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2016-10-26陈光

办公自动化 2016年16期
关键词:供给科技制度

陈光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陈光

专题报告

编者按:

创新2.0是科学2.0、技术2.0和管理与制度2.0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民主化的生动体现。知识社会的创新2.0需要开放协同、草根涌现,也需要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推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科技三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推动制度创新也是大会的重要内容,这是科技界的盛事,也是新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史上的大事。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教授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大众创新、用户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创新2.0”时代,迎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需要解决好科技供给与发展需求、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陈光,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

2016年仲夏之际,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合一”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科技界的盛事,即使放到改革开放38年乃至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看,也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人们常常把这次盛会与1978年的科学大会相提并论,预示着又一个“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驱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向科学进军”到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中国“占有世界一席之地”;从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到2050年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的确立,都足以说明这次会议厚重与份量。

当然,我们已经贴近21世纪的前20年,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经济下行中正在孕育重大科技创新与突破,若干顷刻间足以让现有科技、产业、规则、投资和价值“归零”的颠覆性技术正悄然兴起。真是“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改革开放已经38年了,但是人们心中仍然保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人们仍然在期待“科学春天”的到来,某种意义上说明,现实中还有一些需要研究、探索和逐渐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科技供给与发展需求

在经历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之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技术、品牌、组织、管理等人力资本作为高级生产要素替代投资或技术因素与投资组合正在成为经济增加的主要动力,意味着科技供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凸显,科技供给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动力。科技供给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传统经济增长动力乏力或衰竭时,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动力源;

二是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中,通过创新在发展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

三是抢占先机,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领域开辟原创性工作方向。

与需求匹配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科技创新要成为有效供给,必须充分考虑“广义发展需求”。

一是科技产出与供给不仅要有利于缓解当前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压力,还有助于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经济、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国际标准化、新能源技术等是科技供给的重要方向;

二是科技产出与供给不仅要有利于牵引经济持续增长,还要体现绿色、包容、人文发展理念。不能因为确实有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就丧失了对科技发展二重性的理性思考,更要摒弃GDP主义对提升科技供给的影响。到2030年,如果我们国家部分地区、特别华北地区的PM2.5浓度仍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即使全国科技进步率从今天的55.1%提高到65~70%,我们居于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地位也会大打折扣;

三是科技产出与供给不仅要“顶天”,要有利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同时更要“立地”,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发展分享经济和民生科技,为普通青年、广大民众提供创新、创业、创富的机会。

2006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至今已经10年,世界已经进入大众创新、用户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创新2.0”时代,一个藏富于民、民富国强的国家才是受人尊敬的创新型国家。

二、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422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超过77%。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1%,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我国在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领域、在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高速铁路等工程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现代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是既有基于民意基础上的科学决策机制,又具有节约社会成本的资源集成能力。中国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具有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继续发挥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一是做好创新型国家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制定实施“中国创新发展2050长远规划”;

二是政府主导、充分论证,选准并实施面向2030年的重大工程项目;

三是在国家宏观层面制定国家科技安全、基础科学发展、军民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实施办法。

系统集成时代,政府在大科学、大工程、大项目中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但是科学自由探索的本性和相关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同样也是科学技术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政府计划管理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创新要素迸发的生动的局面和要求。2015年9月国家启动部分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作用机制和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让市场发挥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科学研究的选题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课题要从世界前沿研究中遴选,技术开发项目要从工程实践和新产品或新产品功能的用户需求变化中遴选;

二是要强化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研究主体、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和政府科技公共产品和服务购买的主要对象;

三是建立科技发展市场牵引和公益指导的互补机制,透过产权激励、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高效率产出创新成果,同时扩大国家主导大科学、大工程的溢出效应,让创新资源实现市场和社会的最优配置。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建立起来兼具效率与公平的科技发展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机制

三、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

历史不断告诉人们,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的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近代以来,我们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有从世界强国变为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的耻辱与苦难,有着强烈振兴发展的历史情节。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三会合一”,透出的强烈信号是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是国之利器”的认识成为国家意志。这是科技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国际科技论文数、国内专利授予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上升缓慢,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高增加积累的风险与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难以释怀,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尚未形成,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军民分

割现状没有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瓶颈依然存在。科技人员依然疲惫于繁琐、粗暴的行政束缚与窠臼之中。前不久有人抱怨说,科技人员在财务报销人员面前像“孙子”。严格说,不是在财务报销人员面前像“孙子”,而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傲慢和“行政主导”谬误对科技事业的无情戕害。事实上,除了财务管理之外,在科技成果、研究设备、技术信息、学术出国、人事管理等方面对科技人员束缚已经让科技界苦不堪言。

当李克强总理语出惊人,断言“一流的科研不是靠政府管出来的”,当科技创新大会上科学家们感觉又一次解放了,其实心里并不踏实的时候,便可知科学研究的环境是怎样的糟糕;当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科研预算、人员经费、旅差费”这些细目的时候,便可知我们日常的科研行政管理与教育行政管理已经到了怎样“昏庸”的程度;当科技界呼吁政策松绑、期盼“科学春天”的时候,便可知科技创新的问题在于制度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要双轮驱动。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全面地理解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科技不仅仅是国之利器,科技还是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科学所秉承的求真务实、批评与怀疑的精神,将洗涤历史的尘埃,突破现实的桎梏,引领社会不断前行;

二是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自信,科学没有国界,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都应该吸收和学习,要逐渐剔除信息樊篱,开放与共享是科技创新紧贴世界前沿、永葆创新活力的基本保障;

三是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就目前中国发展阶段讲,科技生产力依然被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所束缚,这是主要矛盾,影响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不是科技创新,而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能走多远,科技创新就能走多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指标不仅是科技贡献率、R&D投入强度、对外技术依存度等“技术性”要件,还包括开放、高效、合理、创新的制度设计。在科技创新大会之后,我们真的期待一个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全面创新时代的到来!

The Ke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hen Guang

猜你喜欢

供给科技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