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堂誓词:一种微型课堂教学论

2016-10-25张菊荣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2期

摘要:学校课堂誓词是学校课堂教学观的精简化、个性化表达,从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的课堂誓词中,可以看到课堂誓词在内涵与要素、形成与运用、表达与传播上的基本特征,可以说,这是一种“微型课堂教学论”。

关键词:学校课堂誓词;内涵与要素;形成与运用;表达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22-04

学校课堂誓词是学校课堂信念、使命、课堂原理、教学结构等重要问题的精简化、个性化回答,是一种微型的课堂教学论。课堂誓词的形成与运用,对于引领学校课程改革、提升课堂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的意义。本文以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汾湖实小”)的课堂誓词为例阐述以上的观点。

汾湖实小课堂誓词(以下简称“汾小誓词”)全文如下:

1.如果我的学生没有开始学习,我的教学就不能开始!

2.我必须警惕我的孩子,警惕身处课堂的他们心在别处,我的责任是把他们的心思引回到动人的学习中来。

3.学习始终是学生的事,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助学,而不是替学!

4.我必须怀着清晰的目标走进课堂,因为以己昏昏绝不可能使人昭昭。

5.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信息,然后收集、处理它们,以正确地推进学习,一个无视学习信息的教师是在蒙着眼睛上课!

6.我不迷信顺畅的课堂,如果没有经历学习的困难,也就无法获得学习的品质,更难以享受精神成长的感觉。

7.我不要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教学,这种教学看似什么都教了实质什么都没学。要教,就教个透;要学,就学到位!

8. 40分钟前,你是这样的你,我是这样的我;40分钟后,你还是这样的你,我还是这样的我,那么,这40分钟的生活我们都白白虚度了。

一、课堂誓词的内涵与要素

作为一篇“微型的课堂教学论”,要能够个性化而又合原理地回答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这是课堂誓词的内涵与基本要素。在“汾小誓词”中,大致回答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课堂指向何处:学校课堂哲学与学校文化的一致性

一所学校的课堂哲学,其实质是学校文化在课堂领域的具体体现;反过来说,一所学校的文化主张、价值观念如果不能体现在师生们每天厮守的课堂之中,也就近乎纸上谈兵,或者在“外围作战”,永远抵达不了核心。汾湖实小的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这种价值追求应该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实现,尤其应该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换言之,课堂也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的主要现场。“汾小誓词”第6条、第8条集中阐释了这些主张。第6条:“我不迷信顺畅的课堂,如果没有经历学习的困难,也就无法获得学习的品质,更难以享受精神成长的感觉。”对“成长的感觉”在课堂的获得进行了描述,“成长的感觉”总是通过“经历学习的困难”才能获得的,传统意义上的“顺课”就不是“汾小誓词”倡导的好课,好课必然会经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甚浅到知之略多渐深,如此,才能指向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拥有成长的感觉”。同样,第8条从“人的变化”的角度阐释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那就是课堂应能够促进“人”的变化:“40分钟前,你是这样的你,我是这样的我;40分钟后,你还是这样的你,我还是这样的我,那么,这40分钟的生活我们都白白虚度了。”当然,这种“人的变化”,既是指学生的变化,也该指教师的变化;既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变化,也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从汾湖实小学校哲学的角度来看,即应在课堂成长中“拥有成长的感觉”。

(二)课堂内核谓何:坚守课堂教学的基本使命

当下,关于课堂教学的主张丰富多彩,尤其是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主张与学校文化一致性思考的时候,更显得五彩缤纷。笔者主张学校从不同的视角定义课堂教学,但同时,我们又必须坚守课堂教学的基本使命,明确课堂的内核即“学习目标”。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知道,“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居于“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核心地位。汾湖实小每个学期举办“成长课堂研讨会”,2010年至2015年已经完成12届,尽管主题不断深化,但关于“学习目标”这个核心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1]在“汾小誓词”中,对“学习目标”的论述也毫不含糊,强调了学习目标的两个特点:“清晰性”与“聚焦性”。第4条论述的是“清晰性”,或者说是“明确性”,“我必须怀着清晰的目标走进课堂,因为以己昏昏绝不可能使人昭昭”,这种主张是有来由的,因为事实上,“学习目标”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现场到教学反思“全程缺失”的现场十分普遍;事实上,关于“如何研制学习目标”的知识我们还非常缺失。强调教师带着清晰的“学习目标”进课堂,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学习研制学习目标,而基于课程标准研制学习目标的实质,就是将国家课程标准转化为学生实际素养的设计。因为“目标”,小小的课堂与家国大业无缝对接。第7条论述的是目标的“聚焦性”:“我不要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教学,这种教学看似什么都教了实质什么都没学。要教,就教个透;要学,就学到位!”这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看似什么都教了实质什么都没学”的现象提出的教学主张,为了促成这种“聚焦式”的课堂,我们倡导进行“板块化”的教学设计,即整个课堂呈板块状的结构:“板块1—板块2—板块3……”一节课的板块一般在3个左右,根据目标的要求为每个板块“命名”——这个“名”必须呼应学习目标,是学习目标的简明表达。板块中的主要学习任务(即“评价任务”)则因此聚焦学习,板块中的教学组织必须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实现目标、评价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最终实现“要教,就教个透;要学,就学到位!”

