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2016-10-27徐云祥
徐云祥
摘 要:本文简略介绍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作为后现代设计的先锋——波普艺术,它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存在很多关联,两者都追求大众化、娱乐化的艺术设计方式;都在以反对权威、精英文化、追求个性、自由面貌呈现。正是由于波普艺术文化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才使得设计能够正本清源、回归到设计的本质,那就是以人为本,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满足人的精神的、情感的需求。
关键词:现代主义 大众艺术 波普艺术 后现代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内燃机、电力、通讯、化工等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科学技术被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加速了工业的发展。现代设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现代主义简洁的几何形造型,以及对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适应了大工业的标准化、流水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功能主义原则,使得设计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满足了大众对于物质的需求,走出了西方社会因物质的匮乏造成困境,尤其在二战后,对于恢复因战争造成的创伤,现代主义设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代主义设计对于人类的设计进步功不可没。然而,二战后期,至五十年代随着西方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现代主义设计转向于形式主义的国际风格,“方盒子”的造型、“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使得现代主义日渐式微。其原因是西方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生活富裕的人们已不能满足设计产品功能所带来的有限价值,而是需要更多更有艺术情趣、人文内涵的艺术设计产品。物质上的富足,必然带来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更新,后现代主义便是在这潮流中出现。而出现在后现代主义之前的普波艺术思潮,则后现代主义形成之前的先锋性运动。
一、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最初源于英国,英文popular(流行的大众的)的缩写“pop”,即流行艺术,大众艺术。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它是从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英国由一群自称“独立团体”的艺术家、批评家和建筑师引发,他们热衷于都市大众文化的创作,并将大众消费品作为艺术创作素材。如:汉密尔顿的于1956年作品创作的著名拼贴画《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变成如此不同,那么迷人》,这个作品成为了波普艺术诞生的标志性作品,也是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影响广泛全球性艺术运动,因为以安迪·沃荷(Andy Warhol)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的积极投身到普波艺术创作实践中,为推动波普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产生至今仍影响深刻的艺术作品。波普艺术及波普设计的产生,实际上反映了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后的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危机及个人价值观的改变,表现出年轻的一代追求自我、标新立异的心理状态。波普艺术运动是来自基层草根青年自发的一场文化艺术运动,是站在精英文化的对立面而追求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它缺少系统理论的指导;在设计上,追求新颖、奇特的视觉效果 ,推崇即兴消费、用完即弃消费方式,同时由于过分的猎奇设计,很难满足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要求,也就违背了工业生产的经济法则。因而,从上述两点来看波普艺术的发展也就很难得到延续、长久,成为艺术史上昙花一现随后便销声匿迹的艺术运动。
但是波普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打破了二战后设计领域过于沉闷的局面,尤其是现代主义国际风格所表现出的严肃、冷漠、单调的一面,代之以轻松、活泼、诙谐、赋予人性的设计风格出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普波设计在设计色彩方面的大胆运用和对形态的表现方面,更是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设计领域,带动了各领域的设计师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普波设计以一种主动贴近大众的设计方式,消解了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差别、现代技术与人类情感的隔阂。普波艺术及普波设计对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是后现代主义运动到来黎明前的一道曙光。
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通常是时间上的一个概念,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也就是以信息、原子能、航天、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技术的发展为标志,是人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尤其是国际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风格,它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作于七十年代,成熟于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是指现代主义设计以后的各种流派,狭义的是指名为后现代主义的这一种设计流派。后现代主义产生为广义的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流派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三、后现代主义三个不同时期
