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赏析

2016-10-27张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9期
关键词:甲骨甲骨文

张媛

殷墟甲骨是山东博物馆的重要典藏之一,收藏数量达1.05万片。这些藏品流传有序、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

甲骨文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书契”,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是纪录商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自1899年殷墟甲骨被发现与认识至今,世界范围内共收藏甲骨15万片左右。

一、馆藏甲骨的来源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主要来自上虞罗振玉、加拿大人明义士、美国人柏根氏、益都孙文澜等著名收藏家。其流传与入藏事略对研究甲骨学术史有重大意义。

罗振玉(1866—1940年),字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在甲骨材料的搜集、著录、流传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罗振玉自1906年搜集甲骨,总数约三万片。他著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续编》五书,著录甲骨5000余片。1928年,罗振玉迁居大连旅顺,建“大云书库”藏古籍文物,1940年他因病去世。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大连后,对旅顺进行了军事管制,苏军征用了罗氏的住宅和藏书楼,致使大多数文物古籍流散民间。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赴东北接收敌产,在大连远东炼油厂发现一个电焊封口的大铁箱,险被日本人运走,箱内装有木制小抽屉73个,布制小盒11个,共嵌装甲骨1219片。这批甲骨后被运回山东,先由胶东文管会保管,后移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专家鉴定为罗振玉旧藏。1955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1885—1957年),1910年接受加拿大长老会海外传教协会的安排,到中国河南“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工作,1914年被派往彰德府(今安阳)宣教,收藏甲骨文逾3万片。著有《殷虚卜辞》《殷虚卜辞后编》(明义士原著,许进雄编辑)、《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甲骨研究初编》等,在甲骨著录、辨伪、缀合、校重、断代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1932年底,明义士到齐鲁大学任教,将收藏的甲骨等部分藏品运到济南齐鲁大学内。1936年,他回国休假,因战争爆发未能再回中国。1951年明义士收藏的8000多片甲骨由齐鲁大学移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于1959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孙文澜(?—1935年),字观亭,号木庵,山东益都人(今山东青州)。孙文澜喜好铜器古泉、古印封泥、陶文砖瓦石刻,鉴别亦精。他曾随堂兄孙文楷(1846—1912年)治金石之学,孙文楷金石著述多得其资助。1907年前,曾变卖家财,购得甲骨100片。美籍传教士方法敛从中选摹31片,收入《甲骨卜辞七集》一书。1931年孙文澜结识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先生,二人往来甚密,交情笃厚,孙文澜先生常为省立图书馆鉴定购藏金石文物。孙文澜临终前曾留遗嘱:“所藏金石古陶,尽先由馆选取,馆中不收者,始能出售。”1935年孙文澜去世后,家人为筹备丧资,欲将孙氏生前珍藏的甲骨售于省立图书馆。图书馆报请省府出资,所批款项仅能购买9片。抗日战争期间,这批甲骨及其它珍贵文物、古籍被带到四川躲避战乱。1950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南迁回归文物。1955年,孙文澜旧藏甲骨入藏山东博物馆。

柏根氏,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83年来到中国,1904年任山东潍县广文学校校长。1904至1908年间,与住青州的英国人库寿龄和住潍县的美国人方法敛,同时在潍县收购甲骨并进行研究。后来,柏根氏将收藏的甲骨70余片捐给济南广智院。20世纪30年代,这批甲骨在广智院展出。1936年,明义士曾将这批甲骨进行摹写、释文,编著《柏根氏旧藏殷墟甲骨文字》,著录甲骨74片。新中国成立后,广智院归入山东省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处,后并入山东省博物馆,柏根氏旧藏甲骨同时入藏山东博物馆。

二、甲骨精品赏析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均为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甲骨年代涵盖商代晚期二百多年,卜辞分期涵盖一至五期,文字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珍贵史料。

商代契刻甲骨文使用的材料多为龟甲和兽骨,并以龟腹甲和牛胛骨居多,也有少量的龟背甲和牛肋骨。商代先民深信鬼神,凡事必占卜而后行。《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占卜前先对甲骨材料进行整治,并在背面施以钻、凿。占卜时,用火在钻凿处烧灼,骨面受热崩裂,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称为“兆”。《史记·龟策列传》曰:“灼龟观兆。”商王就根据兆纹来预测吉凶。占卜后,将有关卜问事项刻于甲骨之上,就形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完整的卜辞由“前辞(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前辞为干支、贞人(包括商王);命辞为所要卜问之事;占辞预测吉凶及未来发生之事;验辞为占卜后之结果或应验情况。甲骨文既有卜辞,同时也有非占卜刻辞,称为记事刻辞。

