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廖昌永艺术风格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6-10-25鲁勇
鲁勇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当前廖昌永艺术风格研究的几个问题
鲁勇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廖昌永是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代表,形成了个人显著的艺术风格。研究廖昌永艺术风格不仅可以窥见中国声乐的成就,更可总结中国声乐学派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范式;而当前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大多浅显或片面,鲜有全面而深入之论。本文试以究因探源。
廖昌永;艺术风格;经验研究;系统论方法
一、论题缘起
笔者之所以选择廖昌永声乐艺术风格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一,廖昌永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影响和国际水准的中国歌唱家,他提高了世界对中国声乐人才的认知度;其二,廖昌永是“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代表,其声乐艺术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其三,廖昌永是少数最受中国老百姓欢迎的美声歌唱家之一,深究其原因,定会总结出“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经典范式。然而,当下对廖昌永艺术风格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层次和水平,与廖昌永本人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并不相符,甚至相去甚远。笔者故此而择。
二、成果述评
笔者对当前有关廖昌永声乐表演艺术风格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目前所见成果有硕士学位论文2篇,期刊类论文40余篇,报道30余篇,访谈实录3篇,廖昌永本人在“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发言稿2篇。论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廖昌永的演唱技术探究;其二,廖昌永的人生阅历对其艺术风格和成就的影响;其三,廖昌永的声乐艺术观及其“跨界演唱”。这其中以廖昌永在“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2篇发言稿和3篇廖昌永访谈实录最能直接反映其声乐艺术观念。
三、艺术风格的概念和内涵
关于“艺术风格”的内涵界定,百度“艺术百科”中“艺术风格”词条认为:“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①王宏建先生认为艺术风格就是“艺术作品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②王嫩曾评“很多人忽视或略过了‘因于内’的前提因素,却从外部‘面貌’上下手去‘创造’某种内容。”③不难看出,“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内涵特质,即:其一,对于艺术风格主体来说,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其二,对于其他艺术家而言,主体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性,在受众中也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其三,艺术风格与主体的审美理想息息相关,具有整体性和显性特点。
四、问题归纳
从以往本课题论域内的研究成果看,整体存在以下问题:
1.果多以廖昌永声乐演唱技术为主要研究范围而得出其声乐艺术风格的结论,这是以偏概全甚至是偷换概念的做法。
2.对廖昌永的人生阅历等进行形式化的堆砌,并不具有实质性意义。首先,并未对廖昌永声乐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等做出分类和解析,也就无所谓综合;其次,廖昌永声乐艺术风格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即准备期、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这些时间属性的界定是以某些重要事件为标志的。
3.“学—演—教”的角色变换在廖昌永声乐艺术风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往无人提及,但这确应是重要因素。
4.他人的信息反馈对廖昌永声乐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动力作用,以往研究者大多一笔带过,而在访谈实录中廖昌永却多次提及,这说明廖昌永异常重视信息反馈对自己的作用。
5.以往研究对廖昌永声乐美学观念很少着墨。实际上,廖昌永在不同时期对声乐作品的不同选择,是其声乐美学观念的体现;而声乐美学观念是决定艺术风格的内在因素。
6.研究方法上,以往研究者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大多是“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大多针对局部而论,然而,局部地对廖昌永声乐艺术风格进行研究,难免得出浅薄、片面甚至偏颇的结论。
五、研究方法探析
上述提及的“经验研究”有诸多弊端:其一,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其二,它不能反映事物之间、事物与周围环境的之间联系和相互作用;其三,它不能解析事物内部各要素、各层级的定位;其四,它不能以有机的、体系式的理论形态对事物进行描述和概括;其五,它不能对相关行为和效用作最明确、最有效的指导。
鉴于以上弊端,本论题拟采用系统论的有关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研究方法于本论题有重要意义:第一,对廖昌永艺术风格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从个性中分析共性,从特殊中总结一般,这在当前声乐表演艺术日益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廖昌永艺术风格是声乐表演者的个体属性与外部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合力而成的;第三,廖昌永作为信息接受者、艺术创造者和艺术传播者三重身份,在不同的情境下肩负着不同的文化使命,塑造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为湖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536。
注释:
①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8844.htm.
②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409.
③王嫩.艺术风格与艺术精神[J].美术研究,2011(02).
J616.2
A
1005-5312(2016)05-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