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杜威教育思想对儿童的培养

2016-10-25张盼盼

亚太教育 2016年28期

作者简介:张盼盼(1990-),女,汉人,山东济南人,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摘 要:教育是培养儿童的过程,但由于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中对“儿童观”的片面认识,仍然存在束缚儿童或轻视儿童等误区。本文基于杜威“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提出顺应儿童天性、关注儿童经验、助力儿童树立习惯三方面合理培养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体察儿童;关注经验;树立习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79-02

一、在顺天性中促进儿童成长:家长需理性

每个人的成长都必须经历儿童期,这是事实和规律。但是又有多少儿童真正在快乐中度过了完整的童年?多少儿童的童年在家长的无知和忽视之下被埋葬?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引用了埃默森的一段话:“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不要侵犯儿童孤单的生活。”家庭,是儿童诞生的摇篮,是儿童所接触到的第一成长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首先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爱,爱护和体察儿童,用心感受、观察儿童的想法和需要。因为儿童不是大人眼中的小大人,儿童有天然的活泼好动、调皮玩耍的天性,这些天性中有许多成人无法望穿的成长力量,又由于儿童在这一特殊生长时期是脆弱和稚嫩的,所以首先要在儿童的心中播种下一颗爱和希望的种子,帮他们铸造童年美丽的梦。民主的家庭氛围更有益儿童成长,家长是儿童的长辈,但同样可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这就需要家长的耐力和教育智慧。

笔者发现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盲区和误区,他们中许多人认为孩子就应该是听话的、懂事的、乖巧的。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个性,请不要妄想着每个孩子都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比起学校来,家庭是更有条件实现因材施教的场所,因为作为称职的家长,没有谁比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旦走出校门,儿童的狭小天地被打破了,他们的生活天地更广阔,从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是在强调教育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纳入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许多“好孩子”是家长的控制下失去了自由思想和选择的机会,家长总是急于求成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是需要不断学习的。黑柳彻子在自传体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上一年级的小豆豆因为调皮,被原来的学校贴上了“问题孩子”的标签,以至于退学。小豆豆的妈妈并没有因此对她感到失望,更没有愤怒地指责和惩罚,每次老师向她诉苦小豆豆的各种不良行为时,她都会认真分析孩子各种行为的原因,机智巧妙地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责罚或者完全放任自流。因为她具备教育常识,懂得教育技巧,她设身处地站在小豆豆的角度看问题,抛开成人眼光,一切都问题就都有答案了。

二、给儿童积累和释放经验的机会:教师要灵活

经验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杜威指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方式结合着。……单纯活动,并不构成经验。……作为尝试的经验包含变化,但是,除非变化是有意识地和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联系起来,否则它不过是无意义的转变。当一个活动继续深入到承受的结果,当行动所造成的变化回过来反映在我們自身发生的变化中时,这样的变动就具有意义,我们就学到了一点东西。”①为此,杜威列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灼伤。”①在上述的基本阐述中,蕴含了经验的连续性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经验是人对环境主动有所作为与被动的承受结果两方面统一的连续,是人所采取的行动的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连续。

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儿童获得经验呢?那就是给儿童创造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积累和释放经验,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如黄亢美老先生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雨》时,就巧妙地加入师生“演雷雨”的环节,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再现了生动的大自然情境。师:“注意看老师的手势,雷声由远到近,有小到大。”说着,老师开始扮演起“指挥家”,随着他的手势从左到右和从高到低的起伏,学生们敲击桌子的力度也渐弱或渐强,老师说雷声越来越大的时候,学生们也用力敲桌子,一阵阵“雷声”此起彼伏的回荡在耳边,仿佛真的雷雨就要到来,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之前对雷雨的恐惧一扫而空。师:“咱们再试着下场雨,雨声淅淅沥沥的,唰唰啦啦的,拿出你们的课文纸,两手轻轻地。”老师示范,两手捏住纸抖动它。随后,学生模仿者制造雨声。最后老师指挥学生一边打雷一边下雨,引出课文题目《雷雨》。在这个课文导入中,黄老先生运用了谈话导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亲身经历入手,一问一答,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入到语文课文的学习中来。通过让学生模仿雷雨的活动,把他们不知不觉地带入到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学生的经验得到了释放,使经验在体验中得到升华。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学习期待被充分调动。

接下来的识字写字环节,老师教授“垂”子的写法和含义时,用到了古汉字中的象形字,他还画了学生们所熟悉的苹果,对“垂”“掉”“落”这三个字的含义做了区分,并将字放到原句中体会,加深了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如果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单纯学一些文字,学校任何科目的教学法应该尽可能不是学院式的。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的意义,我们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对活动感兴趣和从事活动的那些作业。”①通过形象的比较,联系实际生活,唤起想象,对字的认识变成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真正引发学生的思维。

三、好习惯是通向儿童幸福人生的奠基石:家校“合力奠基”

好习惯益于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好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是成就儿童幸福人生的基石。童年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和黄金期,好习惯就是家长从儿童的童年时期帮儿童建立起来的,是循序渐进地指导不是强迫和压制。“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无论什么习惯,都标志着一种倾向,能主动选择习惯运行的环境。……如果习惯的表现过分受阻,它就显出不自在的状态和强烈的愿望。”①这就强调了好习惯的养成得益于宽松民主的环境氛围。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助力,只有两者“合理奠基”,才能开拓儿童通往希望之路。

首先,帮儿童建立的第一个习惯,就是读书,读纸质的书。因为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人陶醉在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里,儿童也为此着迷。常有如此现象:家长担心儿童无聊或者哭闹,麻利地掏出手机打开游戏递给孩子,接着大人孩子脸上都乐开了花,孩子一路上目不转睛的盯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这种现象笔者不只一次地看到过,由此疑虑,长此以往,儿童岂不是都成了电子产品的奴隶了吗?网瘾就是在父母不经意间使儿童染上的吧?儿童一旦沉迷网络无法自拔,这颗希望的种子难以生根发芽。这也是“成人化儿童”形成的原因。

家长作为儿童的启蒙教育者,首先从自身做起,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空闲的时候,离开电脑放下手机,与孩子面对面交流,与孩子一起读书。你可以拿一本经典图画书,读给孩子听,相信没有哪个孩子是不喜欢图画书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机体的可塑性,动作的生理学基础会逐渐衰退。……只有一种环境,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智力才能抵制这种倾向。”①习惯的养成需要运用智力,在亲子共同阅读中,儿童会产生问题和想象,这就需要家长和儿童一起探索,或者欣赏优美的图画,或者挖掘故事的线索,或者随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自理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良好生活习惯基础上的。这需要家长的及时关注和调整。陶行知说:“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句说得朴实又深刻,自立是人生之本。笔者所说的自理是让儿童在童年时期自己探索和处理他全能胜任的、力所能及甚至带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不代表家长和教师推卸责任,相反,他需要细心观察和指导儿童。不要事事都帮儿童安排,替儿童完成,这样只能培养寄生虫。让儿童去单独完成一件事情,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对他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他在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获得的成就感会使他增强自信。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劳动所带来的乐趣。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注释:

①[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分別引自153页,169页,56页,57页。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章振乐.新劳动教育:让人事相趣[J].人民教育:2014.8

[3]黑柳彻子著(日).未申译窗旁的小豆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05

[4]视频来源:新疆师范大学课程中心,黄亢美教《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