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初探

2016-10-25邓凡方瑞贤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邓凡 方瑞贤

摘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何化解上述难题是实现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本文首先就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概括了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大学将遇到的诸多挑战。然后,结合厦门某高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工作,对其在如何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做的一些思考和探索进行了概述和总结。期望本文的介绍可为其它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大学转型 高等教育发展

引言

应用技术大学是隶属于应用型大学的一个概念,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相对于学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提出的一种新型大学模式,立足于“技术”,重在“应用”。它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教育体系优化的迫切需要[1]。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广泛进入生产领域,使得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细化。由此,欧洲各国兴起一种新建或由职业性院校升级、转型而成的与研究型大学并行的机构,这些机构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具有科学意识与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2]。各经济发达国家也纷纷打破原有较单一的研究型高等教育格局,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涌现。2013年6月28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35所地方本科院校共同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3]在天津成立,标志着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开始。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成为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2014年,教育部实施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试点,云南工商学院、昆明学院等6所高校开始转型试点。2014年4月,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河南驻马店联合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178所高校达成了《驻马店共识》,致力于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而“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这条路欧洲已经走了50年。

一、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必然性

(一)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欧洲各国家50多年的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发展之路揭示出每一个地方高校的转型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基于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约,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作用的意识日益增强,随着城镇化率的加快、人均GDP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业难”与“技工荒”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高等教育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显得越来越为迫切[4]。为了顺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抓住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难得的发展机遇,肩负起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级各类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我国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成为必然趋势[5]。

(二)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20世纪末,我国高校经历了一次大的合并潮,原因之一就是单一学科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时代召唤复合型人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所需人才之间的矛盾初显端倪。另外,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则是由一个或几个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在合并和升格的大浪潮中,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重新定位。此类高校处于改革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问题。欧洲发达国家成功探索的经验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之路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破解的途径。

(三)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转型升级正在国内很多地方高校如火如荼的展开,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逐渐增多。但是我国当前的应用技术大学存在办学定位不十分明确、转型理念滞后、观念落伍、办学师资条件和技术积累不足、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和前瞻性、课程内容缺少实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要挑战[6]。

二、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初探

厦门某高校是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目前该校正在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升级和改革工作。在转型的过程中,该校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理念

法国的哈伯特曾说:“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失去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将成为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的无效作为,如同盲目航行的船。对一个学校来说,同样如此。我国想要像欧洲发达国家一样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转型,应明确办学定位,即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培养生产一线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切不可按以往办学思路,一味追赶国内外一流学术研究型大学。该校坚持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以制度激励与约束为核心,与应用技术大学特征相适应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二)优化学科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应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优势的情况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实际岗位需要去调整专业设置,对学科结构进行优化,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这需要彻底改变以往“有什么教师办什么专业”的思路,形成“有什么社会需要办什么专业”的“倒逼”机制。该校紧密对接海西经济圈的支柱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厦门及周边产业结构所需领域,如汽车、电子、IT、土建、材料、商务、翻译、文化产业、水处理等,提出了“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文化传播、数字创意、城市建设与环境、新材料”等7条专业链,开设了一批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对外汉语、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文化产业管理、酒店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电子封装技术等。

(三)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在课程的设计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开发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将实际工作中的实例学习过程编排进课程,模仿具体工作情景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强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推行基于“有效教学”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引导教师围绕专业知识创新开展科研并反哺教学。坚持“适度严出”,严格毕业要求,实行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学生过程学习考核与能力多元评价,探索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模式。另外,还提取出教师优秀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

(四)加强教师队伍转型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双师型”教师可分为两种:其一,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获得另一职称;其二,“双素质型”,即教师除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外还具备实践教学素质。此外,该校还探索建立“双导师”制,即除学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外,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也被受聘为学校柔性引进人才。通过校企之间协同创新,先进技术互通转移,努力改善企业招不到对口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到工作的局面。

(五)开展多元办学模式

探索开展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如邀请企业作为“质量监理人”参与到学校的办学治理中,聘用企业经理和高级工程师到校任课,借助校企间的深入合作打造相关领域的实训平台。鼓励大学生创新和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园区和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建设和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线平台,联合社会力量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大本营、创客天地、新型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提供技术平台及资金支持。

三、总结

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正成为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亮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并指出了现有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作者结合厦门某高校正在积极推进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和改革工作,对该校在转型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思考进行了概括了总结。希望本文的介绍能为国内其它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侯长林. 应用型大学不等于应用技术大学[N].人民日报,2015—08—13

[2] 杜云英.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什么样?[N].光明日报,2014—11—25

[3]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EB/OL]. www.auas.org.cn/. 2016—02—20

[4] 陈斌.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逻辑与困境[J]. 中国高教研究,2014(8):84—87

[5] 王维坤,温涛. 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 现代教育管理,2014(7):80—83

[6]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深化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路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
综合仿真实习成绩考核体系的构建探讨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