(三)课堂如何进行:创造合理的教学结构与丰富的教学现场

“汾小誓词”的第5条,也许,不熟悉汾湖实小课堂结构追求的人读上去会觉得有些陌生,但这段话,恰好是汾湖实小对“课堂如何进行”这个问题的原理思考与个性表述。因为在我们看来,“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信息,然后收集、处理它们,以正确地推进学习,一个无视学习信息的教师是在蒙着眼睛上课!”这段话其实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模型”的“袖珍版”。我们勾勒“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型”(如图),在这个模型中,教师的“教”即“呈现评价任务(即“引发学生的学习信息”)—组织围绕评价任务的学习(过程中“收集信息”)—处理评价信息”的结构,这是一个评价链,是教师课堂上的真实生活,这种基于“评价信息(即指向目标的学习信息)”的教学必然会创造丰富而有效的学习。[2]endprint

(四)“教—学”关系若何:课堂教学中的“人”

课堂教学中的“人”,一般而言是指日常课堂现场的教师与学生。关于“教”与“学”的关系、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来就是各种教育理论讨论的重要话题。作为一篇“微型课堂论”,同样就当回应这种关切。“汾小誓词”的第1、2、3条就基本回答了这个问题。第1条,回答的是“教学的开始”问题,应“始于学”,“如果我的学生没有开始学习,我的教学就不能开始!”没有学就没有教。第2条,回答的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在于“保证学”:“我必须警惕我的孩子,警惕身处课堂的他们心在别处,我的责任是把他们的心思引回到动人的学习中来。”第3条,继续深入探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学习始终是学生的事,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助学,而不是替学!”

二、课堂誓词的形成与运用

(一)课堂誓词的形成是一所学校关于课堂教学基本观点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教师“共同创造”的“微型课堂教学论”

课堂誓词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现场进行理性思考、讨论与深度研究。“汾小誓词”正式形成于2013年12月,从2010年6月到2013年12月,我们举办了8届“成长课堂研讨会”,研究了下表所列的8个课堂教学主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表了包括以“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组文,4篇,《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1期)、“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组文,6篇,《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年第6期)为主题的相关论文,更重要的是,所有论文的背后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研究,没有经历这种艰难而有充满乐趣的研究,我们不可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当然,这种经历是全体教师共同投入的。“汾小誓词”不是请某个“写手”急就而成的,而是每个教师点点滴滴的智慧汇聚,是教师团队的“共同话语”,因此,也必将“回到课堂”。

(二)课堂誓词运用于课堂实践改进与课堂观念改造,为课堂研究提供“共同话语”与“讨论框架”

课堂誓词形成以后,当然不能“束之高阁”,课堂誓词不是供人研究与观赏的“档案文献”,而是改进课堂实践、改造课堂观念的武器。在汾湖实小课堂研究中,“汾小誓词”已经成为了“共同话语”与讨论框架。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必须首先讨论目标,老师们会说:“我必须怀着清晰的目标走进课堂,因为以己昏昏绝不可能使人昭昭。”(第4条)在讨论课堂教学过程的时候,我们注重教师的信息处理,对于新手教师只顾推进教案而不能关注学习信息的情况,老师会友情提醒:“一个无视学习信息的教师是在蒙着眼睛上课!”(第5条)当我们看到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困难挑战的“顺课”时,则会说:“不要迷信顺畅的课堂”(第6条)。当我们看到教师教得太多而学得很不充分的时候,则会说:“要教,就教个透;要学,就学到位!”(第7条)诸如此类,“汾小誓词”与课堂实践改进形成了直接的互动。在改进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观念也不断得以改造,我们通过“我看汾小课堂誓词”专题讨论会,编印《我看汾小课堂誓词》心得体会,促成“汾小誓词”的再理解;在研制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学习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并形成“课程纲要长得啥样子”的“组文”(7篇,《教育视界·智慧管理》2015年第6期);在这种课程研究中教师团队正在实现“分布式领导格局”,形成“分布式课程领导:从理论到学校行动”系列论文(5篇,《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24期);形成了“代表性作品”《如何成就好课:一致性思考目标、评价与教学》(《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等,这些“作品”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实用而又科学的“讨论框架”。

