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特殊营养
2016-10-25王申堂
王申堂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通过按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竟技运动项目进行的分类,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营养补充特点进行总结发现,探讨了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营养补充共性和个性,为以后不同营养膳食的配比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运动项目 运动员营养 特点
一、运动员饮食结构
运动的热能代谢主要取决于运动员每天的运动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三要素,同时体重、年龄、营养状况、训练水平、精神状态及训练时投入用力程度也将影响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因此,运动员应该根据自己不同的项目特点合理的摄取营养,总的来说运动员应该在保持体重的情况下注意营养的平衡、做到种类多样。对大多数运动项目来说,蛋自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应该是:1:1:4,耐力项目为1:1:7。
二、运动员的饮食特征
(一)合理安排营养
在运动员耗能平衡的前提下,因保证三大营养素比例恰当。在每日膳食能量供应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对肌糖原含量有一定影响。运动员每天碳水化合物的供应,一般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
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的主要成份。在肌糖原储备充足时,蛋白质供能占总能消耗的5%,当肌糖原耗竭时,蛋白质供能比例可升为10%-15%。运动员蛋白质的供给量可占总热能消耗的12%-15%。
脂肪是长时间低强度运动项目的主要能源供应。脂肪每天摄人量,大约占总能耗的25%-30%。无氧运动,脂肪供能可下降到20%,长时间耐力有氧项目可提高到30%到35%。
(二)合理的热量
热能是维持机体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运动员摄人热能是否恰当,可以通过膳食热能与消耗热能之间的计算来评定,也可以通过体重与体成分的测定来估计。体重与体脂同增加,表明运动量不足或摄人热量过多;当二者都降低时,在排除疾病因素外,表明运动消耗大和热能摄入不足。
(三)合理的饮食制度
合理的饮食制度包括运动员平常饮食的时间、频率、质量,运动员在平常训练中在要保证一日三餐的基础上,进行少吃多餐。运动员膳食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进餐次数、时间、每餐之间的热量比例等。
运动员在正常三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年龄与从事运动项目热量的消耗适当增加的进餐次数。分次进餐,有利于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提高运动效率。进餐应在大运动量与比赛前的2.5小时前完成,在剧烈运动时,胃部食物已基本排空,隔肌在呼吸时的活动不受影响,在运动过程中,循环血量主要在运动系统,进食后消化系统汇集了25%的循环血量。
(四)充足的维生素
由于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加强,酶的活性与激素分泌增强,体内维生素的消耗增加,大量的排汗,维生素丢失较多。缺乏维生素造成机体活动能力减弱、抵抗力降低,运动能力也随之下降。因此运动员对于维生素的补充至关重要,对维生素的需要量也因项目不同而不同,因补充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三、特定素质训练的营养特点及补充对策
(一)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特点及营养补充对策
力量性项目的运动特点是以间歇运动为主,爆发力强,运动强度大,供能以糖无氧酵解为主,日能量消耗较大.对于运动员肌肉力量与神经与肌肉间的协调性要求较高。
发展力量素质在营养方面,对蛋白质、维生素B2的需求量较大,同时还需要进行力量强化训练,保证睡眠充足以及膳食合理。在训练初期,对于蛋白质的供给要充足,应选择合成骨骼肌、肌键、韧带、关节软骨、骨质等原料类,促合成激素的释放、生成、激活类和促进骨骼肌收缩功能的能量代谢激活类营养品。
增加肌肉力量的营养组(供选择):(1)促合成代谢素:甲基毗陡铬、硫酸矾;(2)肌酸、VE. VC、糖;(3)牛磺酸、BCAA. HMp、CLA等。
(二)速度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特点及营养补充对策
速度性运动项目的代谢特点是运动中高度缺氧,短时间内大强度运动所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较多,增加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的食用,体液碱化和提高碱储备供能。对膳食中对较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供给量要求较高。
成碱性食物:凡食物中钙、钾、钠、镁等成碱性元素含量较高,在人体内氧化生成带阳离子的成碱性氧化物,最终产生的灰质呈碱性,这类食物在生理上称为成碱性食物。包括根类蔬菜和叶类蔬菜、豆类及其制品等。
(三)耐力性项目的营养特点及营养补充对策
耐力性项目的运动特点为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中无间歇,能量代谢以脂肪有氧氧化为主,对于各种营养素消耗量较高,每日热能供应量高。由于持续运动时间较长,运动中对于热能与营养素消耗量大,肌糖原的消耗量增加,蛋白分解加强,氨基酸转变成葡萄搪的速度加快,脂肪的有氧氧化供能成为主要供能途径。
有研究表明,体内糖原水平与耐久力密切相关。体内肌糖原的水平影响耐力,受到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在赛前补糖可增加肌糖原的储备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改良后的糖原负荷法较经典方法,更加实用。
综上所述,力量、速度、耐力性项目,在膳食热能供应比例方面要求,各有不同。对于营养素的种类与总体摄入量的要求,因能量代谢主要途径不同而不同。各自项目的竞赛特点不同,导致出现的营养问题也不尽相同,应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 丁俊华等人.不同运动项目合理营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6).
[2] 宋永范,彭雪涵,林黛茜.不同项目运动员营养补充特点研究综述[J].福建体育科.2012(12).
[3] 刘艳丽,刘晓明,丁俊华.吉林省短道速滑项目优秀运动员膳食营养调查与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
[4] 丁俊华,刘晓红,毕海波.吉林省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膳食营养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4).
[5] 冯美云.运动员的特殊营养补充[J].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体育科学分会场论文摘要汇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