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6-10-25侯桂杰
作者简介:侯桂杰(1969-)女,汉族,黑龙江双城人,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从事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摘 要:黑龙江大学经过三个阶段的研究生英语改革实践,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测试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构建了适合当前研究生专业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91-01
引言
自从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以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研究生整体英语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和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需求。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和研究生英语教学团队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逐步的、分阶段的、全方位、由上而下教学改革,并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测试体系三个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课程设置实行英语通识(EGP)+专业(ESP)课程体系
从2006—2016十年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经历了从最初的局部课程改革到全面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
1.初期阶段增设外教口语、听力课程。2005研究生入学取消英语统考听力后,入学的研究生的听力、口语水平大大降低。虽然说在全国范围,研究生整体英语水平在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入学英语门槛的降低,導致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的听力、口语水平接近于零,针对这个问题,自2006年黑龙江大学尝试初步改革。首先按英语入学成绩分班,实行小班授课,每班平均30人,增设外教口语、听力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听力、口语水平低的问题。
2.中期阶段增设学术英语。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研究生英语教材种类匮乏、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原因是各个学校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位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而且出版研究生英语教材的利润相对较少,出版社力度不够。黑龙江大学研究生英语课程教材几经更换后,整合了市面现有的研究生教材,自编了研究生英语课程教材。为培养学生学术英语能力,2013年采用了外教社的《学术综合英语》和《学术英语写作》。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根据入学成绩,挑选出成绩较好的学生,设立了两个实验班,专门教授英文文献阅读和学术论文写作,重点培养学生学术沟通能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3.后期全面实行英语通识(EGP)+专业(ESP)课程体系。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重点应该是语言知识的巩固与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学习策略和语言习得能力的培养,文化与文学素养的提高,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论文读写能力的培养。[1]为了能与本科英语教学的改革相适应,2015年11月16日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颁布了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公共课改革设置方案[2],明确规定了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也就英语通识(EGP)+专业(ESP)课程体系。其中必修模块为第一外国语。选修模块包括二外类、学术类、应用类写作、翻译类、文化类、文学类、考试类、口语类等。两个模块每学期滚动开设,学生自由选择。方案规定了学院有条件自行开设专业外语课的,可以顶替外语选修2学分,同时也规定了研究生外语免修条件,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第一外国语。新的课程设置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也就是将原来的读写和口语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在一个学期内修完,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开设选修课模块课程,包括通识选修课(EGP),和专业(ESP)课程。这样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同时又为研究生提供了拓展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机会。
二、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选修课程类型的增加,需要培养新的教学团队,选修课老师从事本科选修课教学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经过专业培训,完全能够胜任研究生选修课程教学。新老教师团队不断更新理念,吸收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一类型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教学梯队,相互探讨切磋,不断创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利用批改网加教师批改的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讲授学术英语写作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论文写作实践来进行学习和探讨,这样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即掌握了英语学术写作的规范,又结合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三、增加形成性评估的比例
在传统的研究生测评体系中,主要以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估为主,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课内外的英语学习,考试时临时突击复习,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黑龙江大学研究生英语教研室自2008年起在研究生测评体系中就增加了形成性评估的份额。期末课程考试占50%,平时形成性测试占50%,其中包括课堂出勤5%+表现5%+外教口语25%+平时作文15%。这样细化手段保证了学生课堂的出勤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在选修模块课程的测评体系中也将实行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的手段,并且比例各占50%。这样全面考核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结论
总之,黑龙江大学经过三个阶段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测试体系上逐步形成了自己教学模式,尤其是英语通识课程(EGP)+专业课程(ESP)课程模式,同时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完成从知识型教学模式到语言能力型培养模式的转变[3]。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本论文是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研究生EGP+ESP课程建设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A28.
参考文献:
[1]石坚.在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上的报告.北京,2005.
[2]黑龙江大学2015版研究生公共课改革设置方案.研培〔2015〕033号,2015.11.16
[3]何莲珍等.时代呼唤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中国外语,2005(7)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