当然,课堂誓词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化,学校对课堂的理解也会与时俱进,届时,“汾小誓词”也会更新升级,形成“2.0版”“3.0版”,我们期待着。

三、课堂誓词的表达与传播

(一)课堂誓词应该有内隐的体系

作为一种“微型课堂教学论”,课堂誓词的表达是展开的,带有一点散文化甚至诗化的色彩;但作为一种“论”,它不应该是“一地鸡毛”的,而应该有内隐的体系。一要能够一致性地回答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如“汾小誓词”,就是站在学校文化追求与课程基本理论的角度,一致性地回答了课堂指向、课堂内核、课堂实践与“教—学”关系等基本问题。二要一致性地阐述理念主张与操作框架。关于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好课,“汾小誓词”的理念主张是明明白白的;但“汾小誓词”不止于此,又通过对“目标”“信息”等主要概念的解读,将“操作框架”“分析框架”隐含其中。一篇没有内隐体系的“课堂誓词”是经不起推敲的,也将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汾小誓词”的内隐体系见上表所示。

(二)课堂誓词应该见学校的个性

“学校课堂誓词”是“学校”的课堂誓词,应该能见出学校的个性。“汾小誓词”从原理上当然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性规律,但在表述上明显带有“汾小特质”,比如“一个无视学习信息的教师是在蒙着眼睛上课”(第5条),这是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中演化而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己如果不深入老师的课堂,就是“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3],而我们学校所有老师都认真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都曾经用300多个日子按星期思考过这本著作中的390个问题,所以这个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中演化过来的表述就自然地成为教师的共同话语。再如“我不迷信顺畅的课堂,如果没有经历学习的困难,也就无法获得学习的品质,更难以享受精神成长的感觉”(第6条),是“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这个学校核心价值追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所论层层递进,直抵核心,显见学校的个性特征。有老师曾说,“汾小誓词”如果拆开来放在别处,我能够把它找出来。这就是“学校个性”。

(三)课堂誓词应该有易传播的表达风格

“微型课堂教学论”,作为一种“论”,课堂誓词应该有原理的支撑;但其特征是“微型”,就要考虑其表达风格,应该要易于传播。一要考虑表达的简洁与直接,不要饶舌,不要转弯抹角,要直接表述,直抵心智,干干脆脆明明白白。二要考虑语句的琅琅上口,如“只能是助学,而不是替学!”(第3条)“要教,就教个透;要学,就学到位!” (第7条)“40分钟前,你是这样的你,我是这样的我;40分钟后,你还是这样的你,我还是这样的我”(第8条)等等,采用穿插整句的方式,语气坚定,读来又顺口。三要考虑适当地运用“隐喻”,使表达更生动,比如把无视学习信息的教师喻作“蒙着眼睛上课”(第5条),把这种“看似什么都教了实质什么都没学”的教学喻作“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教学”(第7条)。四是要交织激情与理性,课堂誓词的表达内容是理性的,表达形式则应充满激情,仅就标点符号而论,8句“汾小誓词”中就用到了4个感叹号(第1、3、5、7条),或许也能够证明课堂誓词激情化表达的特征。当然,标点符号只是外在表征,更重要的是整篇课堂誓词的内在激情,能唤起读者对理想课堂的梦想与追求。

学校课堂誓词作为富有学校个性的“微型课堂教学论”,是学校课堂教学主张的简明阐述,在这种“简明”的背后,有着无限丰富的内涵与无限丰富的实践行动,也正因此,它将继续创造更加丰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菊荣.教学目标: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时被忽略的话题[J].江苏教育(学校管理),2011(4).

[2]张菊荣.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J].江苏教育(小学教育),2013(6).张菊荣.如何成就好课:一致性思考目标、评价与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14(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28.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School classroom oath is the expression of simplified and individualized perspective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oath of our school shows the basic features in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which could be called a kind of didactics on micro-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school classroom oath; connotation and element;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ex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