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理州行政中心的变迁记忆
2016-10-27张纲
●张 纲
关于大理州行政中心的变迁记忆
●张纲
2004年2月2日上午,大理白族自治州州级行政办公区正式启用,上午10时,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及在龙山办公的53个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启用仪式。
因工作关系,我亲历了大理州州级行政中心的整个变迁过程。
一
在大理,人们习惯于把大理原来的州级机关所在地称之为“老州政府”。如今大理州州级行政中心的诸多老建筑屹立在老城区中,见证着历史风华,铭记着人物丰碑,彰显着建筑的风骨。
1990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到中共大理州纪委工作,进入“州委、州政府大院”上班。1996年调州政府办公室工作,正式进入州政府办公大楼上班。
大理州委、州政府办公大院位于大理市下关人民南路与幸福路之间。州政府办公楼座落于大院正中间,坐南向北。办公楼以典型的三层苏式建筑门楼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延伸,呈东西对称的二层砖混楼房,为苏式建筑与大理民居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州委办公楼位于政府办公楼左后侧,自成一小院。州纪委、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委统战部综合办公楼位于州政府办公楼右后侧,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
州政府办公楼和州委办公楼、州纪委办公楼之间为绿化景观,正中间有一假山,周围柏树环绕,显得端庄大方,清秀典雅。州委办公楼和州纪委办公楼之间有一宽敞通道,直通龙溪路,这就是所谓的南门。州政府办公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幢“L”型两层白族民居建筑办公楼,当时的财办、旅游局、统计局等单位在此办公。州政府正门(北门)两侧有两栋二层砖混办公楼,州劳动局、州志办及信访处、保卫科在此办公。
州政府办公楼一层大厅两侧分别为州经委、州计委、州体改委、州物价局办公所在地。二层中间为会议室,左侧为州民委,左侧临会议室部分办公室及会议室往右为政府办公室。三层中间为州政府领导办公室,三层两边端头为会议室,右端会议室较大,为州政府常务会议室。
州政府旧址左家琦摄
州委、州政府办公大院总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其中最具风格和特色的当数州政府办公大楼。该楼建于1957年。云南和平解放后,在大理设立专区,地委办公地点为今大理军分区附近。
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为了解决自治州机关办公问题,1956年,开始进行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办公楼的建盖工作。该楼由大理州公安局基建科设计,具有浓厚的苏式建筑风格特点,于1957年年初正式动工兴建,1957年底建成。1958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原建筑为人字平顶结构,东西两端二层顶的会议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增建,之后未有大的改动。
当年,老州政府曾有过最辉煌的岁月,诸多单位和主要部门云集在此,曾经工作在那里的人要么是当年手拿铁饭碗的国家干部,要么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从各条战线上来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当时,大理(下关)的很多建筑融合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点,而大理州州政府办公楼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它既不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小巧玲珑的性格特征,也不属于粗犷、张扬、个性十足的建筑。大理州州政府办公楼主楼和配楼,主楼位于政府大院正中位置,配楼位于东西两侧。主楼是一幢中西合璧风格的清水红砖建筑,有大量的砖雕花饰,并采用红砖和青砖相结合的方法使建筑与众不同,建筑屋面为青瓦大理民居建筑风格屋面。
大理州州级机关办公用房大多建于40—50年代,受结构体系及建筑用材制约,除州委、州政府办公大院相对集中外,多数分散于大理市下关的主城区内,占据着商业价值极高的地段,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又降低了土地使用价值,加之很长时期以来已经不能满足州级机关办公需要,很多办公用房包括州政府办公大楼等被鉴定为危房,几次地震预警都出现险情。为解决上述矛盾,加快大理城市建设,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州委、州政府多次论证研究后,特别是对地处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内的“龙山”进行了深入勘查后,认为该地区位置好,东临凤仪、海东地区,南接下关城区,西眺苍山,北邻洱海,实施州政府机关办公区向龙山东迁的工程,对当今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州委、州政府认为实施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搬迁项目,一是符合云南省人民政府大理现场办公会要把大理建成滇西中心城市,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滇西枢纽,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胜地,全国两个文明建设搞得最好的民族自治州之一的要求,有利于加速实施大理州“中间突破、两翼展开、沿路开发、再造优势”的城市发展战略,促进大理市东拓北展的建设进程,逐步实现建成中等规模城市和滇西中心城市的目标;二是结合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实施,让出繁华地段用于商贸,有利于繁华城区、搞活市场、发展经济;三是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发龙山荒坡,推动省级大理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