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贷乱象怎么治

2016-10-26代净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39期
关键词:乱象网贷借贷

代净

近日,湖南某大学体育专业的大四学生借用18个同学的身份信息在校园贷平台上借款,欠款50多万元后失联。此前,女大学生校园贷打“裸条”、河南大学生因校园贷“被逼死”等事件都曾引发社会关注。

校园贷乱象频发,怎么治?

校园贷,作为目前炙手可热的消费贷款之一,属于纯信用类民间借贷,嫁接到应运而生的网络平台上,就具有了与传统民间借贷不同的纯信用性、特定主体、前景可观、客户需求量大等特点。

其中,纯信用性的特点主要是指校园贷是无抵押等任何担保措施的借贷行为。只要在校生向平台发出借款需求,与平台建立委托融资服务的法律关系之后,平台作为“居间方”就提供为其寻求匹配出借人信息的中介服务。纯信用性意味着借款人达到借款目的的晋级门槛很低。

特定主体是指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已达到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但又因尚未步入社会,尚不具有很强的风险辨识能力。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3500万名大学生中,有过借贷记录的不足200万名。与信贷市场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校园贷市场是一片蓝海,这也是各大网贷平台青睐校园贷的根本原因。

校园贷的上述特点使网贷平台风控能力面临考验。平台自身需要具有较高的风控审核能力和前期把控能力,通过强大的数据库多维度地对借款人进行资质评估,对签约环节、借款用途从严把控,同时还要与学校等多方渠道建立合作。

2015年9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金融风险共享系统上线,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各网贷机构零散数据整合起来,降低网贷机构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发生几率。校园贷平台应该用好这个数据共享机制。但现在有些平台出于自身考虑,对共享数据不积极,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并不想真正合规经营,而是试图趁乱占有市场,提高自身盈利。因此,整治乱象的主要着力点,就应该是提升平台的风控监管能力。

需多部门联合共管共治

尹振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

互联网金融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在四处寻找传统金融无法覆盖、不愿覆盖或尚未覆盖的领域。其中,大学生就是一个比较集中的人群。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差、金融需求较单一,一直不是传统金融机构重视的服务对象。然而其庞大的人群规模和小额金融需求却与互联网金融十分契合。因此,大量以创业为背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选择从校园入手,这为校园贷行业埋下了隐患。

校园贷乱象丛生有多重原因:

由于互联网金融轻资产的属性,很多企业的线下获客渠道主要是小贷公司或各类中介公司,并且对后者很难有绝对控制力,各种营销手段、返点策略及回扣佣金制度等,都给校园借贷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群体,网贷机构获客成本较低,不正当竞争频发,平台审核过程流于形式,仅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发放贷款。这是乱象的又一个原因。

大学生群体的金融知识相对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当遇到恶意催收的时候,往往难以自救,容易走上极端。

校园贷乱象是个综合问题,公安、教育和监管机构等多部门应联合起来共同治理。大学生群体的合理资金诉求应该充分重视,相关部门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大方向下,应寻找多渠道予以支持。

要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提供学费贷款、助学贷款等支持大学生更好完成学业的金融服务,引导健康消费习惯。对目的是购买奢侈品、高档电子产品、美容整形等过度消费的贷款,应给予限制。

学校、监管机构还应尽快构建大学生金融消费相关事件维权以及救济机制。

进行风险防范教育高校不能缺位

石鹏峰(网贷之家联合创始人,盈灿集团副总裁)

各类新奇消费品层出不穷,让校园贷市场越来越大。传统银行基本退出了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于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这个空间恣意生长。

校园贷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放贷额度过高,背后的原因是平台预期学生无力偿还,家长会替其还,且一般事先不会经过家长授权,等于隐形绑架了家长。事实上,如果审核逻辑要将家长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就应该让家长知情,甚至应该在放贷流程中让家长作为其担保人共同承担责任。

第二,身份核验不严格,容易发生盗用他人名义借贷的情形。学生群体对自身重要身份信息安全意识不高,班干部更是非常容易获取同学的重要身份信息。所以在相应流程中应特别注意加强身份核验,确保借款人的借款行为是其本人真实意愿。

整治校园贷乱象,堵不如疏,简单的一刀切禁止或者制定特别复杂、难以落地的监管规则都不对,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群体需求和状况出发,加强对其财务知识、风险意识等的教育和引导。从2016年10月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来看,此次通知较之前的几次发文,重点突出了对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我认为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但具体要看各高校如何去落实。

未来校园贷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校园贷的发展成熟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行业规范性的加强,到学生群体相关知识和自我风险保护意识的加强,再到社会信用体系在学生群体中的渗透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防范“恶人”,须改变监管框架

孟祥轶(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金融与民间融资法治中心副主任)

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做不起来的大学生信贷市场,互联网金融平台却做得风生水起,主要原因是机构承担的监管成本不同。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都是银监会发牌照的,资产要求高,监管严,重视合规性和声誉;而校园贷平台进入门槛低,几乎不用承担监管成本,导致鱼龙混杂。

2016年,教育部、银监会和国家网信办纷纷出台措施对校园贷进行严肃整顿,但并未对校园贷的乱象起到明显遏制作用,原因就在于这些规定都只对那些想要合规、合法经营的机构起作用。

校园贷的主要问题是不想“走正路”的机构,借助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便利,钻了法律、监管的空子。要防范“恶人”,就需要改变金融监管的框架,把涉及机构行为和消费者保护的监管职能赋予地方金融部门。同时,工商部门要加强有关广告宣传的监测监督、及时处罚纠正;公安和教育部门应联合起来对大学生借贷提供咨询热线;各大学应提供金融素养教育及债务等方面的讲座和咨询。

从法律角度看,被称为P2P“基本法”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并不是专门针对校园贷的,而是规范“以互联网为主、撮合借贷双方的信息中介”。网贷中介管理办法中更多的是要倾斜保护出借人,而校园贷则要着重要保护借款人。因此,此管理办法在保护借款人方面是不足的,需要出台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规定。这里可以参考美国的经验,美国的发薪日贷款年化利率达到300%~400%,但是法律规定向特定群体,如军人及家属贷款的年利率上限为36%,另外还有保护学生的特别规定。

猜你喜欢

乱象网贷借贷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整治“饭圈”乱象
网贷行业:一年内887家网贷平台退出
网贷行业:一年内887家网贷平台退出
网贷运营平台总数持续减少 投资人数环比上升7.48%
网贷运营平台总数持续减少 投资人数环比上升7.48%
乱象(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元代就有“按揭”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