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与兵者诡道析

2016-10-25韩明林

孙子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老子孙子

韩明林

道与兵者诡道析

韩明林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许多人在理解“兵者诡道”时,偏于诡道,突破了“兵者”的界限。认为诡道即欺诈,即阴谋诡计,在意识上把其排斥在“道”之外。孙子的“兵者诡道”,与老子所说的“道”是否是一个哲学范畴,“诡道”是否是“道”?笔者试图从“道”的实质,行“道”施为方式以及人的思维习惯等方面予以解析。

“道”“兵者诡道”

一、“道”与“诡道”实质分析

“道”系自然法则。

“道”按照老子所说,是“先天地生,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周行而不殆(循环而不停止)”。意为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又说,人、地、天、道为“四大”。“四大”的法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道法自然”分析,可理解为自然规律之“道”。反过来说,自然表象是“道”的物质表现形式。由此推及也可以说,“道”亦人事法则之“道”,属形而上的范畴。

孙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不是适用于所有场合、事物的,是界定于“兵者”的范畴之内,是针对战争(对抗、博弈)这一特定环境而言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属形而上的范畴,这应当是没有异议的问题。

而“诡”用大白话说就是骗,欺骗、欺诈。那么“诡道”是否可以用欺骗之“道”,诡诈之“道”来表述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诡道十二法”并非人与人交往之中的欺诈,而是在战争(对抗、博弈)中超常思维和行为的总和。

战争(对抗、博弈)是人类进化史上伴随着改变生存环境而派生的事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定律始终主导着战争(对抗、博弈)。战争因利而起的特征,任何时候未曾有过丝毫改变。但,战争目的在地球的东西方却发生了分蘖。西方的战争目的是占有,是殖民式的,不惜破坏和摧毁。用数字公式则为1×1=1。在东方的中国,早在黄帝时期,甚至更早时期的部族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发现敌对的部族有着比自己先进的地方,虽然战争的结果有输赢。但融合比纯粹的占有更能改变生存环境,更能提升生存质量。例如炎黄战蚩尤以后,即是北狄、西夏和东夷三大部族的大融合,从而促进了中华文明率先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形成。用数字表述则是1+1>2。这恐怕也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发展始终领跑于世界各国的最主要的基础原因之一吧。

孙子之所以把“诡道”之前冠以“兵者”是基于战争的目的为“全胜”“全利”,而“全利”不仅仅是占有,更为重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是战后所有部族通过融合所产生的1+1>2的“全利”。因而“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核心理念。而“诡道”中的“道”字就是“全胜”“全利”的概括表述。

二、行“道”施为方式分析

“道”是引导人们正确施为的方针、策略。

老子行“道”,主张“无为而治”,这大概是老子所处春秋中期,礼已崩,乐已坏,乱已起的环境。同时,其虽居王庭,但却远离权力中心,虽有治国之“道”,却无治国之力的特点,而劝导统治者的一种无奈之举吧。老子虽主张“无为而治”,但又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两个“治”字说明老子虽强调形而上的“道”,但并不排斥形而下的“器”,只是有主次之分罢了。烹,即为人事法则。

孔子行“道”,重在复礼。虽然孔子强调仁义,但更注重以礼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的夹谷会盟中,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挫败了齐景公的阴谋,还不惜杀掉齐国的倡优、侏儒,以正礼法。可见孔子论“道”突出仁义,而行“道”偏重于人事法则。

孙子是因避齐内乱而入吴,其安身立命和施展抱负的表现形式仅限于他从小耳闻目染的军事氛围所培养出来的军事技能,特别是他所处的春秋中晚期的纷乱形势,以及寄人篱下的社会地位,他不可能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异国他乡当上将军是他进入国家权力中心后的最高平台。因而在军事领域行“道”施为是孙子的终极归宿。正是因为孙子深知一阴一阳之“道”的基本原理。所以在其《孙子兵法》中提出“兵者,诡道也”的观点。这也正是其遵循战争(对抗、博弈)规律全方位理解和把控战争节奏的具体体现,是为达“全胜”“全利”之目的,以及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战止战”的具体过程,是属于人事法则之“道”范畴的行为,和老子的烹小鲜、孔子的文事武备并无本质区别。

三、对“兵者诡道”的分析

孙子提出“兵者诡道”的理念是建立在对道的“有”“无”两个侧面充分理解和具备战争心理学、战略思维技能基础之上的。

战争(对抗、博弈)是力与力的碰撞,力的大小是基础条件,也既老子所说“有”为万物之母。而胜负关键在于物理学中的压强大小。压力大未必压强大,压力小可以在局部试压造成压强大的态势。压强在施为之前是“无”,只有施为后才转换为有。而压强的施为过程是使压力在某一点转换为压强的过程。这个转换过程即“兵者诡道”。如同太极推手中的“四两拨千斤”,一个“拨”字将力御于身外,身体受到的压强微乎其微。

