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孙子兵法》中“攻守”矛盾看辩证思想的运用

2016-10-25郭克勤

孙子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奇正个体性兵学

郭克勤

从《孙子兵法》中“攻守”矛盾看辩证思想的运用

郭克勤

本文在对《孙子兵法》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攻守”为孙子兵学的逻辑起点,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辩证法为思维的一般规律,通过“攻守”矛盾的变化和运演过程,揭示出“攻守”概念战略运演的发展变化环节,来阐述“孙子兵学”的辩证思想的运用。

《孙子兵法》攻守 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成书最早、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杰出古典军事名著之一,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备受中外战略学者推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战争这个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换言之,在于它在思维中再现了战争过程中一系列矛盾的产生、展开、转化或解决,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及其一系列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为我们把握、解决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①。

本文拟在对《孙子兵法》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攻守”为孙子兵学的逻辑起点,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辩证法为思维的一般规律,通过“攻守”矛盾的变化和运演过程,揭示出“攻守”概念战略运演的发展变化环节,来阐述“孙子兵学”的辩证思想的运用。

一、孙子兵学的辩证逻辑是概念的辩证法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以“攻守”这对矛盾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论述了存在于敌我之间的各自内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发展过程。如众寡、奇正、虚实、利害、进退、强弱、刚柔、迂直、远近、劳逸、先后、动静、勇怯、死生、主动与被动、速决与持久等矛盾范畴,在战争中通过敌对双方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展开着关于战争胜负的论述。通过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肯定与否定之间的相互转化,赢得战争的胜利。

李际均先生认为:“在军事认识与作战指导中,大量遇到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当我们从军事实践中深入研究战争诸因素的存在与转化时,却发现战略、战役法与战术运用中,属于谋略的部分,很多情况下是在不确定性中发挥的。”②

当然孙子的这些概念范畴,是在总结前人长期的战争实践经验过程中,通过人的思维概括得来的,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但“《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本身的逻辑体系应该是概念范畴体系”③是确定无疑的。

“《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认识正是从这些基本概念、范畴出发,通过对战争基本概念、范畴的界定、分析和综合,把战争活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具体的战争活动和形象思维推进到了抽象的理性思维高度,把握了战争活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④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长于思辨的辩证思维。”⑤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到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⑥“辩证思维称得上《孙子》方法论体系的论纲。”⑦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兵家著书立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如嵩先生说:“中国古代兵法,自孙子奠基后,大都循着孙子的足迹走在概念的辩证法这条路上。”⑧

《孙子兵法》一书,一直被人们认为晦涩难懂,“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孙子论多玄空微妙,非上智不能领会”⑨,应与孙子兵学用概念来思维的方式有关。正如黑格尔《逻辑学》中所指出的:“一般人所谓的哲学难懂,在某个方面是与用概念代替表象有关的。哲学之所以难懂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只不过是不习惯——作抽象思维,即紧紧抓住纯粹的思想并活动于纯粹的思想之中。……哲学之所以难懂的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没有耐心,他们急于想用表象的方式,把作为思想和概念而包含在意识中的东西呈现在自己面前。”⑩

二、攻守矛盾是孙子兵学的基本矛盾和逻辑起点

“攻守”是中国古代关于战争运动基本形式的军事术语。见于《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攻守虽然都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但进攻比防守更具有主动性,更有利于歼灭敌人,达到战争目的。在具体作战中采取哪种作战方式,则应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来定。若敌众我寡,便要先取守势,消耗敌人力量后转入进攻。若我众敌寡,就要毫不犹豫地进攻敌人。《汉墓竹简孙子》说:“守则有余,攻则不足。”说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在选择和确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上,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他在《资本论》第一卷开明宗义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商品开始。”马克思所找到的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元素形式”,正是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矛盾的胚芽”的细胞形态。他正是商品从这个元素形式出发,通过对商品交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运动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概念的运演、论证,在理论上辩证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宏伟理论大厦。

仔细推敲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可以是我们对于确定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为我们提出了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则。“其一,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包含着研究对象中的‘一切矛盾胚芽’的概念和范畴。只有从这样的逻辑起点出发,研究对象所固有的全部矛盾性才能在理论思维中得到完整地再现。其二,必须是最抽象、最简单的,然后而又必须是能够从中推演、论证出整个理论体系中的概念或范畴。其三,总起点应当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确定逻辑起点的科学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孙子兵学的辩证逻辑研究。我们认为“攻守”这一概念包含了战争现象中“一切矛盾胚芽”;“攻守”概念是战争现象中最抽象、最简单,且又能够从中推演论证出其它的概念和范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通过围绕着对“攻守”概念的分析、比较和系统化,应当成为我们研究孙子兵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

虽然“攻守”的概念第一次出现于《谋攻》篇,但对攻守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却是在《形》篇展开的。

