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解文,其乐无穷

2016-10-24刘彬杨祥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论流派论语

刘彬+杨祥云

以文解文是文本阅读中的一种妙法,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本,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扩展阅读等方法,通过解读其他的文本来促进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在以文解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还原原著的风格,感受同时代其他文本的创作风格。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来尝试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能促使初中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读出文章的深意。

一、链接类文,深度理解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文章是从某长篇著作中节选而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度解读这些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原文,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从而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文本。

例如在学习《〈论语〉十则》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论语》原著,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核心思想,主张统治者要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认为这样才能够成就大同世界。《〈论语〉十则》所选择的部分主要是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孔子着重介绍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态度等内容。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却并非孔子的全部思想,所以学生要更全面地了解孔子,还是要去《论语》的原著中寻找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哪些思想,它们分别涉及哪些方面。

让学生找到课文的类文,从同类文本的原文中理解文意,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反观文意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深意。

二、延伸流派,体悟文风

课文中的很多选文,其作者都是某一流派的作家,和他同时代或者是同流派的还有不少艺术风格、创作内容相似的作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延伸,找到同流派的其他作家,感受他们的创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某个文学流派的共性,同时也能看到作者作为独立的创作个体所体现出的个性。

《芦花荡》展现了英雄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是“荷花淀派”的经典代表作。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 “荷花淀派”的经典作品。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主要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特点就是充满了乐观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在行文的过程中,富有诗情画意,喜用逼真的描写和清新质朴的文字来吸引读者。同时学生也可以发现,同样是“荷花淀派”的作者,创作风格还是有所不同的。如孙犁往往以白洋淀地区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作为创作材料,而刘绍棠的作品则呈现出更为浓郁的乡土气息。

南开大学的教授刘俐俐曾经提出,将文本分析放在文学史等较为开阔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将更具有参考意义和比较机制,会让阅读者有更大的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促使学生体悟流派文风。

三、拓展文论,升华观念

在以文解文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扩展阅读相关文论,从他人的评论中得到启发,激发他们质疑思考。对于相同的文章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评论观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甄别,从而得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精彩的散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人格追求,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点评本文的文论,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例如田昊明在分析本文的时候认为,这篇文章具有绘画艺术的特点,它的写景艺术是值得人学习借鉴的。而吴炫则认为,《济南的冬天》最精彩的地方是其平实、准确而凝练的用词,这篇文章似乎是没有结构的,但是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组合却又如此精巧。李连鸿认为这篇文章营造了一种如同“促膝而谈的氛围”,最动人的是让人觉得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文论的内容来赏析文章,感受文章虚实并用的写景手法,体会作者将以大观小的山水画法融入到创作之中的独特艺术效果。

参考文学评论的内容,进而深入感悟文本,这能促使学生旁征博引,在借鉴学习中升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阅读原文类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在延伸阅读同流派其他作者的文本后,学生能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扩展阅读文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不同的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展以文解文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扩展阅读的深度和厚度,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邹城市古路口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文论流派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