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点切入,科学整合教学环节
2016-10-24施影影
施影影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被模式所束缚,在教学环节推进时,不是过于生硬,就是衔接不够紧凑,教师教学的和谐指数有待提高。语文教学讲究自然过渡,课堂多元互动频繁高效,教学效果显著,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适时展开教学切入,科学整合教学环节,以确保课堂教学顺畅有效。激趣点切入、关键点切入、提升点切入、训练点切入,强调的是教学环节的启动时机,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一、激趣点切入,点燃课堂教学引擎
高中学生思想活跃,具有探索精神。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文本解读时、学法传递时展开激趣设计,能够对学生感知形成重要的激发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仅针对小学生,对高中生也同样适合。教师通过生动讲述、故事引导、介入名句、名人轶事,或者是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动画、视频信息,都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处理。当教学信息立体化、形象化之后,其生动性指数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课堂学习气氛也被激活,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学生跟进及时,教与学达成高度和谐。
在学习《祖国山川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图片上反映出来的相关信息。有学生说:这张图片上是北京八达岭长城,城墙绵亘于群山之中,显得非常雄伟,游人如织,前来参观的人很多。也有学生解读:这张图片是在桂林漓江上拍的,清澈的河水,远处有几只小船,青翠的山峦,如驼峰凸起,给人以静谧感。此时,教师引出题目:《祖国山川颂》。题目常常决定写法,针对这个标题应该写哪些内容?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根据题目指示,应该写景,还需要抒情,只有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才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有学生主张:写景——联想——抒情为一体,展示祖国山川文化的悠久和深邃。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点评,随即进入文本学习,课堂教学程序顺利展开。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根据自己的认识围绕题解展开讨论,课堂教学顺利实现过渡。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激活学生学习热情是基本前提,只有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才会顺利展开,并形成教学重要突破点、成长点。
二、关键点切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
语文教学不可面面俱到,教师在教学选择时,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筛选,明确取点角度和取点方式。语文教学包含众多内容:基础知识讲解、作者作品介绍、初读感知引导、分析文本结构、赏析经典语段、了解文本点题方式、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等,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必将陷入僵局之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教师要做好重点筛选,切准关键点展开教学,从学生的关注点切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学互动展开顺畅,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所谓关键点,应该是文本解读重点,或者是学生思维的启动点。《指南录后序》属于文言文。学生借助工具书梳理文意,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做学情调查,给出思考问题:作者在文章中说“死生,昼夜事也”“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并给出《指南录》命名,如何理解作者的“志”?又如何理解生命的价值?文章为序,其内容和序言是如何联系的?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问题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在成果展示时,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认为:爱国之志不是写在石头上的,需要用行动来验证。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生死抉择,为国而死,死得其所。由于作者要效忠的是明王朝,其“指南”自然带有局限性。也有学生说:文章中除了直接说明诗歌的编辑之外,其他都与诗集形成联系,说明诗歌的主题和写诗的目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展开诊断与评价。
教师在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时,深入到学生之中,调查其认知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出问题引导,这些思考问题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有效启动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了教学的重要突破力量。学生学习时出现认知偏差是正常的,教师不仅要做出预判,还要及时发现教学生成,根据教学生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关切的重大问题。
三、提升点切入,深化课堂教学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做好文本解读工作,同样一篇文章,小学、初中、高中展开教学时,其探知角度和研究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明确文本核心内涵位置,在教学切入时能够一击而中。这些问题核心内容往往就是学生成长的提升点,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科学设计,采用不同方式展开教学切入,不仅能够让不同群体的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认知,还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的技巧性,为打造高效课堂创造良好条件。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基础,对文本解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展开教学。学习《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提出质疑性问题,教师集中问题资源,并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小组讨论话题。学生借助工具书展开自主阅读,很快就提出一些质疑:对于中西文化的特征,作者潜心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西方文化的呈现方式、根本观念有什么个性特征?中国文化呈现的是怎样的样式?有哪些优缺点?中国文化的成就有哪些表现?资源与矿藏有什么不同?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教师针对学生质疑展开具体评估,并选择出中西方文本呈现方式异同点、有哪些优劣性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时,大多数小组都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展示出中西方文本呈现方式和根本观念的异同,学生学习的共性认知特征明显地体现出来。
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展开质疑,不仅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准确掌握学生学习认知思维的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思维表现选择话题讨论,教学切入准确高效。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学习,基本达成学习认知共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训练点切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课堂训练是巩固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手段。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训练大都是教师直接布置训练任务,学生介入训练之中,这种传统训练方式有很多弊端。首先,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布置统一性的训练任务,这与因材施教原则相背离。其次,学生自由训练,很容易出现造假现象,学生不愿意参与训练,只能采用多种造假手段应付老师。再就是训练形式单一,缺少实践活动内容,不能全面激活学生认知。因此,教师在课堂训练切入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引入分层意识,给不同群体的学生布设个性化训练任务,增加实践性训练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在课堂训练时设计了一道题:文本是历史传记,却有历史小说的基本特征,从小说技巧应用切入,分析其基本特征。提示:理清典型事件,列出典型人物;展开矛盾冲突;学习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悬念设置,虚实映衬的写法应用。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展开自主学习讨论,认识到文本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故事情节集中、凝练,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典型人物为蔺相如,秦王、廉颇等为次要人物,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成为人物的主要特征。矛盾冲突非常激烈,有蔺相如的以死相逼,也有廉颇的莽撞挑衅。其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众多,都为人物塑造提供了支持。
教师虽然只为学生设计了一道训练题目,但其中却包含众多训练点,从体裁角度设计训练内容,给学生的认知创设了重要切入点。学生有小说认知基础,教师由此展开训练突破,不仅对文本主要内容展开有效梳理,还从不同角度展开学习评价,促使学生尽快建立多元认知。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切入点,能够顺利形成课堂热烈的教学气氛,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深化课堂教学内涵,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择点切入,要求教师淡化模式意识,根据教情学情变化展开教学,体现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践行现代课堂的教学理念。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