我国台湾淡江大学教授著名战略思想学者钮先钟先生认为:“从《形》篇、《势》篇,到《虚实》篇,三篇构成一单元,即所谓战争艺术,也是代表将道之精华。事实上,《形》篇所论为攻守,《势》篇所论为奇正,《虚实》篇所论为虚实。三者之间有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何守法说‘……铢镒积水总是喻攻守之形。然一篇虽以(军)形为名,而议论反复有如风声,中间不露一形字,至末方点出,何其妙欤?学者最宜深味。’何守法的话固然对孙子文笔之美妙作了高度赞许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所说的‘攻守之形’,而这才是本篇的真正主题。战争必然包括两种形式,即为攻与守,所谓善战者必须同时既善攻而又善守。善守始能自保,善攻始能全胜。这两种形式平行发展,彼此互赖,交相为用。必须如此,始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唐代的李靖曾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于胜而已矣。’他认为此即所谓‘攻守两齐之说’,换言之,即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行互赖的关系。”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说“攻守”作为孙子兵学的基本矛盾和逻辑起点是正确的也是合乎逻辑的。

三、攻守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

古今中外研究孙子兵学的许多学者,早就注意到,《孙子兵法》各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并进行了阐述。

日本学者山鹿素行在他的《孙子谚义·自序》中说:“自《始计》迄修功,未尝不先知,是所以序《用间》于篇末,三军所恃而动也。然《始计》《用间》二篇,为知己知彼、知天知地之纲领。军旅之事,件件不可外之矣。《作战》《谋攻》可通读;《形》《势》《虚实》一串也;《争》《变》《行军》一串也;《地形》《九地》一意也;《火攻》一意;《始计》《用间》在首尾。通篇自有率然之势,文章之奇不求,自有无穷之妙。谋者不可忽。”

我国学者支伟成在他的《孙子兵法史证》一书中说:“形篇第四:两军攻守之形,隐于中则人不可得而知,见于外则敌乘隙而至,形因攻守而显,故次于谋攻。势篇第五: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虚实篇第六:善用兵者避实击虚,先须识彼我之虚实也,故次势。”

钮先钟先生认为:“从第四篇到第六篇在十三篇中构成第二大段,这三篇在逻辑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足以代表战争艺术的精义。三篇前后相连,每一篇都有其基本观念,而彼此之间又有其不可分的关系。”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说:“读形势组,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形和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概念的界限比较模糊,而且有点飘忽不定,这很正常。因为同一件东西,你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结果可能很不一样。”

由于时代的原因,学者们虽然注意到了篇与篇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对于这种逻辑关系的内涵,却没有人能够加以说明。为响应我国著名孙子研究专家吴如嵩先生提出的孙子研究要实现“研究支点的转移”、“研究领域的延伸”、“研究方法的转型”和“学述层次的增位”学术研究变革要求。在《庙算——概念的战略运演》一文中,引入了“概念”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孙子的辩证法是概念范畴的辩证法;庙算是概念的战略运演;概念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三个环节。

1.攻守的普遍性

《形篇》“主要论述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是胜负的关键。通过对攻守辩证关系的论述,说明对己方军事实力的加强和完善、运用和发挥的重要性”。文中所说的“不可胜者,守也;可胜,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都应该视为攻守的“一般通则”。正如张预所说本篇论述的是“两军攻守之形也”。孙子在文中所提出的“胜于易胜”和“胜于已败”的两个战略思维范式也是对百战不殆的“知胜之道”的“普遍性”规律的概括性描述。

这里的“一般通则”“普遍性”都是对“攻守”概念的一般性描述,说的是攻守的对立统一。“由于它的对立面是立即与其自身同一的,因此它是绝对的同一。这种统一或同一就是普遍性。”

《形篇》所论述的“攻守”,其实就是“自身”攻守关系的一般特点。是与自身的同一,也就是说“它在它的规定性里面和它自身有自由的等同性”。通俗点说,本篇所说的攻守,不过是战争决策者,自己根据自己自身的综合实力,对战争过程中的或者是“攻”或者是“守”的普遍性思考,仅此而已。既没有考虑到自身组织进攻时的防守,也没有考虑到自身在组织防守时的进攻可能。由此,我们说《形篇》论述的是攻守的对立统一,是“立即与其自身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即攻守的普遍性环节。但是,“概念的普遍性,是一种健动的创造力量,因而它要自己不断产生差异,不断规定自己。”

2.攻守的特殊性

《势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运动。谓善战的指挥员要在战争中高度发挥其灵活性,使其作战的方式变化无穷,造成以强击弱的态势。”文中所说“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都应该视为“是孙子所作成的一条定律(law),对于所有一切的‘战’都适用”。这些都是对“知胜之道”的“特殊性”规律的概括性描述。