促进开发区的开发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使之尽快形成能够辐射全州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可以缓解州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长期以来拥挤不堪的矛盾,改善陈旧简陋的办公条件,推进机关办公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老城区的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楼自建成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有四十多年,其间历经了建州以来的十一届政府,见证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发展,是大理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建州的唯一纪念建筑物和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象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2003年被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州委、州政府办公大院现为大理州中医院所在地。
二
大理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建设项目经州委、州人民政府多次研究后,于1997年4月16日向省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将大理州州级党政机关办公区迁往郊区的请示》,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正式写入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5版),关于行政办公区规划是这样明确的“州行政中心迁往下关东部龙山,形成标志鲜明、用地紧凑而又空间舒展、环境优良的新中心区”,并由此带动城市用地“重点向东部龙山方向发展”。
1997年4月29日州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就龙山开发和州级机关搬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会议纪要。1997年8月,州委、州人民政府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大理市城市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12月4日,州人民政府再次向省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请求批准实施龙山开发工程的请示》,得到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8年云南省土地管理局下发《关于大理州人民政府东区开发及绿化基地建设征用土地的批复》(云土复〔1998〕建字388号),同意统征大理经济开发区天井办事处山西村及石屏村荒地58.2公顷作为大理州委、州政府机关办公区。此后两年办公区的规划设计方案经过多轮专家评审论证,最终《大理市龙山州级行政中心竖向规划》(大政复〔2000〕20号),及《大理市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大政复〔2000〕22号)获州人民政府批准,两个规划确定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总体规划、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建筑用材等。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特色、一次建成、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业主负责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施工管理制、质量终身制,为此州人民政府下发了《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大理州龙山工程项目任务书〉的通知》(大政办专〔2000〕38号),正式委托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项目法人”,对龙山工程开发建设实行总承包,负责把批准的详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该工程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
龙山办公区在建筑风格及功能设计上,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建筑、环境、景观特色、地域特征及人员行为模式等诸多因素,合理布局以满足现代办公要求及创造优美、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着重体现当地民族建筑文化、民俗、民风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规划过程,将行政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行政中心区,形成大理州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景观设计上,创造性地进行整个环境规划及建筑群体规划设计,突出行政区的标志性和地方性,做到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行政区内各个职能部门对功能要求的不同及其地位的主从关系,合理布局,体现现代行政区民主、开放等特色。合理组织内外交通,根据不同性质的交通要求,科学地规划了动态交通流线和静态交通位置,以保证行政区运作的规范、快捷、高效。保持和加强龙山原有的山体特征,适当开挖,满足建设的要求并保护龙山自然的山地景观效果。
龙山办公区在目标定位上,建设富于时代感和地方民族旅游特色的行政中心以及面向大众的、具有鲜明个性化的现代办公和广场空间,为洱海之滨的城市边缘增添新的特色景观,成为花园式、园林式的现代办公区,使之成为大理市东部的窗口及标志。在认真分析中心区性质、功能、自治州民族旅游构成情况及大理地区历史文化构成、历史文化内涵特色、地区自然环境特色、地区民族建筑特色的基础上,特色定位确定为:以简洁、大度、深沉、凝重为基调,结合白族民居建筑中的“青瓦、白墙、基石”,创造出一种严谨、恢弘、清新、明快,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行政中心区。
