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轼诗词中透视其哲学思想

2016-10-25杨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苏轼诗词

杨菲

西北工业大学

从苏轼诗词中透视其哲学思想

杨菲

西北工业大学

苏轼是我国宋朝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很多的诗词无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都会出现。他善于思考,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事情,他的自己作品当中包含了自己的生活智慧以及哲学思想。在他的诗词中很多这些理念也都全面而且详细地展示出来。本文以他的诗词为例,充分挖掘其诗词中灼灼闪光的哲学思想。

苏轼 诗词 哲学思想 透视

在宋朝以前,诗一般都展示一种形象思维,没有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没有把具体的抽象化,处于比较浅显的层面。而到了宋朝,诗词进一步发展,把诗词的形象思维推向了理性思维,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人类的思维发展规律来讲,一开始诗人所描述的是一种自然事物和自我感受,通过诗人细腻的描述和表达,使自然景物和感受跃然纸上,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到了宋朝,世人开始从感性向理性转变,对事物开始进行冷静的思考和思辨,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开始挖掘其内部的实质,并把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事物发展的结果,也是诗词发展的必然结果。

北宋诗词,也开始由感性向理性转变,把诗词从感性的描述向理性的探索发展。苏轼一生致力于写诗词,他创作的诗词广为流传,他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诗词,在诗词中,有他远大理想和伟大抱负,有仕途的沉沦,还有一些诗词中闪烁着哲学思想。苏轼的诗词中,把理和趣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交融。因此,这就使得诗词的形象更加的丰腴,不仅给读者展现一个优美的画面,而且也传达出一种深邃的理性境界。

一、儒、道、释的矛盾世界观和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在苏轼的诗词中展现了矛盾的复杂和多样化。苏轼的诗词把儒、道、释等思想都融入其中,在诗词中达到了和谐统一。苏轼对这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这三种思想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然而,苏轼也把这三种思想相互对立,相互否定。在苏轼的思想中,就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他的仕途中,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他通过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它们统一起来。在他的诗词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示出来。

(一)对人生的深刻热爱

苏轼接受了儒家思想积极的一方面,使他更加地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仕途,希望为天下苍生做事。在他的词《沁园春》中,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没钱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他积极向上,热情奔放。在他的诗词中,更多地是对自然和人生的体味。如,“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展现了苏轼的潇潇洒洒;“西北望,射天狼”中流露出的伟大抱负和豪情壮志,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伟大愿望。也正是这种伟大抱负的体现,在他任职期间,每到一处,就兴修水利,救济贫民百姓,对民间的疾苦关怀备至。并且,他把快乐融入到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中去,在大自然中倾听生命的动感,对自然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追求,这就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无限热爱。苏轼的作品中,无处不展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他对大自然喜爱,对人生更加地积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在仕途道路上,虽然跌跌撞撞,但是他没有放弃对新生活的追求。从哪里摔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从不放弃任何机会。生活没有尽头,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没有止境。

(二)对于自由人生的勇敢追求

苏轼的人生此起彼伏,跌跌荡荡。他的仕途不是一步青云,起伏非常地大。在官场上非常地不得意,连连受挫,这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打击。经过官场的打击后,他的思想开始一蹶不振并消极起来。但是,他并没有被官场的打击所打倒,而是寻求生活的乐趣,重新寻找生活的起点。他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他开始寻求一种悠闲的生活。在低谷中,他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这就是生活的态度,是对人生积极的探索和追求。

(三)对于苦难人生的不断超越

在苏轼的人生中,也不都是风风光光的。他经历过人生的高潮,但是,也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人生就如同一个波浪线,总是会起起伏伏的。从他的作品中,就能够体会到他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在人生的低谷中,他写出了很多非常气愤和消极的诗句,更多地是对旧社会的痛恨和蔑视。苏轼非常有才,但是,在旧社会中,他的才是不会被统治阶级所重用的。空有一身的才艺,却不知道如何展示出来,这让他非常地愤恨,这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他在旧社会中,虽然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但他没有颓废,而是充满了一种豁达的思想,积极生活,把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产展现给世人。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将他打到,他依旧乐观的生活,享受着一种“田园”风情。在生活中,他苦中作乐,这就是他积极的处事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地生活,在苦难中寻求快乐和希望,让跌跌荡荡的人生永远充满激情。