《势篇》所论述的“奇正”,其实就是“攻守”的运动、变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是“攻守”分化出了“奇正”。是“战”的一体两翼。是战争的决策者,在思考自身的“进攻”时,对“被进攻”的防御;或在思考自身的防御时,而思考的“不失敌之败”的进攻准备。因此,我们说“奇正”是攻守“把自身对立化,因此它否定自身,规定自身。这种否定的规定性的因素就是差别、特殊”。

“‘奇正之变’虽然微妙,但还属于我方战争指导范围,换言之,那可以自作决定。”不过,战争是敌我双方的博弈行为,一切的思考不能仅以自己为思考对象,而必须考虑到对方。这样攻守就进入了它的个体性环节。

3.攻守的个体性

《虚实》篇“主要论述通过对‘虚实’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在战争中争取主动地位,即‘致人而不致于人’。正确地选择作战方向,其原则为‘避实击虚’”。正如孙子在《势篇》指出的那样:“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何谓虚实?“虚”就是弱点,“实”就是强点。“必须首先找到对方的弱点,然后始能产生‘以碫投卵’的效果。”这些都是孙子对“知胜之道”的“个体性”的概括性描述。

《虚实》篇所描述的“虚实”其实就是敌我双方在相互攻守的运动过程中,由于敌我双方的相互博弈形成的一种“攻守”的态势。由于攻守是敌对双方的行为,如果只考虑到自身的进攻和防守,仍不能做到“百战不殆”,所以必须与敌方的进攻和防守联系起来思考己方的攻守行为。这样敌我双方彼此建立起的攻守博弈就进入到了战争攻守思维的个体性环节。因此,我们说“虚实”是对“攻守”自身对立的“否定的规定性”——“奇正”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通俗点说,战争的决策者在思考战争指导的过程中,由或者攻、或者守的自身否定的同一性环节;到攻的同时,必须思考到自身的守;或守的同时必须思考到自身的攻的准备,把自身对立化,否定自身、规定自身的否定规定性;再到在自身进攻的同时,既要考虑到自身的防守,也要考虑到敌人的进攻和防守;在自身防守的同时,既要考虑到自身的“不失敌之败”的进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敌人的防守与进攻。由自身的否定而进入到对立面的再否定。“这个对立面又到再否定而成为绝对同一。概念这种回到自身因而是普遍与特殊之合或同一与差别的同一。”这就是攻守的个体性环节。

“概念本身包含下面三个环节:一、普遍性,这是指它在它的规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的等同性。二、特殊性,亦即规定性,在特殊性中,普遍性纯粹不变地和它自身相等同。三、个体性,这是指普遍与特殊两种规定性返回到自身内。这种自身否定的统一性是自在自为的特定东西,并且同时是自身同一体或普遍的东西。”黑格尔在一切概念的更换、相互依赖中,在它们的对立面同一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中,在概念的永恒更换、运动中,天才地猜测到了的正是事物、自然的这样的关系。

“从自身中剖分出他物和从他物中体现出自身、回到自身,这恰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叫作辩证法的环节’。”

孙子兵学的辩证思维形式,是我国古代战略思想家孙武对战争这一有关“地之死生,道之存亡”的“国之大事”的理性思维形式。但是,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正像辩证思维是知性思维的否定和发展一样,辩证思维形式也是知性思维形式的否定和发展。分析感性的综合材料,产生知性思维形式;综合知性思维形式,产生辩证思维形式,这是从知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形式的规律。从分析抽象同一概念(攻守)所反映的内部矛盾(奇正)开始经过分析而达到综合(虚实),这是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孙子兵学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王向清:《孙子兵法》辩证思维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3页。

②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2页。

③吴如嵩:徜徉兵学长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④王向清:《孙子兵法》辩证思维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9页。

⑤ ⑥吴如嵩:徜徉兵学长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⑦刘庆:孙子兵学体系初探[A] 本书编写组 孙子新探:中外学者论孙子[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6 6页。

⑧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36页。

⑨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⑩黑格尔:逻辑学[M].梁志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责任编辑:刘庆俊)

A Review of the App lication of Dialectic Thinking from the Contradiction of “Attack and Defense” in The Art of War

/Guo Keqi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Art of War, taking “attack and defens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ies, the dialectic thinking as the object o study, and the dialectic method of analysis as the general law, and through the changes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attack and defense,” this article procedures concerning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oncept of “attack and defense” so as to interpre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alectic thinking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ies.

The Art of War ; Attack and Defense; Dialectic Thinking

E8

A

2095-9176(2016)02-0015-06

2015-12-15

郭克勤,山东惠民县职业中专高级教师,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

猜你喜欢

奇正个体性兵学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奇正模架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辩证的“个体性”
HPLC测定藏药奇正消痛贴膏中姜黄素的含量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论个体化社会中社区教育服务居民个体性学习的策略和途径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