本文选取9片精品甲骨进行释读,其中多片甲骨照片为首次公开。让我们一起品读甲骨,感受商代先民的智慧。

“亚乞以众人”卜甲(见图1),纵6.8厘米,横8.6厘米。骨质为龟腹甲,现残存四条卜辞,较为完整的是右侧的“戊辰卜,□贞:翌辛未,亚乞以众人臿丁麓,呼保我。”武官亚向商王乞求、请战,用众人去攻打丁麓之地,并请命商王命令他保卫我地。这是一条军事卜辞,占卜下一个辛未日,进行这项军事行动是否顺利。商代以干支记日,就是以天干十、地支十二相配,从甲子起,癸亥终,六十日为一循环。卜辞中的“戊辰”是占卜的日期,“辛未”是进行军事行动的日期。商代在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制度,平时是没有常备军设置的,如果有战事发生就临时召集军队。卜辞中所说的“众人”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士兵,在每年的冬季,通过狩猎活动来演习训练军队。

“戉允其伐”卜骨(见图2),纵5厘米,横4.8厘米。骨质为牛胛骨,骨顶面为骨臼。正面有兆序“三”,卜兆残。从“戉”和“伐”两字可以确定卜辞的内容是战争方面的,卜辞释文“贞:戉允其伐”,意为卜问将领“戉”果真要率军征伐吗?“戉”字像斧钺之形,卜辞中借用作人名,“戉”是商代武丁时期将领。“伐”字像以戈砍人颈之形,本义是刑罚砍人头,借用作征伐、征战。古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商代,祭祀和军事被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甲骨卜辞中有关军事征伐的内容也特别多。

“妇妌娩嘉”卜骨(见图3),纵7厘米,横6.7厘米。骨质为牛胛骨。有两条卜辞,右侧卜辞是贞卜商王武丁的“妌”分娩是否顺利,卜辞释文“乙巳卜,宾贞:妇妌娩嘉……妇妌……”。甲骨文“娩”字中的“口”表示产妇,下面两个“手”则表示接生的过程,非常形象。这个字就表示孩子未出世前,产妇临盆期分娩的意思。“妇妌”是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死后庙号为“戊”,祖庚、祖甲时期称之为“母戊”。根据卜辞的相关记载,妇妌也写作妇井,是井方之女。井方在今山西一带,在武丁时期是商的友邦。妇妌善于农业种植,尤其擅长种黍,也从事征伐、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她的地位较高,有可能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孝己)的生母。根据花园庄东地卜辞来看,她死于妇好之前。因为她的儿子曾经被立为太子,故成为武丁三配之一,在殷人的周祭中和武丁配享。举世闻名的“后母戊鼎”就是其子为祭祀她而铸。该卜骨左侧卜辞是一条军事卜辞,释文“贞:师不其获羌。”这是卜问商王的军队不会获取羌人吧。甲骨文中有关“获羌”的记载有很多,战争中获取的羌方之人通常都会被作为祭祀时的人牲使用。

“受年”卜骨(见图4),纵9.9厘米,横8.8厘米。骨质为牛胛骨。卜辞内容是商代武丁时期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卜问“奠”这个地方是否年谷丰登。按商代刻辞的文例,自左向右有四条卜辞,第一条:“……不其受年。”第二条:“……我受年。王占曰:受……隹不鲁。”第三条:“……奠受年。”第四条:“……奠不其受年。”甲骨文中的“年”,从人、从禾,象人负禾形。董作宾认为,商代还没有把“年”作纪岁之用,到了周代,才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一年。“受年”,有年谷丰登之意。“奠”,本象酒樽置于架上以示祭祀,在此借用作地名。“鲁”从鱼、从口,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是美嘉;“不鲁”就是不太好。商王武丁看了卜兆说,奠地收成还行,但不是特别好。在殷商时代,先民们主要依靠农业种植为生,因而农作物收成的丰歉与他们的生存有直接关系,所以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谷丰歉的记载。

