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诗人,品析诗歌结尾余韵

2016-10-24常云亚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衬托思念意境

常云亚

姜夔这样高度概括诗歌结尾的艺术性:“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的确,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因而作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赏析诗歌结尾的意境中品析出其艺术价值。

一、以朴衬奇,以平实衬托隐意

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归园田居》这一组诗,其中第三首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从内容来看,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作者躬耕劳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后四句看似写诗人对农耕生活艰苦的感叹,实则暗示了自己的人生意趣,自然引出诗中意境。

“种豆南山下”五个寻常字眼,简单清楚地叙述了地点和事件。“草盛豆苗稀”是作者对自己耕作成果的交代,士人耕作,成果不佳,不足为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作者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起早贪黑躬身除草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吃苦耐劳的精神。“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辛,诗人深深体会到了农人耕作的生活远没有文人墨客的生活那般轻松潇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谓全篇诗眼所在,尤其是诗中结尾一句“但使愿无违”,表面上看是作者希望自己的躬耕劳作能够有所收获,实际上却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从语言上来看,它平淡无奇,如扯家常,但就是在平实的语言中,诗人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对于诗人来说,人生道路只有两条,一是通过与世俗同流合污换得仕途顺利,二是坚持操守,归隐田园,靠这样的躬耕劳作艰苦生活。显然诗人已经选择了后一种生活方式,虽注定要过艰苦的农耕生活,但也要保持高洁的品格。宋代诗人苏轼曾评论道:“以‘夕露沾衣之故而违其所愿者,多矣!”可见“衣沾不足惜”这一句足以表明诗人早已无畏于物质生活贫苦的坚定意志。作者反对传统观念,冲破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告别官场的勇气、美好的人格、崇高的境界,激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人。

皎然在《诗式》中说:“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从这个角度分析,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从语言上来看,也是如此,平淡质朴,但是却能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隐含在平实的语言中,结尾的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更是如此。

二、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托无声

唐朝诗人常建曾写过这样一首五言律诗,即《题破山寺后禅院》,其中结尾一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历代诗话》中这样评价道: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且深,不可得也。此际声闻、色象、种种销灭,唯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佛性、人性、鸟性,无动不静,无静不一,故结言“万籁此俱寂”。分析这个结尾的艺术性,重要的是该句诗采用一种反衬手法,通过有声衬托无声、以动写静的写法值得我们品析。除此之外,“山光悦鸟性”一句也含蓄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一种“空山鸟鸣”的朦胧意境。

从整首诗来看,“清晨”,点明了时间,作者晨起登山,旭日初升。“高林”,意思是山上的丛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这里的山上丛林虽是景物描写,但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出的礼赞佛宇之情。“曲径通幽”,穿过寺中竹林间的曲折小路,来到幽深的佛寺后院,惊觉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这花丛树木深处,如此幽静的氛围让诗人陶醉其中。“山光”写诗人举目远眺所见的散发着日照光彩的佛寺青山。“悦鸟性”,寂静的空山中鸟鸣声格外清晰,以人的视角来写鸟儿自由愉悦地歌唱,间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登山观美景的轻松自在。

初日、通幽曲径、山光、潭影,皆为不同于虚伪浮夸、乌烟瘴气的世俗之景象,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他在想,世俗之事,起起落落,毫无定数,仕途坎坷,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竟已成为平常之事,同流合污终会换来毫无意义的人生。今日见此景实为惊叹,心灵仿佛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一瞬之间,所有凡尘思绪烟消云散,心境就如这青山般万籁俱寂,最终化为一句“但余钟磬音”,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作者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这样不仅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而且还以有声衬托无声,写出了当时深夜的宁静,从而让整首诗韵味全出。

三、以物衬情,以有限衬托无穷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有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对于这一首诗来说,它是诗人离开四川的那一刻写的。对于诗人来说,他从小生活在四川,后来外出“渡远荆门”。对于那次出川来说,诗人走的是水路,直接沿着长江而下,两边都是崇山峻岭,自从出了荆门山之后,两眼看到的全是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长江也不再波涛汹涌,而是风平浪静,白天天上白云飘,夜晚江上渔船停,这不禁让诗人眼界开阔,联想翩翩。

诗中结尾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则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那种思念,在诗人眼里,就连水也来送别,与诗人依依不舍,进行道别。那种情,那种思念,通过“水”反衬出诗人的思念之情。这种借物抒情,这种意象,一方面直接写出了水的绵长,同时也含蓄地表示了诗人思念之情的绵长,意境深远。从题目来分析,其中的“送别”是关键,更是诗眼。

表面上看,是故乡的水,在送诗人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万里之遥。但是对于诗人来说,这水是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一种寄托、一种思念,写诗,也是在写故乡“送别”,故乡的情、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此时无一不在诗人的脑海中翻江倒海,一一呈现。这种思念之意境,不仅营造了诗歌品析中的唯美,同时也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心境之流泻。

总之,对于中国传统古诗来说,诗歌意境深远,其收尾不仅有力,而且还能画龙点睛,给人无限遐想。一篇之妙在乎落句,诗歌的赏析也真正在于结尾。从表达方式来看,有抒情,有议论,也有言志……从作用的角度分析,有总结,有点拨,也有延伸……也许形式不同,但是对于其结尾艺术却是公论。这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赏析过程中,紧扣结尾,深入地与诗人对话,在挖掘其内涵的同时,结合诗歌内容,巧妙研读,搭建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鉴赏诗歌结尾,从而有效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衬托思念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