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党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
2016-10-26
廉政瞭望 2016年10期
本书是目前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中国朋党的集大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言,一部官僚政治史即是一部朋党史。作为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著作,本书澄汰旧说,迭有新见。
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朋党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剖析重要朝代的重要党争,把握不同朝代党争的特征、特质,力图凸现中国古代朋党政治发展的脉络和全貌。它按照历史顺序,以朋党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在叙说中注重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及其交互影响。
作者将士大夫官僚的朋党和众多被称之为帝党、后党、太子党、诸王党、戚党、阉党的综合作了分析,揭示了朋党为何以血缘、地缘等宗法关系为纽带,环绕权力、财富的争夺及再分配而展开斗争。
作者追溯朋党的滥觞,在尧舜禹时期,当时实行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依然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尧为了确定联盟最高首领的继任人选,曾多次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
然而在舜摄政之后,便采取了部落联盟内部前所未有的措施,他一反尧之所为,流放四"凶族"、推举十六"才子族",正是部落联盟内部争夺首领地位的反映。这种争夺导致部落联盟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将敌对的氏族部落视为凶族予以驱逐,而将支持自己的氏族部落联合进来,以巩固最高首领的地位和权力。由于双方都在争取友好氏族部落首领的支持,所以《左传》从儒家推崇尧舜的立场出发,将"比周"的罪名加在驩兜身上,从而给这场斗争染上了朋党的色彩。
原始社会晚期,家族内部对财产的争夺,部落联盟内部对首领地位的争夺,与后世的朋党斗争还不能等同看待。但既然争夺财富,特别由此而开展的争夺权力的斗争已经开始,那么,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也就不可避免,朋党产生所需要的政治土壤也就随之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