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剧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流变
——兼论湖南祁剧的传播与闽西汉剧的历史关系

2016-10-27徐大成

戏剧之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汉剧戏班闽西

徐大成

(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祁剧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流变
——兼论湖南祁剧的传播与闽西汉剧的历史关系

徐大成

(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祁剧发祥于祁阳,是湖南最为悠久、传播地域最广的剧种。祁剧与粤剧、桂剧、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扩大了祁剧的影响,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本文就湖南祁剧在闽西的传播及其历史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祁剧;闽西汉剧;传播

祁剧发祥于祁阳,旧称祁阳戏、楚南戏等,是湖南最为悠久、传播地域最广的剧种。在明朝的嘉靖年间(1521年),祁剧已逐渐成型,除在当时的永州府行政辖区内盛行,还流传至衡阳、郴州、娄底、湘西、湘潭南、株洲东,同时并逐步流传至湖南以外地区,如粤北、赣南、闽西、广西、黔东一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祁剧与粤剧、桂剧、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扩大了祁剧的影响,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现就湖南祁剧在闽西的传播及其历史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一、祁剧在闽西的传播

据《福建省志·戏曲志》记载:闽西汉剧源于湖南祁阳的楚南戏(今称祁剧)。据调查,清朝乾隆年间,湖南“新喜堂”戏班到闽西宁化县坊田乡池氏祠堂演出,艺人在祠堂附设戏台的化妆室木板墙上留有该戏班演出时用毛笔写的题记:“乾隆丙辰年(1736)寒食节湖南新喜堂到此开台大吉。”经查阅《湖南地方剧种志·祁剧志》记载,证实“新喜堂”为楚南戏(祁剧)戏班。由于当时当地缺少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加之客家地区的语言与祁阳官话接近,祁剧在闽西很是盛行。

大量的湖南班(楚南戏)涌入闽西演出,他们在闽西连城县罗坊乡罗氏祠堂附设戏台的化妆室木板墙上留有题记:喜光班(道光六年正月),荣顺班(道光十五年正月),春福台(同治三年正月),顺华班(同治六年正月),双贵班(同治戊辰年四月),锦华班(同治十年正月),江右(江西)楚南福春班(光绪三十二年正月)。此外,还有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不清,演出年代不明的来自湖南(部分来自江西赣南)的楚南戏(祁剧)戏班,如楚南福春兴,楚南新福祥,荣德班,江右(江西)上升班,江右(江西)美绍班等。

上述题记不仅写着戏班名称和演出年代,有的还写着戏班演出的日程表和剧目。如道光十五年(1835)正月,楚南荣顺班演出的日程和剧目如下:

初五日:龙凤配、初六日、福□关。初七日:□□□、初八日、天门阵。

初九日:回龙阁、初十日、天□配。

(注:文中有□符号者表示字迹不清,难以辨认。下同)

……

同治戊辰年(1868)四月,楚南双贵班演出的日程和剧目:

初九日:龙凤阁、十一日、□□□。十二日:满堂红、十三日、摇钱树。

十四日:翠花缘、十五日、探五阳。

……

同治八年(1869)三月,李家恒兴班演出日程和剧目:

廿八日:开台正本、摇钱树。廿九日:三官堂。卅日:翠云楼。

……

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楚南福春班:

初三:文武□。初四:双潼台。初五:挽发记。初六:彩楼记。

……

清同治三年(1864)至同治八年(1869),楚南班(祁剧)“春福台”、“双贵班”、“福泰兴”、“荣德班”,都到罗坊演出过,可谓盛况空前。

这一时期,湖南班还到永定县高陂乡西陂村天后宫演出,这也有当时戏班到这里演出时写在墙壁上的题记为证。如道光乙已年(1845)三月,楚南锦凤分锦绣班演出日程和剧目:

二十八:三官堂。廿九:祭风台。三十日:三代荣。

初三日:上天台。初四日:合银牌。初五日:花鈿错。

嘉庆年间(1796~1820),开始出现了闽西本地的弹腔艺人。据《连城县志》记载:连城县罗坊乡的罗昌银,于嘉庆年间从师湖南艺人陈春生。道光以后,龙岩万安也相继出现了韩志安、韩仕昌、罗忠秀、罗纪藩等艺人。咸丰时,闽西已有由本地人组建的乱弹戏班,如以永定县吴汝汝为班主的“梅花班”就是其中之一。楚南戏到闽西流行、扎根和衍化,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弹腔,迅速在闽西流行起来,对闽西汉剧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

另据《湖南地方剧种志·祁剧志》记载,湖南祁剧艺人龙明信曾于宣统二年(1910年)率“新福祥”戏班到闽西的宁化县演出,持续活动达40余年,先后在宁化创办“祥”字辈,“忠”字辈,“永”字辈三代科班,招收三科徒弟。再据宁化县文化馆王建和调查:龙明信于1935年病死连成后,其女儿龙忠凤接任班主。1938年8月,龙忠凤、龙忠秀姐妹和她们的母亲在演出途中因洪水而遇难,改由谭祥福接班。1946年,雷必禄(艺名“忠禄”,闽西宁化县人,属“新福祥”科班“忠”字辈徒弟)推出新福祥戏班,后因兵荒马乱、时局动荡不安而散班。

二、湖南祁剧与闽西汉剧的关系

(一)剧目比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编辑部从福建龙岩市万安乡收集到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前后的外江班手抄本,共录传统剧目近百个,其中血手印、天门阵、迥笼鸽、双贵图、打登州、珍珠塔、二度梅、铁弓缘等都是祁剧常演的节目。演出剧目是戏曲声腔流行的重要依托之一,从剧目的角度可以看出湖南班与闽西汉剧的渊源。

