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僵尸企业规模有多大
2016-10-27托马斯·加特利
托马斯·加特利
数据显示,只有约10%的中国企业真正面临财务困难。简言之,僵尸问题看上去并不太像一个庞大的系统性问题,而更像是房地产和重工业步入周期性衰退的正常效应。今天的僵尸企业集中在最受房地产放缓影响的重工业,尤其是煤炭和钢铁。
根据众多论述,中国经济正被僵尸企业大军拖垮。这些企业不盈利,依靠巨额补贴才能存活。此种灾难性场景不光能在狂热的阴谋论者粗制滥造的文章中找到,而且,“僵尸”,近期也成为头脑清醒的政府官员演讲中的关键词。
不过,僵尸军团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却少有人给出确切说明。事实上,数据显示,只有约10%的中国企业真正面临财务困难,这个数字远低于上世纪90年代末大危机和改制期间。简言之,僵尸问题看上去并不太像一个庞大的系统性问题,而更像是房地产和重工业步入周期性衰退的正常效应。
当然,企业何以成为僵尸并无严格定义。但我们可以从那些正处于亏损状态的公司简单入手进行考察。实际上,涵盖全国约37.5万家大公司的中国工业调查,会按月公布亏损企业数量。2015年底,亏损企业的比重是13%,且过去三年变化不大。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亏损企业占比约为20%,在此之前,亏损企业占比从1998年历史最高的29%稳步下降。
另一个简单的指标是上证综合指数的亏损企业比重。在上证综指1077家大型企业里,约15%汇报的净利润为负,比2011年高出约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09年的21%。工业调查和上市公司数据显示了相似的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大型企业约15%亏损并不是特别可怕的情况。拿美国作对比,历史数据显示,标准普尔1500指数任一时间点里都有约10%~15%的企业亏损。但这个比例当前是20%左右,因为能源行业损失巨大。 在持久的工业衰退后,上证市场的亏损企业很难说要比相对健康且多样化的美国市场少。因此需要更多的审视。毕竟,今日中国的僵尸企业概念不仅适用于亏损企业,还有那些通过政府救助和廉价债务而人为保持生气的企业。工业调查数据尚不足以解释以上因素,可能要从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去发掘。
基于这个宽泛的定义,称得上僵尸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分布不均,上证综指中有55%的能源企业和45%的材料企业符合条件。大部分“僵尸”——约70%左右——是国有企业。上证综指企业中,国有企业超过50%,其中又有超60%属于能源和材料行业。同时,只有23%的非必需消费品企业和10%的医疗保健企业出现在僵尸企业之列。当然,这种模式正是我们对中国“双速”经济的预期:重工业由于物价下跌和住宅建设减缓处于低迷期,而消费性开支和服务业更富有弹性。
然而,就此断定中国近28%的企业是真正破坏生产力的僵尸实为言过其实。事实上,凭借当地政府、银行和供应商举债经营以支撑盈利,并不必然使企业成为僵尸。在世界其他地方能够运用这种杠杆的大公司也将这样做,而且从股东的角度也应该这样做。
更确切地说,很多企业蒙受损失只是因为去年商品价格的惩罚性下跌。如果商品价格稳定或恢复,像近来的石油和铁矿石行情这样,很多僵尸会突然重获生机。因此,将28%这一数字视为上海市场中潜在僵尸数的上限较妥。
更加严格的僵尸定义并非目前恰巧亏损的企业,而是那些假如继续生产则在经济上显得不理性的企业。也就是说,这些企业不光净利润为负,且营业利润也为负或接近负值。
假设业外亏损企业比例是业内的一半,并根据经济体中行业随时间下滑的比例进行调整,则工业调查数据意味着全国约9%的大企业正在亏损。有趣的是,这两个数字最后都比根据未调整的官方数据所猜测的15%要低。
总而言之,两组独立的数据都显示,当前中国经济中财务困难及亏损的企业的比重约为10%,相较其他国家或中国自身的历史数据,这并不是特别高。2011年,中国这一比例在7%~8%之间,很显然过去几年情况极大恶化了,与2009年不相上下。然而,1998年亏损企业的比重超过20%,这种严峻的形势是当时国有企业大规模裁员和重组的明确理由。相比之下,今天的僵尸企业集中在最受房地产放缓影响的重工业,尤其是煤炭和钢铁。
虽然中国政府现在还没有提出大规模的经济重组,但确实正在采取主要旨在帮助煤炭和钢铁企业应对衰退的措施。事实是,当前更多的企业并非完全亏损,这更多是因为持续的经济刺激使得增长率更高、更多企业有利可图,而明里和暗中补贴的作用相对较小。
如果目前渐进式应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努力奏效,商品价格持续稳定,那么中国的僵尸大军将在未来几年内开始缩减,即便GDP增长继续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