龙山办公区功能布局以龙山盘山路为界分为公共区和办公区。其中办公区包括州级各部门办公建筑群、国际会议中心、综合服务点三个部分。州级各部门办公建筑群在平面上以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为主轴线,并以主轴为中心,按照党委、政府与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分为几个平台,将各部门与党委、政府形成两翼展开的平面布置形式。会议中心及综合服务区包括餐饮、值班住宿、邮政、大型会议、休闲、文体活动等设施,占地11公顷,是行政区面向公众市民的完全开放型公共绿地广场公园。
龙山办公区空间序列根据空间开敞程度各自的属性,共分为四个空间层次:首先是开放型绿地及广场组成的公共空间(包括一个专用于市民休闲、活动的市政广场园林区);其次是建筑群之间绿化及入口组成的半公共空间;然后是单位内部庭院半私密空间;最后考虑的是办公建筑内部私密空间。
根据空间所在的不同高程又分为三个空间层面:一个是入口标志;另外一个是州政府大楼的其它建筑群落;还有一个是州委、州人大、州政协及其它建筑群落。使之形成层层递进,步步登高之势。
龙山办公区交通组织保持原规划中盘山路的走向及定位;以苍山路与息龙路延长线的结合部为中心,形成三条扇形轴线,中轴为20米的步行道;两侧轴为11米车行线,形成行政中心区的两个主要车行出入口。还包括了行政区的内部道路系统及停车场,坚持以确保每一办公楼车辆能直通及停车相对集中的原则。
龙山办公区绿化系统由14万平方米的开放型绿化园区及广场公园为先导,将绿化引入各个建筑群组之间,再向庭院渗透,又因地形的高差,层层递进,从而形成层次的丰富多彩、相互渗透、相互借景的绿化空间及广场系统。景观组织以建筑、绿地、水体、行道、雕塑、石材艺术小品和广场等组成。规划中还包括了专业规划,如:道路建筑竖向规划;给水、排水、消防规划;电力、电讯规划;地下人防规划等。
办公区保持和加强了龙山原有的山体特征,不但满足了设计的要求,而且保护了龙山自然的山地景观效果。在地方民族特性上,办公区从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结合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民族建筑文化、民俗、民风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而在现代适应性方面,办公区充分考虑了现代办公的要求,在内外部功能的设置上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作为在大理这样一个地域独特、环境优雅、文化悠长的民族地区,民族性及地方性始终被放在核心位置,较好地体现了大理的地区文化及地方特色。总体来看龙山办公区像一个依在苍山脚洱海畔的村落,高低错落的建筑,大大小小的院落,带来亲切宜人的感受。
庭院“天井”是大理人民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人民的情感依存和生活中心,也是家庭的绿化中心。这种天井是由房屋和照壁围合而成的空间,同样给人以“建筑的感觉”。作为民居中各部分使用功能延伸和不可缺少的补充。龙山办公区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形成低矮的建筑群、明亮的窗户、自然采光通风等办公条件。最大的舒适性来自办公区众多庭院天井,这些天井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多为三坊一照壁围合而成,加上围绕天井的外走廊,改变了办公建筑常用的内走廊格局,带来更多阳光和空气。
充分发挥用地面积较大、自然环境较好的优势,发掘白族村落的聚居意义,发扬“天井”的场所精神,结合恰如其分的形式复制,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的低密度村落式行政办公区,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首先是形式的继承。“青瓦白墙”是大理白族民居最多见的描述,因此这便是白族民居最传统的最具特色的形式特征。办公区原样沿用了这一形式,青瓦两坡斜屋面,白色墙面下是青石墙角,墙体转角处均用青石做“金包玉”。至于那些随处可见的“照壁”,在办公区内主要作为围合和装饰构件,充分发挥民间能工巧匠的工艺水平,极力展现了它的装饰作用,精雕细刻极尽奢华,与简洁庄重的办公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宛如礼服上精美的胸花,令人驻足留连赞叹不已。其次是精神的继承。
龙山办公区全景
大理具有众多的民族文化特色,苍山洱海的秀美、白族民居的清雅、剑川木雕的精美、本主文化的独特、大理石天然画的奇异等等。办公区的室内设计紧紧围绕地域文化,普遍采用大理石、剑川木雕等当地建筑及装饰材料,不仅使办公区的室内设计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使办公区从内到外都成为大理最具特色的名片,而且在扶持和发展地方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龙山办公区建设用地为市郊荒坡地,征地费用较低,建筑层数为低层,减少了地基处理及大量设备费,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本地建筑及装饰材料,因此龙山办公区的建设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列入搬迁计划单位的房地产,统一由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龙山建设办公室,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公开拍卖,收益交州财政用于龙山建设,因此,龙山办公区建设经费主要是州级机关原有办公用房及用地拍卖或者置换所得。新办公区建设的同时,政府将位于下关黄金地段的原州政府大院无偿划拨给大理州中医院,作为社会事业项目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龙山办公区建设还同步实施了大理国际会议中心、龙山公园和龙山广场三个配套项目。