后现代主义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最初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针对密斯·凡·德罗提出的现代主义“少即是多”口号,提出“少即是烦”的信条,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把美国市政府炸毁了由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山崎实设计的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群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结束的标志。1977年,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系统的分析哪些与现代主义相悖的建筑,明确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使得先前各自为政的后现代主义运动有了统一的名称和确切的内涵,并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的建筑实验并不多,且都是一些小型住宅建筑。如1962年与他人合作设计的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70年代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形成,后现代主义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始逐渐涉及到公共建筑的设计,形成了融合多种建筑风格的新折中主义,体现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的代表作。如: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与1977年—1978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新折中主义、历史文脉主义的代表作。摩尔从意大利传统文化抽取特有的建筑片段和元素,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该广场公共场所的使用功能,为当地的意大利移民社团设计了精良和浪漫的庆典广场。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建筑语言,并在公共建筑的摩天大厦中占有一席之地,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这一时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成熟期,并开始影响到其它设计领域。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1978年曾是现代建筑运动积极倡导者的P.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所熟悉的摩天大厦;1980年—1982年,由建筑师M.格雷福斯设计的波特兰市市政厅,它的建成曾引起建筑界的哗然,这座建筑也几乎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标志。
四、后现代主义特征
后现代主义设计大致归纳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注重设计的装饰性。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装饰的表现手法,是它有别于现代主义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否定装饰,一味强调设计形态简洁、明了,造成建筑形态的单一、乏味的效果,而后现代建筑注重装饰的手法,来丰富建筑的视觉效果,艺术上追求设计的多样性、复杂性,甚至模棱两可的状态,反对现代主义的非此即彼,主张非此非彼、也此也彼的设计,强调建筑设计艺术风格多元化的统一。2.注重人情化的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过于严峻、冷漠的面孔,造成了人与建筑的隔阂。而后现代主义建筑从以人为本、充分探究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创造出一个轻松浪漫、亲切怡人的建筑风格。强调人在现代科技中的主导作用,将人的诗意生活、存在意义、人与建筑的联系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现代主义的产生当初是以反对古典主义、复古主义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设计中主张与一切的传统样式、符号彻底割裂,以几何构成的形态重构建筑样式,割断了建筑与历史的联系。而后现代主义建筑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中的历史文脉特征。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联系历史的纽带,人类具有追忆和怀旧的情感需求,设计中强调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常采用片段、混合、拼接的方法,嫁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为一体以满足人类文化需求的设计。四、注重设计的隐喻、象征性。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充分注意到人对建筑的精神需求,常用隐喻、象征手法来表达建筑的意义。建筑隐喻手法应该说不是后现代主义的首创,建筑历史上一直注重建筑的隐喻、象征功能,尤其表现主义建筑更为明显,后现代主义在反对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将建筑的隐喻、象征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并形成系统的理论。后现代主义建筑用符号语言来创造意味深长的建筑形象,以此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传达建筑的文化内容,暗示人与自然、历史、文化的关联,使建筑具有文学、艺术的精神功能。
五、结语
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是欧美西方国家上个世纪比较大的文化艺术思潮,其背景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富裕的社会大众对于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波普艺术运动是对社会权威、精英文化意识的反对,它消解了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界限,使艺术从象牙之塔走向民间,让生活充满了艺术的欢愉,走上一条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设计之路。波普艺术对后现代主义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只不过后现代主义运动目标更加明确,它是在对现代主义片面强调功能至上、高度理性化设计理念的反叛和修正。现代主义的单调乏味、机械冷漠、缺乏人情等设计弱点,被后现代主义击中要害。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尊重;宣扬非理性的设计主张;追求更大程度的自由和自我的表现;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等,不仅扩展了设计观念,改变了人们对设计的看法,同时也使设计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波普艺术的发起,到后现代艺术设计的产生,再到后现代社会多元设计思想的形成,一个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设计的氛围已经形成,正是经历上述的几次设计运动及人们的反思后,人们才找回已经失去的人类情感价值。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文丘里, 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凌继尧等.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盛萱.“浅析‘普波运动之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锋性”[J].艺术与设计,2005.
[5]陈岸瑛.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简析[J].美术观察,2005.
[6]毛旭林.普波设计的后现代主义先锋性及其影响[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