战争(对抗、博弈)的全过程必须有一个开打之前的“算”(筹划)和过程中的“骗”(诡、诈)。算是衡量力的对比,寻找力量转换方式和抗衡关键点的过程,而骗则是作战实施时四两拨千斤的过程,两者都是建立在唯物辩证基础上的行为方式,是“道”的物质表现。

从孙子的“诡道十二法”中可以看到,“十二法”是从三个角度论述的。一是示形隐己,把自己的力由明转暗,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二是寻敌弱点,把对手强大的压力分散或拆解,即:“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三是选点施压,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就是说“十二法”的骗是示假隐真、寻敌死穴、确保一击成功的法则。是“有”“无”转换的具体技能,是面对国家在生死存亡之际,所采取的具体策略,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把国家的存亡、将士的死生置之不顾去论“道”,像宋襄公那样蠢猪式的仁义,那才真正地偏离了“道”的实质。

从《孙子兵法》的全文释读“诡道”,书中的民本思想,不战、慎战、善战的战争控制理念,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杂以利害的告诫,和全胜、全利终极目的的筹划,都是统领“诡道”的“宪法”“母法”。而“诡道十二法”仅仅是“具体法”“子法”而已。如果说上述理念为国家之“治”的话,而“诡道”仅为实施过程的“做”。而这个“做”是人事法则行为中的高层次行为。故而“诡道”亦是“道”。

四、思维方式分析

首先是思维习惯问题。当一个事物或词汇第一次接触时,人们往往会按照自己以前判定事物的标准来判定新的事物,这就是惯性思维的特征之一。

诡字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阴暗的,负面的,与正面的、公开的相对立。但如果将《孙子兵法》中的奇正、迂直、分合摆在你面前时,可能你会愉快地接受。这里除字义六种表达方法在不同的人群中有理解深浅的不同外,还有思维习惯留在大脑中的过滤网在起着作用。

诡与常相对而存,“诡道”在《孙子兵法》中是军事领域中的欺诈不错,但其更多的是超常思维,这就要打破惯性思维的方式,换方位、换角色、换环境、换方式去考虑问题,用孙子的话说即如何“致人而不致于人”。红军长征中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是在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状况下的超常思维的结果,毛主席不但超越了对手蒋介石,让蒋手中的算盘珠子按毛主席的想法拨动。而且超越了帮手。当时许多红军将领不理解,甚至发牢骚,但由于在井冈山上长期斗争建立起的信任,红军将士听从了指挥。待四渡赤水,远远地甩开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之后,红军将士才被这神奇的指挥艺术所折服。二战时,刘伯承打破“用兵不复”的原则,在七亘村两次设伏,都是超常思维的结果。用一般的思维方式和循规蹈矩的行为,在激烈对抗中,在你死我活的局势面前,结果注定是失败。因而“兵者诡道”是超越,是超常思维和超常运作。

其次是思维立场问题。人们看待“诡道”往往站在第三者或局外者的身份上,因而一些人用卫道者的身份去评判“诡道”的是非、对错,如其这样“卫道”,尚不如宋襄公蠢猪式的卫道来得更公开、更敞亮些。我认为,理解“兵者诡道”,一定要将自己置身于战争(对抗、博弈)的双方之一。直面死生、存亡将至的形势,这样你就会对“诡道”有更深邃的理解,就会主动地寻求“诡道”,走出困境。

再次是思维秩序问题。“诡道十二法”总的说是如何保存自己,如何寻找敌之弱点,一击成功。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从“诡道十二法”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一个秩序:虽然示形隐己摆在前面,寻敌弱点放在后面,但最后两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告诉我们,所有的诡道最后的落脚点都在这里,都是围绕着这两句而作为、而思考的。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我想孙子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放在压轴的位置强调,也是这个意思。因而所有围绕取胜所思考的策略,都把消灭敌人放在第一位,保存自己放在重要位置。这样,你的“诡道”才符合道的人事法则。

总之,“兵者诡道”是战争(对抗、博弈)环境中的“道”,与老子所说的“道”并无二致。“兵者诡道”系行“道”之“道”,是超常之“道”,是智慧之“道”。

(责任编辑:孟祥才)

A Review of Deception and 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

Han Mingl in

In the chapter of Estimates in The Art of War, Sun Zi said: “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When thinking about this assertion, man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deception instead of warfare. They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deception means dark schemes and tricks. In fact, the deception initiated by Sun Zi is in the same philosophical scope of the Tao initiated by Lao Tzu. Is deception equal to Tao?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ries to launch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essence of Tao, the implementation way of Tao and people's habit of thinking.

Tao; 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

E8

A

2095-9176(2016)02-0037-04

2015-10-30

韩明林,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山东孙子研究会常务理事、郯城县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老子孙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孙子兵法》组歌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智者老子
孙子
老子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