大理国际会议中心。大理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7690m2,由大型多功能区、专用会议区、会见区、餐饮区、服务办公区和其他功能区组成,各项设施均为国际标准。其中:大型多功能区建筑面积1250 m2,可容纳500-600人,主要用于大型会议、宴会、演出、影视、会展等,专用会议区建筑面积870 m2,由一个可容纳300人的阶梯型中型会议厅和两个可容纳100人且内部设置较高的阶梯型小会议厅、小型多功能厅组成;会见区由中式和西式两个会见厅和三个休息厅组成,可同时会见并容纳60-80人;餐饮区建筑面积918 m2,分别由一个大餐厅、四个大包房和专用备餐厨房组成,可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并具备专用的伊斯兰备餐厨房和就餐包房;服务及办公区建筑面积250 m2,由多间管理及办公用房、会议音像及自动会议系统服务用房组成;其他功能区由卫生间、同声传译室、专业服务用房等组成。会议中心内还设有两个面积为860 m2的中式园林区,整个会议中心体现了“安静、优美、清心、宜人”的环境,是一个园林式、花园式的国际会议中心。
龙山公园。总共占地面积500亩。龙山公园既是对外开放发展旅游度假观光的专业性公园,还兼有对行政中心区、广场、市民的供水职能。目前,公园内建有大理市内最具地方文化品味的城市标志性工程“迎风塔”和“天龙八部”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塔总高97米,一层地面高于洱海平面70米,塔内设有可容纳120人同时就餐的旋转餐厅和专用观景厅各一层。主塔周围建成的“天龙八部”建筑群楼还设有餐饮、娱乐、休闲服务高级设施。公园内部空间不仅培植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园艺景观,还构筑了多个以大理地方民族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大型雕塑。公园内还建有大型表演广场和停车场各一个。公园的建成必将改善和促进大理市旅游业的发展。
龙山广场。广场占地面积200亩。设计定位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场主要提供广大市民活动、休闲、娱乐、观光。因此,广场的规划设计内容包括了高档次的绿化园艺区、大型音乐喷泉、大型雕塑群(如体现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团结颂和欢乐颂)、水景、活动广场、人行栈道等。
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建设工程是大理州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举措,又是一项牵涉面广、资金投入大、实施周期长的系统工程,更是标准高、要求严、难度大的跨世纪工程。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历任领导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建设者的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如期实现了2003年底全面建成,2004年2月1日正式启用的目标。
2004年,2月2日星期一,州委、州政府及大部分州级机关搬迁新址——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正式开启了龙山州级办公区工作的新日程。
龙山居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北端。远观龙山,洱海尽处一峰凸耸,形似龙,气若虹。北临碧波万顷的洱海,山环水绕;西望葱郁雄峻的苍山,亘古绵长。办公大楼具有白族建筑特色和现代化办公设施,和龙山公园、龙山广场融为一体,与团山公园连成一线。
办公区总占地面积478亩,一期工程建成独立式建筑26幢,总占地面积77000平方米,州级党政机关53个单位和部门迁入新办公区。二期工程于2005年6月启动,2006年12月全面完工,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共有11个单位和部门迁入。龙山办公区和龙山公园、龙山广场连为一体,相互辉映,成为自治州首府城市的窗口和标志,大理风景名胜区的又一靓丽景区。
三
如今,老州政府所在地已成为餐饮业发达的综合商业街,也是下关仅有的老街之一。州政府十多年以来却悄无声息地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迁。
顺着记忆的长河,我们试图寻找岁月印刻在这条路上的脚步。游走在下关,那一端仿佛是所有大理生活已被定格的未来模样,这一端是无法割舍的老城印记,中间是缓缓流淌的岁月之河,而我们都注定要从河的这一端渡到彼岸。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有着本地文化的细胞,只是,高楼大厦林立的今天,随着大理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多数标志性的楼堂馆所已不复往日的辉煌。掀开历史风尘的帷幕,每座城都有它的历史,也有着它的别名,或是一座山,或是一条河,又或是一所老建筑。时间过往,那些繁华与荒芜再无人忆起,唯有建筑留守在原地,诉说着过往的点滴。老州政府的建筑还有一部分依然屹立在现在的州中医院的院子之中,州政府老办公楼已经作为文物保留。它们代表着那个时代办公建筑的精粹和沉淀,凝聚着那个时代里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神和气质。
追梦年代的那些鲜活细节,在笔者眼里很多都历历在目。此番回忆只是其所经历事件中的一小部分,但足以折射出老州政府变迁的背景和轨迹,也足以表达一名“老州政府”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赤诚和对生活的感恩之心。
编辑手记: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是城市的名片,是人们寻路的一个地标,也是一种带着城市文明与神韵的时空存在,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多姿的建筑风格,见证并熔铸出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审美追求。一个城市里那些被拆除或者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历史,还将见证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城市发展的脚步一路前行,而历史的痕迹正在逐渐消失,本期推出的《关于大理州行政中心的变迁记忆》,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作者通过其个人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大理州行政中心的变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