二、“世间洞明皆学问”与世间万物的哲学思想

(一)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顺应自然发展的处世哲学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这句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追求,也表现出作者尊重自然规律,只能够顺应它,而不能够改变,就像天空中月亮,圆缺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这表明了苏轼对自然的无比敬重,借助自然规律,来感叹人生的圆缺,希望人生也如同自然规律一样永恒,但是这是永远不可能的,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自然规律就如同火车的轨迹,只有在这个轨迹上运行,火车才能顺畅地驶向彼岸,如果脱离这个轨迹,就会出现事故。自然规律也是如此,要正确地对待自然规律,要去遵守客观规律,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越自然规律。

(二)对于人生规律的深刻思考

苏轼虽然生活在宋朝,但是在那个时代,其作品中就开始对自然规律进行研究,体现出人类要充分依靠自然规律,不能背离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在苏轼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激励人奋进的诗篇,让人感觉到他的作品非常振奋人心,对人生充满希望和信息,对人生有无限的憧憬和想象。他的作品,让人知道,人不可不失败,只有不断地失败,才能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机会。每次的成功都需要更多的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放弃任何机会。只有不放弃、不抛弃,成功就会有希望,就会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展现在天空。在人的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是永久长存的。在苏轼的诗词中,很多都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景物,最后又落到人的身上,使思想更加的升华。在对自然的探索中,追寻自然规律,参透自然。在《赤壁怀古》中,他所描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是对自然规律的描述,说明事物是运动的,是在不断变化的,任何东西都是不能够永远抓住手里的,在看待问题上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才不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正是这滚滚之水,让我们感悟历史,展望今朝。

(三)辩证、联系、敏锐与认识论

在生活中,苏轼无时无刻不展现出他的大智慧,就像一股涓涓的流水,流入人们的心田。例如,在他的作品《春江晚景》中,充分体现出一种坚韧的精神,要想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要认真去钻研,去学习,充分去接触所研究的事物,做到熟烂于心,要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全面了解,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事物。从细微处挖掘事物的本质。同时,苏轼也认为美虽然是事物所特有的,但是,要想认识美,就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让美更加的全面。只有事物自身的美和意识中的美融合为一体,才能展现出美的魅力,才能使作品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风格。苏轼的作品中还体现出,要想认识一个事物,不能仅仅从自身去认识,要跳出这个事物的圈子,从其他的方面去认识,这样才能更加的全面,才能避免出现很大误差。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够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任何的事物都是紧密联系和依靠的。苏轼的《赤壁怀古》中,融合了更多辩证、联系的思想。“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周瑜、诸葛亮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历史所淹没,但是,在天空中的圆月却照在大地上,不会消亡。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知,苏轼的作品中闪烁着“佛道”的思想,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闲云自得的境界,一种平淡的心态,还掺杂了“空观”和“任自然”的理念。这些思想的融入,对其作品更是一种丰富,使其表现的思想境界更加的深远,对人生的认识更加通透。要想对苏轼的理论研究的更加透彻,就需要从他所生活的年代和当时的背景去考虑,对他所生活的背景全面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他思想的形成。苏轼就像一颗璀璨的珍珠,在夜空中闪烁,他的作品会更加的璀璨,随着历史的沉淀,其光芒会更加凸显出来。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是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会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启迪着人们前行。

[1]周先慎.裴贞和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程地宇.神女:质疑与认同:苏轼诗词中巫山神女题材和典故体现的文化心态及其哲学根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

[3]许磊.郑文君苏轼诗歌研究探微——以《诗歌,政治,哲学:作为东坡居士的苏轼》为例[J].教育观察旬刊,2014(4).

[4]唐地瑶,唐长青.从苏轼的诗词看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J].祖国:教育版,2012(10):21-21.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苏轼诗词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诗词之页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