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子何莫学夫《诗》?

2016-10-24许家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诗中有画瀑布古诗

许家榕

面对古诗,审题、释字、译句、赏析是老师们教学的老套路。但是,如果所有的古诗教学都套用这样的模式,意蕴悠远的古典诗词将变得淡而无味,势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古诗教学效率,使古诗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驰骋于诗歌所创造的美妙境界中?笔者在这里谈谈对这些方面的几点认识和尝试。

一、熟读成诵,随声入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习惯用吟诵书籍的方式来学习。桐城派作家姚鼐就说过:“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吟诵时声音的高低起伏、语速的急缓变换、腔调的升降曲折,可以快速整合学生的视觉、听觉、联想,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绪的感染,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之中。

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可以读得轻柔缓慢,展现阳光照射下烟雾缭绕升腾的曼妙景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随诗人踏上庐山之行;“遥看瀑布”四字则轻快短促,似在提示即将出现的景色,引发学生想象遥看的美景,然后吟出“挂前川”三字,面对如此奇景,学生油然而生欣喜向往之情;第三句铿锵有力,直面瀑布,仿佛已能亲身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第四句扬声赞叹,跟随作者一起大胆想象、啧啧称奇,这莫不是九天银河坠落凡间!通过吟诵,文字会随声波在大脑中绘制出一幅壮观的庐山瀑布图景,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与此同时,诗歌独特的声韵、婉转的节奏,会形成美妙的声波保存在记忆中,易于学生理解背诵。

二、诗中有画,画中悟情

宋代文豪苏轼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特点,诗情画意更是古诗至美的境界。小学课本中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鹿柴》等等。教学此类古诗时,可以抓住其“诗中有画”的特点,通过画面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丰富联想,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诗作。

例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中的景物画成一幅画。因为意象较为简单,学生们的作品大同小异:连绵的群山,无人的小路,白茫茫的雪景,毫无生气;只有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坐于小舟上,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画由诗中来”,学生既然能画出诗作,对诗意自然也已经理解。接下来我只消稍作点拨并辅以延伸,柳宗元孤寂清高的形象便一下子跃然纸上。“由画入诗,诗画结合”,有了图画的铺垫,加上一定的想象,不仅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诗歌,而且为学生感受意象提供了场景,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理解等语文能力。

三、不求甚解,但求适解

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古诗又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体,一味追求字词句的翻译,只会加大学生学习的负担。再者,很多古诗一经翻译,其特有的诗歌意境便荡然无存,不如不译。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以“这个夜晚,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诗眼“愁眠”。接着提问:“在‘愁眠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随后又将目光聚焦到“对”字上,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孤寂与落寞。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老师既没有刻意强调对诗意的理解,也没有一味放任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愁眠” 和“对”这两个重点词语上,让他们自发感受文字背后的诗人情感。这般教学,诗所特有的空灵的意境、隽永的情味才能被完好地呈现出来,自主探究的过程也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教无定法,因诗制宜。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根据不同古诗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但无论是释词译句还是进入意境,都必须从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整体情感出发,否则,就破坏了诗歌独有的美感,无法带给学生享受。其次,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要求很高,老师应厚实自身积累,以丰富的语言、喷薄的情感激发学生走进古诗,诵读古诗,热爱古诗。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诗中有画瀑布古诗
瀑布之下
从言、象、意看王维“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相约台湾诗人林焕彰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Painting the Paradox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