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监生是个吝啬鬼吗?

2016-10-25王宏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灯草吝啬鬼监生

王宏玲

淮北师范大学附属职工子弟学校

严监生是个吝啬鬼吗?

王宏玲

淮北师范大学附属职工子弟学校

人民教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严监生是个吝啬鬼。我们立足原著,例举了从出场到死一年多时间内的严监生六次慷慨,认为严监生并不是吝啬鬼。并且认为严监生临死不忘两根灯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不节约的危害、担心其子收到欺负。

《儒林外史》严监生 吝啬鬼 两根灯草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著名小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选取了《儒林外史》中的一段,定名为“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教师用书认为严监生是个吝啬鬼并且还设计了《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更加活灵活现勾画出他的吝啬鬼形象:“严监生啊严监生,你太吝啬了!你那么有钱,竟为了两茎灯草而死不瞑目,唉,你真可悲!”[1]

严监生是不是吝啬鬼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严监生是吝啬鬼,这是主流,持这种观点的,除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外,还有众多学者,包括一些在中国古典文学学界很有影响的专家,如袁行霈、游国恩。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这样描述严监生的:“然而他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而是个活生生的人。他虽然悭吝成性,但又有“礼”有“节”,既要处处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维护自己的面子”[2]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谈到严监生时是这样说的:“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3]另一种认为不是,这是一小部分人的观点,主要有:朱仰东,滕桂华。朱、滕两位先生从:严监生的生活环境、与文学作品中典型吝啬鬼的比较以及两个指头与两根灯草的情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中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不能充分的从作品出发来分析严监生的形象,况且有的还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比如,文中说其妻死亡后严监生为她办丧事所花费用“各种花费数目达两三万两之多”;

(2)论证的逻辑性存在问题,比如说作者认为严贡生、季苇萧、陈正会、毛二胡子等人比严监生还要吝啬,因此吴敬梓在塑造人物时不可能再把他当做一个吝啬鬼来写。其实,众多吝啬鬼并不影响把严监生当作一个吝啬鬼来描写,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水浒传》,该作品首先塑造了两位武功高超的草莽英雄:史进、鲁智深,按朱、縢两位先生的观点,后面就不能再塑造了这类人物了,实际上《水浒传》后面塑造了很多,如林冲、杨智等。正是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水浒传》才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

本文拟从“严监生的慷慨、严监生临死不忘两根灯草的原因”两个方面来对严监生是不是个吝啬鬼做出回答。

一、严监生的慷慨

何为吝啬?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舍不得给”,[4]监生是不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不给呢?从原著来看并非如此,严监生不仅不是吝啬,而且还非常慷慨,主要表现在:

(一)为他哥哥垫付了一笔费用。他哥哥严致中横行乡里,干了数件坏事,主要有:混赖王小二家的猪,还打折了他的腿;未借钱给人,还诈人利息。这两件事分别被乡邻王小二与黄梦统告到县衙,知县“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严贡生听说这一消息后,心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知县“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严贡生已是不在家了,只得去会严二老官”,[5]严监生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为了彻底息事宁人,他为此事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

(二)延请众医,购名贵药材为其妻王氏治病。其妻王氏病重后,“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建效。”

(三)赠送给二位舅爷一大笔银钱。妻王氏病重后,送给两位舅子每人一百两银子,“将来要备祭桌,破费钱财,都是我这里备齐”,后为妾扶正办酒又拿出五十两银子。

(四)大操大办其妻王氏丧事。王氏去世后,“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

(五)其妻去世后仍然赠送钱给两位舅爷。“严监生请他(王德、王仁)坐下,说了些恭喜的话,留在房里吃点心,就讲到除夕夜里这一番话,叫赵氏拿出几封银子来……二位接了银子,每位怀里带着两封,谢了又谢,又说了许多的安慰的话,作别去了。”这里两封银子是多少,小说中没有明确交代。“一封银子”是多少众说纷纭。

五百两。张德鑫《数里乾坤》是解释的:“银子以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为‘半封’。‘半封’谐音‘半疯’。”[6]

一百两。《儒林外史》第五回,“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与二位老舅。”

五十两。《儒林外史》第三回:“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又第八回“说罢,即取出四封银子递与王惠,共二百两。”

十两。《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当下开箱子取出十两一封银子,又寻了一件旧棉袄,一双鞋,都递与他……”

从上下文来看,严监生除夕送给王仁、王德的四封银子应该是四十两,即每封十两。理由是:

(1)二百五十两与一百两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所送的银子是王氏留下的银子 (说姐姐留下的一点东西),王氏留下多少银子呢?“两个人才扳过来,枣子底下,一封一封,桑皮包纸包着;打开看时,共五百两银子”,如果一封是二百五十两的话,那么四封银子就是一千两,严监生还需要倒贴五百两。

(2)小说中说到这五百两银子呈现 “一封一封”的,数量结构的重叠,表示的是数量很多,如果一封是二百五十两、一百两、六十两、五十两的话,只有两封、五封、九封、十封,一眼就能看出,不存在“一封一封”的情况。

(六)默许赵氏,在其妻王氏去世后送二位舅爷众多物品。“赵氏感激两位舅爷入于骨髓,田上收了新米,每家两石;腌冬菜,每家也是两石;火腿,每家四只;鸡、鸭、小菜不算。”

严监生一年多的时间内,[7]花销了五千三百多两银子。五千三百多两银子是个非常庞大的数目,《儒林外史》第三回提到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成化末年延请秀才周进当私塾先生,“次日,夏总甲果然替周先生说了,每年馆金十二两银子”,看来,这五千三百多量银子相当于当时一个秀才私塾教师400多年的薪资,而严监生非常大方地把他拿出,一个吝啬鬼怎么会如此慷慨地花这么多银子呢?其中不少是可以不花或少花的。

二、严监生临死不忘两根灯草的原因

吴敬梓花不少笔墨去描写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到:“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两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段细节描说明严监生尽管有钱,但非常节约。现实生活告诉了严监生日常生活必须节约:

(一)不节约的危险。分家之时严监生、严贡生“也是一样田地”,现在严监生家有十多万两银子。而严贡生家需要典当物件才能生活。“白白吃穷了。而今端了家里花梨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

(二)担心死后其子受到严贡生的欺负。严监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人丁不旺,只有小儿一个;其哥严贡生巧取豪夺、恃强凌弱,人丁兴旺,家有儿子五个,不幸的是严监生与其紧邻,经常受他的气。严监生的儿子在严监生死后要想不受他的气,除了“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还有就是要有钱,财大才能气粗。要想长期有钱,严监生的经历告诉他必须要节约。

三、结语

上文的分析告诉我们:严监生并不是个吝啬鬼,他胆小怕事,注意节约,爱护家人,严监生尽管对自己舍不得花钱,但对老婆并非如此,如:自己生病后,“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他老婆王氏生病后,“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其中胆小怕事是他性格最主要方面。人物性格的归纳不能只看一个细节,要全面看,否则就流于片面,得出错误结论。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Z].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234.

[2]袁行霈,主编.黄霖,袁世硕,孙静,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M].第二版.高等教学出版社,2005:294.

[3]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四)修订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27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7:823.

[5]本文所有的引文未加说明的均出自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 [A]//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8-310.

[7]一年多时间是这么推算出来的: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问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钱……不觉到了除夕,严监生拜过了天地祖宗,收拾一席家宴,严监生同赵氏对坐,奶妈带着哥子坐在底下……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的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

本文系2013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3273)

猜你喜欢

灯草吝啬鬼监生
灯草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发现你人生的灯草了吗?
智服吝啬鬼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灯草与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