企业“代官山”上演跑路事件、经营者完全失联,均导致相关预付卡用户蒙受损失,并引发广泛关注。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预付卡消费投诉年均增长35.7%,2015年达到2.93万件。广东省消委会近日也披露,全省2015年预付卡投诉受理案件数已逾7000件。
预付卡这种消费模式,和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更影响大家对社会诚信度的直接观感。为蒙受损失的用户扫清维权障碍、畅通救济渠道,是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然而,具体到预付卡的治理上,消费者发现维权难度是集成式的。比如,备案制度存在盲区,政府执法成本高,商家违规成本低,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都可说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曾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发卡企业在开展单用途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备案,实行资金存管制度。实际上,主动备案的商户少之又少;这一办法针对的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无法阻遏“小店跑路”现象。正是不知道怎么有效地维权,许多人选择了忍气吞声。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方面,有明显进步。不久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进一步织密了制度之网;在执行层面,法治和市场化手段的应用也更加得力。然而,征信体系的建设不能缺角,否则其效用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破窗效应”。从这个角度看,预付卡乱象背后存在的监管缺位,如果不下大力气消灭,有可能形成社会诚信的滑坡带。
社会信用体系的效力,与市场秩序以及个人的创业、生活、工作、就业等直接挂钩,一端连着社会管理手段,一端连着日常生活体验。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去清理信用秩序中的紊乱,才能让信用意识由外而内,成为社会公众心中共同的遵循。
小小预付卡犹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解决“老大难”问题的态度与能力,也检验各个监管职能部门对群众获得感的重视程度。尽快完善社会征信体系,进而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把这套体系用起来,辅之以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类似的信用风险才能得到控制,诚信社会的建设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