“求年于河”卜骨(见图5),纵8.5厘米,横6.2厘米。骨质为牛胛骨。有两条卜辞,记录了殷人为祈求年谷丰登,向河神祭祀,向祖先祭祀的情况。第一条卜辞:“辛酉卜,宾贞:求年于河。”第二条卜辞:“贞:求年于夒九牛。”而在殷人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上帝鬼神、祖先来主宰的,年谷丰歉和收成多少也得由上帝鬼神、祖先来决定,因此殷人会进行“祈谷”“求年”之祭。卜辞中记录了向河神祭祀,并用九头牛向“夒”祭祀的情况。“夒”字象侧视之猴子形,有学者认为“夒”为商人的先公“帝喾”。有学者认为第一条卜辞中的“河”为“高祖河”,与“夒”同为商人祖先。“求年于河”与“求年于夒”为对贞。

“允雨”卜骨(见图6),纵14.2厘米,横6.6厘米。骨质为牛胛骨。这件牛胛骨正面现存一组涂朱刻辞,“贞今日其雨,王占曰:疑,兹乞雨。之日允雨。三月。”意为商王占卜说,有疑问,但该下雨了,这日果然下雨了。甲骨文中的“雨”字形象生动,像雨滴纷纷下降形。“疑”象人于道路彷徨疑惑之形。雨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干旱少雨和暴雨洪水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甲骨卜辞中有大量有关“雨”“祈雨”“祈祷停雨”的记录。此片甲骨文字镌刻刚劲有力,行款整齐规则,字间距离均等,字画平行对称,字涂朱砂,是典型的第一期甲骨。殷人在部分刻完文字的甲骨上, 还有对文字涂朱、涂墨的习俗。这一习俗在商王武丁时期较为盛行,通常为“大字涂朱,小字涂墨”。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或祭祀仪式有关。

“贞旬”卜骨(见图7),纵9.8厘米,横4.6厘米。骨质为牛胛骨。卜辞为贞旬卜辞,于每旬最末一日,贞卜来旬有无灾祸。有两条卜辞。第一条:“癸未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大吉。在三月,甲申肜上甲。”内容是癸未这天商王卜问下一旬有无灾害,占卜结果为大吉,可以在三月甲申日祭祀祖先“上甲”;第二条:“……王卜,贞:……忧。……在……,曰大……”。内容与第一条类似。“肜”祭,是商王朝“周祭”先公先王的五种祭祀方式之一。“上甲”是商人的先公上甲微。文献记载上甲微的父亲王亥被有易氏的酋长绵臣所杀,上甲微借助河伯的力量,打败有易氏,杀死绵臣,为父报仇。祭祀是甲骨文中所涉及最多的内容。商代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天命和鬼神,所以与神权密切相关的祭祀活动也是商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月一正曰食麦”刻辞甲骨(见图8),纵12厘米,横7.3厘米。骨质为牛胛骨。因干支表刻辞非卜辞,所以背面无钻凿。刻辞:“月一正曰食麦。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二月父。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刻辞:“月一正曰食麦。”“月一正”是正月,一月之义。“食麦”是殷人正月里的一种仪式,殷人也将“食麦”当作对“一月”的称呼。其后为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即在甲骨上罗列刻写干支纪日组合次序。商代历法,是以干支纪日,以月亮的月相变化纪月,以太阳的周年运动纪年。这篇甲骨刻辞中自第三行起大部分字缺刻横划。董作宾在1930年《商代龟卜之推测》中,根据这件甲骨所刻之字推论:“其笔顺先直而后横,而斜笔而同于直。”认为甲骨契刻一般先通篇先刻竖划,再刻横划。

“工典其萑”卜甲(见图9),纵7厘米,横5.6厘米。骨质为龟腹甲,应为腹甲尾左甲骨版。骨面自右向左有两条卜辞。第一条:“癸未卜,贞:王旬无忧。在五月。”第二条:“癸卯卜,贞:王旬无忧。在六月,乙巳工典其萑。”“典”从册、从双手,字象双手捧册于基上。“工典”在卜辞中意为贡典,就是祭祀时将典册供奉于神祇前,以致其祝告之词。然而典册二字乃竹简编排之形,故商人所贡之典,更可能是写于简册上的祝告文字,而非刻于甲骨。甲骨文字只是对占卜的记录,商代更多的文字应该是书于简册,只是简册不易保存。“萑”字像有毛角的猫头鹰形,在此借用作祭名。

猜你喜欢

甲骨甲骨文
甲骨传拓复文献 纸上墨香贯古今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甲骨整治研究综述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商代甲骨档案的农业研究价值
甲骨文敦促欧盟听证
失落的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