湖南班(楚南戏)到闽西演出的传统剧目有:龙凤配、天门阵、回龙阁、临潼关、双槐树、珍珠塔、宝莲灯、花鈿错、双贵图(又名《兰继子》)、打金枝、三官堂、探五阳、双宝刀、飞虎山、乾坤配、取西川、翠云楼、三代荣、百花亭、彩楼记、上天台、合银牌、春秋配、双合印、反八卦、青石岭、四国齐、忠孝全等。而这与龙岩万安的外江班,当地叫“小腔戏”,又称“汉剧”的传统剧目基本相同,与大田汉剧传统的“18本头”更有着惊人的相识之处,可见闽西汉剧的剧本与祁剧一脉相承。

(二)唱腔比较

闽西汉剧与湖南祁剧的唱腔有这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

1.两者对西皮、二黄的传统称呼,都称二黄为“南路”,西皮为“北路”,简称“南北路”。

2.两者慢、中、紧、散板的结构安排基本相同。

3.两者对西皮在唱法上都是眼上开唱而不许板上开唱。否则,就叫“撞板”。

4.闽西汉剧的南路在板上起唱,北路在眼上起唱,与祁剧相同。

5.祁剧的北路唱腔,常由慢板转起板,再转慢二流,这和闽西汉剧的板式一样。

6.两者相同角色的西皮、二黄上下句落音规律相同,唱腔的调式也相同(红、黑净唱腔例外)。

但两者也有不少差异:

1.有些板式的称谓不同,闽西汉剧的【倒板】、【慢板】、【大板】在祁剧中分别称作【起板】、【慢】、【弋板】。

2.闽西汉剧有【花二六】、【马笼头】,而祁剧却无此板式。

3.祁剧老生在唱法上的真假嗓交替、八度跳进,这在闽西汉剧中少见。

4.祁剧西皮上句除唱腔开头是从二眼起唱外,大部分从头眼起唱,这与闽西汉剧西皮大部分从二眼或对板起唱有明显区别。

5.闽西汉剧的红、黑净皮黄唱腔称“五、六”调,而湖南祁剧无此称呼。

6.此外祁剧音乐主要由高腔、昆腔、弹腔(南北路)三部分组成,而闽西汉剧除少数剧目如《闹酒楼》、《挑河水》、《妙英投店》(又名《磨豆腐》)等专用高腔;《贵妃醉酒》、《百里奚认妻》等有用昆曲或其他小调外,多数剧目用皮、黄(南北路)。

两者相同之处,正好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这许多差异又显示出两个剧种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个性。

(三)角色行当

祁剧与闽西汉剧的角色行当,差异微小,只是名称略异。如闽西汉剧角色行当分老生、小生、花旦、兰衫(青衣)、正旦(乌衣)、老旦、丑、红净、大花等九行,比祁剧多一行“兰衫”,它是从正旦中分出来的。祁剧青衣统归在正旦内,闽西汉剧分“老生”行,包括正生(青须),而祁剧分“正生”行,包括老生(白须);而红净一行,与祁剧二花脸略有出入。红净扮演的关羽、赵匡胤等一路戏,祁剧由生角扮演。在行当方面,祁剧分“四行”、“九门头”;闽西汉剧也有“四门”、“九行头”之说,这隐含着二者相互关联的脉络。

(四)乐队的异同

湖南祁剧有被称为“四大件”的祁胡、月琴、三弦、板胡;闽西汉剧也有称为“四大件”的头弦、月琴、三弦、琵琶等。闽西汉剧的主乐器头弦,通称“吊规”,又称“外江弦”,与祁剧的主要领奏乐器祁胡还极其相似,两种乐器发音尖细而清亮的特点也相同。此外,这两个剧种都使用相同的打击乐:大铜锣。

在乐队建制上,祁剧乐队分文武场,文场由四大件及笛子、唤呐组成;武场由战鼓(高音鼓、)噪鼓、大锣、大拔及碗锣(高音小锣)组成。闽西汉剧的传统乐队分与闽西汉剧的伴奏乐器也是基本相同。但两者主奏乐器不同,闽西汉剧用木质头弦(又名“吊规”),祁剧用竹制祁胡。

三、结语

祁剧在与各兄弟剧种的交流中不断衍变和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地方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祁剧在闽西等地的演出,时间长达二百八十余年。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冬,宁化县业余祁剧团尚有23个。1981年,湖南省戏剧研究所、祁阳地区剧目室等专家专程到宁化考证宁化祁剧,专家一致认为,宁化祁剧完全保留了湖南祁剧唱、念、做、打等艺术特点,堪称古老祁剧的活化石。

[1]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戏曲志[M].方志出版社,2000.28.

[2]王远廷.闽西戏剧史纲[M].海峡摄影艺术出版社,1996.12.

[3]王培宁.写在墙壁上的戏史资料[J].求实,1983.3.

[4]王培宁.处处无家处处家[J].闽西戏剧史资料汇编,1986.10.

[5]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编.湖南地方剧种志·祁剧志[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32.

[6]王建和.宁化民间戏曲[M].(明)新出(2012)内书第26号.8.

[7]王卓模.闽西汉剧与民间音乐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50.

J825

A

1007-0125(2016)09-0029-02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祁剧音乐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丫BA177。

徐大成,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汉剧戏班闽西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